传统与我们的故事——第6周国旗下讲话
国旗下讲话 浏览次数:887 发布时间:2017-12-04 09:35:54
演讲者介绍:
陈嘉禾,初三(4)班团支书。曾获第五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称号,获第四届、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一等奖;出版个人作品集五本。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在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他发表了一篇演讲叫《讲故事的人》。那些淳朴的故事感动了所有的听众,也收获了不计其数的掌声。今天,我也想讲讲我的故事。虽然,我讲故事的水平没有莫言那么高。
我想讲的是关于故乡、离别和团聚的故事。
在老家台州,我有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我们一起度过了小学最初的三年。那些因为课堂、因为老师、因为家长而产生的烦恼,那些因为游戏、因为比赛、因为经历而产生的乐趣。那些煎熬、那些等待,我相信同学们都有体会。我们总是在一块属于我们的“秘密”地盘里畅谈,或看白云漫无目的地四处飘荡,看月亮在黄昏时悄无声息地升起……
离别的故事发生在六年前。那应该是我生活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别。六年对我们来说很长,六年给了我们很多相互忘却的理由。但我们都没这么想。三百公里的路程,似乎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太多的阻隔。假期我会回故乡,而她们有时也会来杭州。虽然我们总不能完成我们的游玩计划,但短暂的见面并不影响我们对往事的美妙回忆。后来,我们开始了写信,后来,我们又有了自己的电子邮箱,再后来,我们有了智能手机,她们甚至会给我拍下天上的大月亮和家门口的焰火。我甚至觉得,离别是一种挺美好的感觉。
因为自己的故事,我对鲁迅先生的《故乡》产生了一点疑问。回忆的故乡、现实的故乡、理想的故乡,一个文人全部的敏感温柔、性情傲骨的凝聚,为什么会那么压抑?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为什么会那么幽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为什么会那么无奈?
中秋的圆月里,为什么会藏着嫦娥奔月这样凄美的传说?
或许,那只是由于我们听了太多关于离别、团圆、思乡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已然被人们当成为中秋的内容和范本。
因此,如果让你说出一个与离别、团聚、故乡有关的传统节日,你应该会脱口而出:“中秋节”。但问题是,让你说出与“中秋节”密切有关的字眼,你是否会像我一样不假思索地说:“放假、月饼”呢?
是的,对于我们而言,“放假”和“月饼”才是更现实的中秋符号。虽然我们也有离别、团聚、故乡,但与中秋节却挂不上钩。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就是我们与古人的不同之处。造成这种不同的是时代的变迁。
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农耕社会,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古代帝王为表示对天地的敬畏,也要祭月、拜月。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还发展出了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后人更以月之圆象征人之团圆,在祈盼丰收、幸福的同时,也寄托了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中秋节因此成为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但在信息时代,飞机和高铁缩短了故乡的距离,QQ和微信让我们能即时交流,大棚让我们能吃到不同季节的农产品……中秋节的现实意味越来越淡了。比起一味回顾历史和传统,中秋对我们而言,似乎还有更多的其他事要做。我们有不同于古人的姿态与情怀,我们需要更符合我们的内心、更贴近我们生活的节日的定义。因为节日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应该赋予传统节日以新的意义。我们有我们自己对于分离与团聚的思想与态度。如果一个节日真的只剩下“放假”与“月饼”,那说明“中秋”已经老去,并正在变成一种历史记忆与象征。我们更应该创造新的文明以成为今后的传统。
故事创造了传统,而新发生的故事,往往也会改变传统。飞速发展的时代,故事越多,改变的传统也越多。在远行的路上,我们需要不断观察和沉思。我们需要学习太多千古流传的故事,也需要关注太多关于这个世界的新故事。当我们对自己和别人的故事都有一个客观公正的看法时,就是时候构筑属于我们的世界了。
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故事,一个与中秋有关又似乎无关的故事,一个夹杂了我的许多思考的故事。
愿我的故事与思考能被大家接受。
愿我们都成为有新故事和新思维的人。
祝大家中秋快乐,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