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黄埔之英,民族之雄,吾辈之榜样——记高三(3)班纪念抗战胜利主题班会

学生活动 浏览次数:975 发布时间:2015-09-15 04:02:53

龙应台先生曾在多种场合提出“每位国民的个人史背后,才是最真诚的国家史。”每个个体的生命史汇集起来构成的庞大的历史数据库,才能丰富、拼凑、还原、解构真正的国家历史。当我们回顾历史时,只有回到个体的经历时,才能更透彻了解历史,才能更立体地评判历史。

97日,高三(3)班在“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主题班会上选择观看“抗战将领殉国录”之戴安澜将军的纪录片,希冀透过戴安澜将军的经历,更深刻感受抗战之艰辛与胜利之不易。

 

背景资料

戴安澜将军(1904-1942)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他多次立下赫赫战功,因昆仑关一役获得蒋中正先生“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之赞誉。他是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

在抗战史上,戴安澜的名字与中国远征军、同古保卫战、缅北野人山等紧密相连。1942年春,戴安澜所率的第200师纳入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序列,奉命进入缅甸与英军并肩对日作战,保卫当时中国抗战的生命线——滇缅公路。担任远征军前锋的第200师抵达缅甸中部同古之际,我后续部队仍在国境内。蒋介石因第200师孤军挺进,甚为担心,遂召见戴安澜,询问其是否有信心坚守阻敌。戴安澜慨然应答:“出国远征,原为扬大汉之声威,只须有一兵一卒,亦须坚守到底,决不负长官之期望。”在同古大战即将打响前,戴安澜预立遗嘱:“如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以某团长代之。”此后,全师上下皆抱定必死之决心,士气极为旺盛。

19423月的同古之战,第200师以两团兵力迎击日军两个步兵联队,令强敌十余天未进一步,暂时稳定了不利战局,完成了掩护包括英国盟军在内的全军战略撤退并重新集结的任务。其时,中国随军记者伯华在战地通讯中记述:“东吁(又译作同古)的原野上写下了国军壮烈牺牲和英勇战斗的史诗:一队队进攻的日兵,被我们歼灭了;无数次的冲锋,都被我军打了回去,敌人夺取东吁据点的企图,是宣告破产了。”此战被俘日军在供述中感叹:“从泰缅边境打来,过仰光到庇欧,我们始终是在‘行军’,直到东瓜(即同古),我们才打到硬仗。”

但此后,战局继续恶化,这位深陷敌后的孤军主将几乎独撑危局。第200师离开同古后喘息未定,忽闻棠吉不守,又奉命驰援。后戴安澜将军率部转进缅甸西北突围,然而横亘在面前的是两道河流和三条公路,均有日军重兵拦阻,每通过一道封锁线必经一场血战。517日,在突围至细胞通往莫哥的公路上,又与敌遭遇,激战达两昼夜。戴安澜为率全军迅速通过,再次离开师指挥所亲临一线指挥,不幸被敌机枪流弹击中。此后,他躺在担架上继续指挥部队突围,在缅北崇山峻岭中艰难跋涉,终因医药缺乏、伤情恶化,延至526日下午540分,这位智勇兼具的抗日名将,在缅甸茅邦村饮恨长辞!

后汉名将马援曾谓:“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戴安澜将军正是战死于野、由部属以军毯裹尸,自缅北拖角以南翻越尖高山回国的。在我国境内腾冲北部,大批民众迎接将军灵柩,无不抚棺痛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将星陨落,英灵不朽!

    

同学们在观看过后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复,提笔写下几首诗:

英雄录——记儒将戴安澜

熟知墨客不能武?枪林弹雨等闲处。

千古江山曾有恙,卫国保稷雄心壮。

海鸥自舞风波上,安澜不顾遍体伤。

既挽狂澜昆仑关,又扶大厦缅越疆。

九泉之下英灵唱,可感苍天鬼神怆。

数载春秋礼国殇,中华有幸得良将!

(范易听)

悼戴安澜将军

本从诗书何曾安,投笔从戎勇克难。

忍把平生赴戎马,从容游欧掠惊澜。

(郎玥)

顾陈浩同学在热血沸腾之后冷静的写下:

我们的国旗,是被革命先辈的鲜血染红的。

我们的和平,是建立在血与汗的斗争中得来的。

可能,战争的记忆已经在我们这一代的血液中散去。

但是,烈士带给我们不屈的意志,将刻在我们的骨子里,永远挥散不去。

战鼓一响,梦回千古,随万军将士攻天下,挥热血,斩敌军首级。

一拜将军戴安澜,断首将军安归土!

毛泽东一生只为两位将军写过挽诗,其中一首便是为戴安澜将军所题:“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斗志也无违 。”由此便可看出,戴安澜将军自始至终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并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军人之优良楷模。戴安澜在写给妻子王荷馨的遗书中说:“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同学们在了解了这位英雄的光辉事迹后,纷纷对这位精忠报国、浩气长存的将军充满了敬意,并对那些用自己一身热血换来如今和平生活的战士们怀有发自内心的感激。

相信这次班会后,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三班同学们能更好的迎接高三新生活,以抗战英雄为榜样,迈向自己全新的未来。

——高三(3)班 蔡宇飞 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