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俗文化——第16周国旗下讲话
国旗下讲话 浏览次数:1938 发布时间:2017-12-04 09:34:18
演讲者介绍:朱紫玥,初三4班班长,现任初中学生会主席,曾获2015狮魂杯全国空手道大赛99年女子组冠军、全国英语口语大赛二等奖、杭州市美德少年、杭州市健美操比赛一等奖等荣誉。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个被期末考试的紧张气氛所湮没的时候还记得端午节,这也是我想要和大家聊聊的话题。
《燕京岁时记》上记载:“端”意为“初始”,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在现代化繁忙都市中,我们逐渐淡忘了很多习俗,留下的就只有吃不完的粽子。我们深刻地记得,有那么一个为国捐躯的人叫屈原,在烽烟四起、萧瑟弥漫的战国,官至“左徒”后被政敌迫害颠沛流离。那天他在江畔行吟,遇到一个打渔的隐者,劝他“不要拘泥”、“随和一些”,和权贵们同流合污。屈原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公元278年,国破,在长江东边的汨罗江,抱石自沉。正值农历五月初五。当时的人们通过用粽叶包裹糯米投入河中的方式以表示对屈原的尊敬和怀念。这样的节日是生活给予人们的馈赠,因为心怀信仰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满足感。
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习俗活动来缅怀先贤,或许早就不是单纯的爱国教育,而更多的是一种民族的凝聚,一种信仰的存在。经过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习俗逐渐完善,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端午节,在家门口系上艾草,用其虎形以辟邪秽,以龙舟竞渡、给小孩画额、吃五黄、包粽子……一项项颇具仪式感的活动,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元素,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就好比一条看不见的纽带,连接我们的心,得到大家的认同。这种认同的本质不仅仅是对我们自己传统文化的尊重,亦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一代又一代的人灌输、宣传、倡导、实践那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族群凝聚力。
正因为这样,才会有我们“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蓬勃念想,才会有“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的喜庆气氛,才会有“蛟龙得雨耆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的奋力拼搏;这一切都携带着所有劳动人民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并将文化、传统、国家、责任一点一滴传授于我们,让我们继承发扬。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