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文科班的理科奇迹——记高二(2)班科技节系列活动

学生活动 浏览次数:2915 发布时间:2015-04-27 02:38:11

科技节班会:

413下午人生导航课,高二(2)班由UP&BG小组组织了科技节的介绍活动。此次介绍由田平川同学全程主持,进行了科技节活动的规则详解。

通过田平川同学清楚的讲解,小二班的同学们对比赛规则有了更深入、细致的了解。本届科技节为期一周,分为科技知识普及、探索实践活动两个系列,包含学术讲座、知识竞赛、实验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展评等活动形式,高二同学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桥梁承重挑战赛、“奔跑吧,鸡蛋”等经典项目和特色活动。

值得高兴的是,高二(2)班的全体同学参与了所有活动。虽然身为文科班,没有人数以及专业知识的优势,但是同学们对于科学的热情丝毫不亚于理科班。大家在有限的时间内释放出了极大的自信与力量,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投身于科学事业。

态度决定一切。无论结果如何,本届科技节,高二(2)班都将不会留有遗憾。

高二(2)班 潘榕报道

桥梁承重第一组:

通向创新之桥

这一座小木桥,承载了我们小组诸多的希望与失望、欢笑以及泪水。旁人恐怕很难懂得那一个个晚自修的艰辛、一根根木条精确的测量、一个个方案的的提出与取舍对于我们的意义。

而正是因为我们对于自己作品所投入了极大热情与自信,当在比赛时,看到桥面出现细微断裂,我们因所承重的质量未达到预期,心中产生了许多不甘。是啊,若是谁投注了无限心血的桥只承重了与测验时的相差一半的重量,也会心怀遗憾吧。但,我们在制作木桥的过程中所收获的,远远比结果重要许多。

从某种偏激的角度看,我们都是斯德哥摩尔综合症患者,但我们心向往之!

撰稿人:陈卓楠

小组成员:陈卓楠、田平川、潘婕、张楚月、沈笑言、胡华慧、周政译、林叶

桥梁承重第二组:

绝望后的希望

40.25公斤!”最后一个数字刚刚报出,木桥便轰然倒塌。四周的欢呼与掌声此时却淹没了木条的断裂声,。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个承重量在目前排名第二,更是因为这是一座由文科班同学制作而成的木桥。

其实,这样的结果是远在我们的意料之外的。建组之初,我们甚至对比赛不抱多少希望,只想着能够尽自己所能去尝试一下。为了不浪费木材,我们用一次性筷子搭建了一个模型。令人惊喜的是,这个模型竟然可以承载一个男生的重量。然而,这样的喜悦很快就消失了。我们担忧地发现,真正的比赛材料比一次性筷子硬度要低得多。这意味着按照模型搭起的桥的承重状况可能并不理想。

接下来,我们便进入了比赛作品的制作。出乎意料的是,后面遇见的困难接踵而至。一开始,我们将桥梁侧梁的角度定为60°,作品已初见雏形,却被告知角度必须控制在45°以内,只能将半成品全部拆除。因为时间紧急,我们来不及绘制精细的草图,只能一边制作一边计算,做到一半才发现计划用量几乎超出了比赛的规定范围,只能再次拆除部分木条。在千辛万苦地完成制作之后,底座不稳却又成为了横亘在我们眼前的巨大障碍。同时,桥梁顶部的宽度又大于比赛时承重木块10公分的长度,使我们设计的很多结构都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当时已是比赛前夕,面对着迫近的期限,欲哭无泪的我们只能无奈地咽下焦躁与绝望,重新投入最后的修改中。晚自习,我们在郁郁的气氛中讨论修改方案;清晨,我们第一个来到教室,赶制桥梁的最后结构;中午,我们一边饥肠辘辘地等待着中饭的捎带,一边紧锣密鼓地做最后的润色工作……直到比赛前的最后一分钟,我们还拿着胶枪做最终加固。

怀揣着忐忑的心情来到比赛场地,我们首先进行了桥梁本身质量的称量。113——相比于大多数参赛组八九十克的重量,这个结果并不理想,我们的心愈发沉重。观看比赛时,看到其他组的精彩表现,我们只在心中默默祈祷自己的桥能够承重十几公斤就好。终于,裁判老师叫到了我们的序号。小心翼翼地将木桥摆到两张桌子之间,几乎不抱什么希望地固定好承重的木板、绳子和篮子。“7公斤9公斤11公斤……”裁判报出的数值不断增长。很快,我们便达到了自己的预期目标。“23,24……”桥依旧稳稳地站立着。直到承重量超过30公斤,木桥底部才逐渐开始弯曲变形。“40.25公斤!” 最后一个数字刚刚报出,木桥便轰然倒塌。

回过神来的我们这才发现自己的手指正在颤抖。僵硬地走下乒乓球台,周围的同学们纷纷对我们表示祝贺。缓过一口气,我们热烈地拥抱在一起,欢庆这意想不到的成功。怀里断裂脱胶的木桥此时却像是一个英雄,为捍卫文科班的尊严立下了汗马功劳。一幅幅熟悉的画面在我们的眼前挥之不去:组长邹雪来一遍遍地绘制、计算;高一嘉时常拿着木桥找出其中的缺陷;孙咪娜在我们最绝望的时候依旧抱着乐观的心态,一遍一遍鼓舞士气;金亦寒和友情协助的王诗缘不断裁出尺寸最精细的木条;徐凡书和徐梦鸣在喧哗的通技教室里专注地进行测量;童宇蕾即使在最后关头,也冷静地分析设计;范凌与为我们找来一张张模型图片……

比赛的所有困难,在尘埃落定之后,却成为了我们弥足珍贵的财富。没有理科学霸的智慧,没有充足的经验与时间,我们在艰难险阻面前咬牙坚持。尽管没有良好的条件,我们总是尽己所能,直至问心无愧。最终,上天也赐予了我们意料之外的回报。在曲折的道路上,坚持是我们忠诚的伙伴。

愿我们能带着如斯收获,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意气昂扬,一往无前。

撰稿人:孙咪娜、邹雪来

小组成员:范凌与、高一嘉、金亦寒、孙咪娜、童宇蕾、徐凡书、徐梦鸣、邹雪来

“奔跑吧,鸡蛋”组:

尽心尽力,永不言弃

科技节,高二(2)班级人数参与度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五,尽管是文科班,我班同学对科技节的极大热情从统计数据中可见一斑。而在各个科技节的项目中,队伍最庞大的当属参加“奔跑吧鸡蛋”项目的小组。

从比赛内容及其规则来看,“奔跑吧鸡蛋”是一个综合性极强、涉及领域颇多的复杂项目。从三层楼的高空、水域、台阶通道到最后的平地跑道,鸡蛋虽小,但涉及多门学科知识的保护工序绝不简单。鸡蛋组的同学个个胆大心细,创意满满,勇于尝试,在一次次的试验与失败中积累宝贵经验,力求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最好。

然而,也许是事与愿违吧,比赛当日,我们的小船出现了一些意外,错失了拿更好名次的机会。比赛结果虽不尽人意,但这过程中,我们收获的,早已比一张小小的奖状、一个微不足道的排名,多得多了。

这便是科技节带给高二(2)班的:尽心尽力。永不言弃。

撰稿人:陈樾容

小组成员:林凌翔、陈樾容、程心远、储菁、冯雨、傅亦敏、洪小亚、徐茂迪、杨北辰、杨珺琛、章震尧、朱嘉寅、朱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