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一战到底——高二(3)科技节班会及活动报道

学生活动 浏览次数:2043 发布时间:2015-04-27 02:37:31

4.13日星期一下午第四节班会课,应和科技节主题与精神,高二三班以“一站到底”为基础模板举行了别开生面的科学知识竞赛。规则如下:

共十位中午参加过知识竞赛笔试的同学参加,第一位自告奋勇的挑战者首先挑选出一为同学与其一同pk,挑战者与被挑战者每轮答题30秒(算上念题时间)首先由被挑战者回答问题,之后由挑战者回答,两人每一小轮的问题都属于同一类,但挑战者与被挑战者的问题不是同一个问题,挑战者与被挑战者各有1次免答权,选择免答后由被挑战者来答题,若不会则失败(或选择免答),而挑战者若用完全部免答权,且又没有成功答出题目,则挑战者失败,被挑战者走上挑战位。连续战胜两位对手后挑战者将获得另一次免答权。

第一位挑战者是冯航宇同学,被挑战者是叶童。幽默的冯航宇和叶童在答题期间不断给班级带来笑声。题目千奇百怪,涵盖范围包括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和数学等领域。在擂台上的两位同学绞尽脑汁思考答案,有时胸有成竹地将答案脱口而出,有时或蒙或猜命中正确答案。在经过十几轮激烈的轮回战后,冯航宇凭借极高的智慧及异乎常人的运气赢得了第一轮的胜利。接着,冯航宇又接连打败了五名实力劲敌成了本次擂台赛最大的赢家。但是第六位选手霸气的郝宁将冯航宇逐出了擂台!郝宁过关斩将终于抵达了最后一关,遇到了学长杨青山。两位大霸的竞争可谓是水深火热,最终以杨青山的胜利收尾。

本次班会活动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更多的科学的魅力,也让同学们更多的认识了平时身边同学不为人知的博学的一面,同时在班级拉开了科技节的序幕。

本届科技节学校策划的丰富活动更让同学们获得前所未有的体验:“奔跑吧,鸡蛋”激发了同学的创造力,如何让易碎的鸡蛋经历海陆空的超级旅行后平安抵达;桥梁承重则是桥梁构思和心理的双重挑战;科技知识竞赛更提醒同学们“学在书外”,广泛阅读,注重积累,才是制胜法宝。

科技节虽然结束了,但探索科学的道路才刚刚开始,我们将“一战到底”!

以下是亲历科技节部分同学的感受:

马健舟:

    在春游时明媚的阳光照耀下,“跑蛋”两个字骤然浮现人头。与之一起想起的,是我与它的联系——我是它的负责人。于是开始在奔走之时,联络着一个个组员,试图在周末前使跑单项目运行起来。直到校园在不知不觉间出现在眼前,而我仍在不知疲倦地交涉着时,我才清醒地意识到——科技节来了。是的,科技节来了。在我的印象中,它从未如此密集地出现在我的视野里,从未如此霸道地吸引着我的心神。“让它疯狂的运行起来吧,就如心中疯狂涌现的冲动。”我说。于是我为它思索着,苦恼着,快乐着。一个个问题接连出现,在一个个奇思妙想的冲击下土崩瓦解。天天想着明天要做些什么,于是那一天就到了。在有些昏热的午后上了场,我站上了桌子,在第三阶段举起了管子。在第二阶段的鸡蛋被传到了我的手上,我怀着一股虔诚,将它塞入了管子。意外发生了。鸡蛋并未如预想的那般出现在底端。一种焦虑袭击着我,我努力地摇晃着管子,试图将卡壳的鸡蛋摇出。它出来了,在将近半分钟后,在对手已到达终点后。那时心中想的,是什么?大概是一种黯然,一种失落。而这种失落,在听到鸡蛋出人意料的破碎声后,到了极致。是的,蛋碎了,没成绩了,垫底了。顿时觉得有些颓废,毕竟付出与回报,在此时并不成正比。但又觉得并不绝望。我意识到,我其实并没有失去了什么,相反,我得到了许多。那是团队合作。是与同学间的一种信任,一种依赖。那是奇思妙想。是在面对问题时骤然涌现出的想法,以及付诸实际的热情。那是努力奋斗。是多少个夜晚,多少个中午的付出与贡献,是一种流着汗,却也不觉得累的愉悦。是的,这就是科技节。这就是科技节带给我的。这是我的科技节,这是我。

戴卓欣:

    第一次参加科技节,也是最后一次参加科技节了。在努力准备楼梯鸡蛋的同时,莫名其妙地又参加了其它项目的制作与设计。最终的结果可能不尽人意,但我们都在准备过程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奇思妙想,并将其付诸实践。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中探究改进,借鉴同学们提出的各种设想,取长补短。为准备科技节而付出的那几个晚自修是值得的。别人可能以为我们是为了逃避学习,但我们在策划阶段查阅资料,也不失为另一种学习方式。

冯航宇:

    有道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我们设计木桥的时候,每一个设计看上去都可行,都坚固。可是当我们真正做木桥的时候,才发现每一个细节都很重要,做工也是决定成败的因素。人类的知识转化为实践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硅的提纯是我们中学就学过的知识,可是不同的国家提纯硅的纯净度相差千倍。早有人预言可以无线传输电力,可我们今天才用上无线充电。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概就是这样几十年。我想科技节的意义就是在此:让我们将来回想起中学生活,不只有学习和打球,还有在两年一度的科技节里,我们的收获和提高。

陈逸鲲:

    科技节的这一周,整个学校都像是变成了一个大型的实验室。各种各样的活动,奔跑的鸡蛋,桥梁承重以及竹蜻蜓等等,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以不同的方式参与科技节,体验科学、实验等带来的浓浓乐趣。

罗欣瑜:

    一开始报名参与科技节的时候我心存犹豫,一来担心自己能力不够,难挑重担;二来作为学渣的我也担心做不到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影响了五月的许多考试。然而如今尽管期中考等不愉快的事情迫在眉睫,我依然庆幸自己能在此次科技节活动中有所参与。通过此次科技节,通过每一个中午、下午和自习课的改进和联系,从最初一次次的蛋碎,到最后拆包速度不断提高;从开始对桥梁天马行空的构思到后来承受一个人的重量不再是梦,小小的鸡蛋和木桥成为了我们所有人心头欢乐和失落的源泉。感谢高二三班这个团体,也感谢杭外在我最后一次科技节的记忆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蔡宇飞:

    曾经参加过两次科技节,但都没有高二的这一次来得充实。从我们开始准备到开始比赛,总共只经历了一周不到的时间。在这短短的几天里,我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所有的同学都被科技节带来的激情所感染,无论是“跑蛋”还是桥梁,每一个人都投身其中。天衣无缝的配合,也造就了我们最终的成功。或许我们最终取得的成绩并不能完全令人满意,但毕竟比赛的过程要重于结果。破碎的鸡蛋以及坍塌的桥梁还是会成为我们这次科技节最美好的记忆!

汪俊杰:

    三角形,最简单的平面图形,却是最难变形的图形。我们的桥,自身最轻的桥,却是承重最大的桥。这次科技节是我第一次自发参加项目并取得好成绩,对我无疑很大的鼓励,并且此次科技节除了最后的结果外,让我感受到更多的无疑是队友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我们的小组由明确的分工:采购、设计、制作;而且每项工作之间几乎是“无缝”的衔接。因此,相比于认真准备比赛,我觉得享受将会是更好的总结。虽然有时塑料枪烫到手,虽然作业依然很多,虽然我们的鸡蛋中途碎了,但是科技节的魅力丝毫不减。我可以很狂妄地说:“我很开心,三班很开心,杭外很开心。

石书欣:

    作为拆“蛋”组队员,眼睁睁看着我们的蛋卡在管道里,又远远目睹了我们的蛋摔破在地上。内心焦急,却无从助力,但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我们所有人都尽力了,这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没有一个人应该受到怪罪,也没有一个人应该自责,我们只是输给了历史的偶然性,但我们作为一个强大的team,是历史的必然!作为知识竞赛一员,我们以团队第一进入车轮战,这足以令人自豪,但个人能力的差距终究让我们遗憾地离开赛场。

    但是!一叠叠巨厚的百科,一场场激烈的达答,一次次互考,一晚晚准备,去努力弥补我们的弱项,这是一次历练,学到的知识只是次要,我相信在此之后,我们定会越走越远!

 

策划:叶欣、高扬然、蔡宇飞、吴斯桐、顾陈浩、徐天怿、汪俊杰、杨天杨、林川

班会主持:高扬然、蔡宇飞

撰稿:徐天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