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文学和个体——第15周国旗下讲话

国旗下讲话 浏览次数:1537 发布时间:2017-12-04 09:25:57

演讲者介绍

吕婷婷,高二4班学生,西溪水文学社社长,第八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得主。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早上好。我是高二4班的吕婷婷。

今天在这里,我想谈谈文学和个体的关系。在这个时代,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件很难的事。我们总是被贴上标签,然后在那些标签下身不由己,言不由衷。我不喜欢文青,不喜欢文科生和理科生,不喜欢一个特定的身份,我只想做我作为个体想做的事。我要感谢文学,它给了我机会让我有机会成为独立的个体。

我见过两类文学作品,一类,我觉得它很动人,我走进文字里,把作品所描述的东西通通感受一遍,再走出来。我觉得我被打动了,那是一种很美的感觉,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第二类,是像1984这样的作品,我只是作为一个局外人看着,像走马灯一幕幕在眼前掠过,放下书,不停地想,想着书中的内容,想到自己。但从始至终都是一个人。它让我感受到自己的独一无二,并且又让我创造出只有我才能实现的独一无二。那是一种很棒的感觉。

我喜欢文学带给我的那份孤立感,是暂时与这个世界隔绝的孤立。大部分时候我们在集体呆得太舒服,舒服到我们都忘了自己是谁,或者都忘了还有自己是谁这个命题。在集体里,很多个体的东西就像房间里的大象被视而不见。而文学作品就像一条在世界尽头缓慢流动的河流,在阅读的过程中先把你孤立出来,把你拎到一个听不见其他声音的地方,你站在世界尽头,看着河水静静地迁移,映出你的世界和你自己的倒影。你发现那里什么都没有,又什么都有。

成为个体后,文学又告诉我个体不一定是渺小的,它也可以很强大。就文学本身而言,它属于个体,但我们不会仅仅把它当作个体。文学源自于个体的眼睛,写落于个体的笔端,在千千万万个个体间传播,表现这千千万万个体所组成的世界,而它本身却成为一种只有人类存在,其魅力就经久不衰的艺术。再说到1984,这是一部几十年前创造的小说。几十年后的我,感觉一样真切。时间在文学作品面前从来不是什么。也许奥威尔作为一个人是渺小的,但其作品却有着超越时代的意义。就我自己而言,我希望有一天,本身倒映着我是谁的这条河流,也有机会映出其他人的影子,映出世界的影子。

第二,文学让个体在有限中,实现无限。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作为个体太渺小,寿命、精力、视野都是有限的,可是阅读是无限的,其内容也是无限的。当微不足道的我们,以文字为媒介,接触无限的世界,古今一体,超越时间与空间,化身任何一个角色去经历,去感受。这种感觉是让我着迷的。它不光让我暂时逃离了一个世界,又提供给我无数个其他世界。

祝大家一周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