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中学——我校学生参加“环球自然日”全球总决赛并获佳绩
学子风采 浏览次数:2940 发布时间:2014-12-06 07:52:00
今年暑假,在初中科学组伍秀丽老师的指导下,我校于心惠、姚杭君同学参加了环球自然日®2014青少年自然科学知识挑战活动全球总决赛。在比赛中,两位同学共同完成的探究成果《以退为进——关于南极企鹅体形特征与自然条件之关系的推测与猜想》荣获三等奖。
在今年5月举行的浙江省选拔赛中,该作品荣获省一等奖并获全球总决赛参赛资格;由耿英姿老师指导,郑钧生、徐之昊两位同学的探究成果《水稻·自然·未来》荣获省三等奖。
环球自然日®2014青少年自然科学知识挑战活动,是由Global Health & Education Foundation(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发起,旨在激发中小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其研究、分析和交往能力的课外科普教育活动。该活动自2012年在中国举办,目前已是第三届,浙江今年首次参与该项活动。
今年的活动主题为“适者生存:不变、应变和可持续发展”,经各省选拔,共有210组参赛团队进入最后的全球总决赛。比赛强调参与性和实践性,鼓励同学们走进大自然,通过观察、调研、访问、收集资料等研究手段,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同学们对身边熟悉的动植物如何选择与适应自然环境并持续发展的深入研究与思考。
(初中科学组供稿 校办整理)
●参赛学生感言
[前言]
恰逢2014年浙江省第一次参加环球自然日的比赛,我们就幸运地获得了参赛资格,捧回了省一等奖和全球(全国)三等奖。赛后老师建议我们写一篇参赛记录与感言,也觉得有意义且有必要记录一下这场堪称盛大的赛事,为接下来的参赛者提供一些经验上的帮助。
一、参赛进程
1.参赛准备与省选拔过程
我们接到通知是在假期开始之前,其实是作为假期作业做的,也全然未想到会获得参赛资格,所以第一次做得算是比较简陋。
2014的主题是“适者生存——应变、不变与可持续发展”,围绕一个与自然有关的话题展开分析。一开始只是几个要好的同学凑在一块,假期快要结束才着手收集材料。由WXY同学收集的资料是有关南极洲生物的,主要分析它们的生活习性与其自然条件之关系,例举了磷虾、海豹、企鹅和南极洲的植物。后来又因去听了专门的指导讲座,期间主要强调切入点要小且具体,又因企鹅作为鸟类之特殊,将主题变为企鹅的习性与环境的关联。另外我们还根据要求,写了一篇1200字以内的阐述观点的报告。
[第一次省级比赛,于浙江自然博物馆]
第一次比赛时,我们几个成员设计了冰棱状的模型,约
再说所写的文章,以“以退为进——关于南极企鹅体形特征与自然条件之关系的推测与猜想”为题,注重分析企鹅的独特体型与其生活环境的关联,强调企鹅翅膀退化但利于在南极生活,因而说“以退为进”,从中再联系到人类的发展。作为第一次参赛写文,优点是已经很明确地点出“应变、不变与可持续发展”的题目了,也有意识到最终要思考与人类发展的相关性,不足之处是选题不很突出,叙述略繁琐,文章题目取得不恰当且重点稍偏差。主要以理论依据和推测(而且是我们自己的推测,虽说也很有道理,易被接受,但如果说是一面之词也不为过)来表达观点,未接地气,少了一分实践体验。
第一次比赛的时候发表观点的两人配合尚有欠缺,成绩勉强挤入下一轮(瞄到裁判写了个B)。主要是我和YHJ过于细枝末节,也与写文犯了相同的繁琐的错误,未直切主题。阐述时裁判不一定会等你说完,而且还会穿插问题,所以要直击重点,少作铺垫,便于灵活应对。若裁判有转移话题或面露不耐之色,不要在这个点上停留,直接说下一个重点。两个叙述人的分配要均匀自如,叙述不要拘束,需记住相关的信息,以防裁判问出各种奇葩问题。
[第二次省级比赛,于浙江自然博物馆]
到省复赛的时候就格外的重视了。
首先根据上一次的经验教训将文章进行大改,删去碎碎念部分,尽量精简文字,向主题靠拢,事先准备了层次较为分明的发言稿,并在模型上添加了企鹅的毛绒玩具(假装它是标本)。
进入复赛的初中组只有4组,我们刚讲完,裁判就说我们是初中组最好的,于是大家都皆大欢喜,以为必进无疑,结果也确实进了,算是比较顺利。
复赛中最占优势之处便是我们叙述到位,观点清晰。相较前几组,我们的叙述更自信自如,层次分明,配合熟练。自以为也找到了规律:首先叙述人说话要发音清楚,声调自然,语速适中,音量略大,但不要扯直嗓子给人强迫拉着他往你的观点上靠的感觉,要有理有据地说服,使裁判同意你的观点。在内容上需分点、层,循序渐进,无需说套话空话,直切正题。穿插自己的探索过程,使裁判了解,最后拉回到人类乃至世界这样大范畴的发展意义上去。
2.总决赛
先是一段题外话。总决赛之前我们应邀参加了在浙江自然博物馆举行的集体指导,旨在对所有挺进总决赛的浙江队伍做进一步完善。当天未带来展览模型(可见它是有点笨重~),没有进行对模型的具体指导,但是我们也充分认识到对于所展示的主题来说,这个展览模型并不合适,因此忍痛“抛弃”了原先的展架,打算换成轻捷一些的。
[总决赛,于重庆科技博物馆]
在宾馆里对展架做了各种细节修改,此不一一赘述。
抵达重庆的第3天,是展览组的正式比赛时间。上午11点左右,我们小组抵达重庆渝北区科技馆。经过两天的准备后即将迎来最终的比赛评审。
我们组为当天F组第二组,靠前。老师在评审完第一组后,轮到了我们。
按照事先约定。由于心惠先进行本组主题的详细介绍和推导思路。企鹅的进化的影响因素等等。依次介绍了4项企鹅身体功能上不同的进化方式和进化原因——鳍(翅膀)、嘴、爪……这些介绍上都很顺利。
但是提问环节的时候就出了点意外。其中的一位裁判员问道:“请问为什么只有企鹅进化了呢?南极洲的鸟类非常多。为什么只有企鹅一种动物在那种环境下进化,其他的鸟类不进化呢?”这个问题显然非常刁钻。确实在比赛之前我们两人都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而且也确实没有想到。于心惠同学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巧妙避开裁判的问题。
不过事后一想,还真没听说过南极除企鹅外还有什么鸟类,想来裁判可能是随便问的。(查资料发现还是有很多海鸟的,但企鹅是南极大陆的鸟类王者。可见对裁判的“刁钻”问题要有一定心理准备)
3.参赛感想与反思
个人觉得开始就应采取积极重视的态度,我们主要的问题就是一开始并没有很认真,导致后来有些手足无措,在表达观点方面已经很成熟,只是最初选题选得不很出彩,没有鼓起勇气报英文组,中途又换了一次展板,实在仓促。虽然如此,我们一路挺进决赛也说明了对于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较为完美到位,因此成了我们组展示中的亮点。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在重庆把不完美的地方补足,真切体会到组员们付出的努力。最终有许多收获,也如愿以偿地拿回了一个奖项。
——于心惠
本次活动个人觉得非常有意义,在我们小组一共7位同学的努力下,我们从市的比赛一步步晋级到了全国的总决赛可谓相当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也切实体会到了现场解说发挥的重要性和难度,以及也见识到了很多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很厉害的团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相信如果还有下一次机会的话,我们能做的更好,走的更远。
——姚杭君
[以下为个人参赛的体会,仅供参考]
1.关于选题
I契合主题,要有发掘空间,有足够阐释副标题的材料;
II尽量贴近地方特色或贴近生活,体现身边不为人知的自然结果;
III切入口小,尽量为一个物种或一个现象,但小的切入点要有大的延展空间;
2.关于模型(展板)
I轻便易携带,尽量充分利用所给的空间,切忌超出规定范围,可立体,可为折叠屏风式;
II色彩鲜明,内容尽量饱满,文字展板的一侧要有足够吸引人眼球的东西,需于主题密切相关;
III尽量手工制作,如有废物利用更好,可以联系到阐述的主题里;
IV文字不要太多,简洁易懂,字体可以大一些,须有表层次的醒目标题;
V考虑长远使用此模型的可能性,考虑周全,实用性强;
3.关于研究报告
I切忌超出字数!切忌碎碎念!层次分明、内容丰富、文字简洁、一针见血;
II循序渐进,如
或
4.关于口头阐述
I自信自如,层次分明,配合熟练;
II发音清楚,声调自然,语速适中,音量略大;
III循序渐进,无需说套话空话,直切正题;
IV穿插自己的探索过程,最后收题点题;
V关于建立的观点要有深度理解(最好自己参与建立观点的过程),遇到不确定的问题可以猜测回答(其实有时候裁判自己都不知道他问的问题的答案);
5.其他
充分调动全组人员参与,人不在多,在精。
●省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