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心中的杭外情结——第5周国旗下讲话
国旗下讲话 浏览次数:2655 发布时间:2017-12-04 09:19:38
演讲者:高一(1)班 丛方妮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再过13天,就是杭外五十周年校庆了。
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杭外情结。
每每提起杭外,那种内心的欣喜与淡淡的骄傲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杭外,所以骄傲。因为杭外,所以优越。因为杭外,所以杭外人。我们对于杭外的热爱,有如老舍之《想北平》中那种“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爱。
每每提起杭外,说的无外乎是有一片哈密瓜似的的图书馆,有一个很大很大的人工湖,有一群英语很厉害的学长学姐等等。但是,杭外的荣光决不止于此。
我们在杭外,多不过六年。这区区六年,对于杭外的历史来说渺小而不可计。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杭外,是无数个杭外人心中的记忆重重叠叠,无数个六年的堆堆砌砌。
所以,在五十周年校庆前夕,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开始走访各届校友。我们的初衷很简单,让更多的人了解杭外,也让杭外风雨五十年的历程有一个纪念。为此,我们不惜倾尽全力。
我们只有两个月多的时间。从最初的与各届校友联系人取得初步联系,到最终的写稿排版设计印刷,我们的团队一力完成。这两个月,我们最终整理出50篇稿子,42篇访谈,8篇约稿。这个暑假,我们在完全自费的情况下去了三次上海,两次北京,一次深圳。在几个人背着单反拎着三脚架在陌生的城市晃荡的时候,杭外人之间那一点不可见的维系变得如此珍贵而温暖。
陈俊杰学长开车送我们到地铁站,一路上我们聊得甚欢;张建敏学长自掏腰包让石宏政学长和董恬玥学姐带我们去天坛游玩,尽管他们笑称自己是校友圈里“最穷的校友”;潘志勇学长为陪我们参观,对助理说,“我再迟十分钟下去”……那种友善得近乎亲情的温暖让我恍惚间觉得那只是错别多年的故友,偶然间在异地相遇。尽管他们从杭外毕业的时候我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飘荡。
杭外的眉目也在辗转中一点一点地被描画清晰。
杭外就是四个筹建人之一的朱炯强老先生说的:“他们叫我做这个事,那我就认认真真做这个事”;杭外就是沈长先沈小鹏这对父子杭外人所说的“有些东西,不是立竿见影的,但是它是很深地扎根在你身上的,潜移默化的”;杭外就是曾执导《中国式离婚》的导演沈严所说的“很严苛,但是有一颗宽容的心”;杭外,就是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驻澳大利亚代表处首席代表陈敏口中的“每当我骄傲地大声回答:‘我毕业于杭外’时所感受到的自我激励”;杭外,就是曾任学生会主席,一手创办杭外志愿者协会的王克一所说的“教给你的远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人生态度。有很强的理想主义精神和凝聚力,也有自己的坚持。”
杭外也许就是一个信念。不离不弃。
我们这本书因为时间紧张,做得粗陋。但我们很真诚。
在此也很感谢学校领导,各位校友,和一直没有放弃这个艰巨任务的小伙伴们。
谢谢你们。
我们把这本书命名为《杭外五十年》。在杭外五十周年校庆之际,也许你们也可以翻开这本书,听听我们杭外人自己的故事。
亲爱的杭州外国语学校,五十岁生日快乐。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