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春风里的“文艺复兴”——记2014年文化节
学生活动 浏览次数:2281 发布时间:2014-04-29 11:33:57
历时两年的等待,科技节终于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里,又一次把接力棒送到了文化节的手中,让杭外学子在杏雨梨云中与文化拥有了一次美丽的邂逅。
四月人间,芳菲未尽,十四日清晨,在大预班同学们饱含深情的诗歌朗诵中,本届以"青春中国"为主题的文化节拉开了序幕。下午班会课,我们班举行了关于中国文化的知识竞赛。组织者通过《道德经》、《窦娥冤》、《雷雨》等名篇名作的背景资料问答,还有各种地方戏曲的模仿表演,让同学们在欢声笑语中对文化有了更深、更广的认识和了解。晚上的活动同样令人期待,高中同学齐聚5116阶梯教室,聆听了由浙江大学新闻系主任沈爱国教授带来的《青少年媒介素养》讲座,这也是我校“青春中国”文化节的第一场大型活动。沈教授风趣幽默的讲座风格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也让我们从中收获颇深。
接下来的几天里,虽然学校没有安排大型活动,但在教室里,走廊上,还是随处可见文化的影子。教室背后的黑板报由红黑色块拼接而成,上面写着一首由沈佳楠同学创作的诗,字里行间满是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中间"青春中国"四个大字被林凌翔同学描绘地颇有中国风,边上还有独具中国艺术气息的剪纸作为点缀。走廊上时常可以听见雷雨剧组演员们投入排练与导演孔乐成悉心引导演员把握感情的声音,给文化节增添了浓郁的氛围。
周四,月明星稀的晚上,我们迎来了本届文化节的第二场大型活动——昆曲之夜。惊心动魄的《三岔口》,婉约动人的《牡丹亭》,精彩绝伦的《变脸》还有节目单上没有出现的压轴戏——现场边画脸谱边唱《说唱脸谱》,无一不使我们为昆曲艺术的博大精深感到深深的震撼。这个晚上的时间过得特别快,我们还只揭开了那女子神秘面纱的一角,她便匆忙离开了。但相信从此之后,这世界上又会多出许多热爱昆曲及其他传统戏曲的人。
昆曲之夜把文化节推向高潮的同时,也意味着尾声的悄然而至。十八日,本届文化节在清晨朦胧的雾气中进入了最后一天。上午,是三场激烈的辩论赛。正方、反方以及台下的观众们给所有人呈现了一场思维与语言的交锋。口舌之间,似有火花闪现,场下不时爆发的雷霆般的掌声是对辩手们最好的肯定与鼓励。其中,我们班的樊文轩同学以其严谨的思维及快速的反应速度与高一其他三位同学一起就"孩子应该穷养还是富养"这一话题与对手展开激烈的思想碰撞,并最后取得了胜利。
下午,是我们最期待的,也是本届文化节的最后一个节目——大预班与高一年级的话剧表演。在欣赏完大预班令人捧腹大笑又引人深思的《选举》后,那场雷雨如期而至。随着时间的推移,剧情的推进,真相渐渐浮出水面。人伦天理、顽固思想、凄惨爱情在这个闷热的下午不断出现矛盾与摩擦。我们班上演的片段是暴风雨之前的平静,每个演员都真情流露,把自己的灵魂融入角色,品味他的悲喜。角色的压抑、纠结、挣扎被他们演绎地淋漓尽致,为最后的爆发作了很好的铺垫。
为期一周的文化节在雷雨过后又离我们而去了,但文化依旧留在我们身边。无论是春晨夏夜还是秋暮冬午,我们时刻呼吸着文化。虽然本届文化节已落下了帷幕,但是文化的传承不会在我们这一代人这儿断掉,反而,我们相信它会被发扬光大,走向世界更大的舞台!
撰稿:胡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