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我校学生在全国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佳绩

学子风采 浏览次数:3472 发布时间:2014-02-16 05:28:48

51819日,我校12名学生在周华伟老师的带领下飞往清华大学参加了第二届全国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包括个人赛和团体赛。个人赛由参赛者在一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试题,团体赛由四人团队合作完成。在本次比赛中,我校收获颇多:个人一、二、三等奖,团体一等奖,最佳辅导老师奖,最佳单项解题奖。

据悉,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是全球十二项青少年奥林匹克竞赛之一,该项比赛面向全世界的高中生,以锻炼和培养年轻人的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而著称,其目的是为学生打开语言学的神秘之门,介绍语言学下属的诸多子学科以及其学科研究的多样性。

竞赛中的问题包罗万象,含语音知识、历史语言学、句法学,甚至还包括人造语言,所有的问题皆直接取材于语言学家的日常研究,只不过是加以简化,参赛者不需具备任何的语言学知识或者懂得多种语言,其解题的线索都会被隐藏于语言材料的外在形式中,参赛者需要施展敏锐的洞察力去挖掘材料中的线索,还需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去推测其之所以的原因,最后再经过严密的推理而归纳出问题的答案。

7月下旬,我校还将有2-3名同学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奥林匹克语言竞赛。

 

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资料介绍

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International Linguistics Olympiad)是全球十二项青少年奥林匹克竞赛之一,面向全球高中生。其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中叶前苏联等东欧国家之间的语言逻辑学竞赛。进入21世纪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展了语言学相关的教育和交流活动,第一届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也于2003年在保加利亚正式举行。

经过10年的发展,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其参赛规模也从2003年的6个国家、9支队伍迅速发展到2012年的26个国家、34支队伍。现在,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巴西等国家每年均会派出队伍参加这一国际比赛;中国于2012年首次派队参加。

根据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大赛组委会的规定,每个国家可派出1-2个代表队参加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每个队伍为4人。各国的代表队由各国的国内选拔赛选出。第十一届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将于20137月下旬在英国的曼彻斯特举行。

获奖名单

个人:

一等奖

陈昶宜、陈润、张天鹄、郑博隆

二等奖

陈玮琪、沈黄阅、应若晨

三等奖

蔡孜涵、梁佳文

团体一等奖:

陈玮琪、沈黄阅、应若晨、梁佳文

最佳单项解题奖:

陈昶宜

全国语言学大使:

缪玉泓、陈润

 

学生感想

有时会感到时光飞逝,仿佛昨天,今天交织重叠,令人分辨不清。总觉得要多做点事情,不然日子就有些空虚。怀揣着这样的心情,我们在5月中旬赴清华大学参加全国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

说到语言学,很多人都会想到外语。其实学习语言学并不需要强大的外语知识,需要的是获取信息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对于我而言,这次比赛给我带来了很多乐趣。这不仅来自于比赛本身,更来自于人与人的交往和友情。比如说某初三紫衣男子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虽然比较低调,但“腹有诗书”。他在初一的时候便考出了日语N1,还曾学习西班牙语,令我十分佩服。

这次活动令我们大受裨益,当我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中的时候,偶尔又会想起这个在北京的周末。希望每个人都能在飞逝的时光中找到自己所喜欢的东西,不要因为时光嬗变而迷失自我。

高二(7 陈昶宜

当前学科竞赛种类繁多,不少已有相当长的历史。而语言学竞赛在国内相对起步较晚,尚不成熟,对于我们来说备赛与参赛都需要相当的勇气。因此。支持我们的是一种纯粹的信念。正如许多教授在开闭幕式上所说,语言的现实令人担忧,但其发展前景却无比光明,这就足以使我们为之付出努力。此外,虽然语言学的人文性较强,但也能很好地与理工学科相结合,因而不论对人文学科学生还是理科学生都有很大的趣味性,希望下次能有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

高二(3 张天鹄

语言学有其独特的魅力。它千变万化,却万变不离其宗。语言学竞赛就是在字里行间寻找本质,就像破译一段密码。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存在的意义,无论是严谨规矩的拉丁文,亦或是丰富自由的英文。实际上,语言学在生活中运用广泛,超市的条形码,电脑程序都是不同的“语种”。学习语言学是乐趣,也是保护濒危语种的一大步!

高一(6 陈润

 

 

 

本抱着去“打酱油”的想法,却渐渐没语言学的奥秘所吸引。赛前的准备虽然匆忙,却在与同学们的讨论中受益匪浅。各种充满创意的解题方法,也吸引了不少比赛的同学一探究竟。总而言之,语言学教会了我如何发挥想象,最终严谨地思考并论证。比赛是对能力的一种考验,但与语言学一搏到底的路途还远未结束!

高一(2 王羽珎

最初只是抱着玩玩的心态报名参加了这个比赛,那是其实连“语言学”是什么都不知道,后来通过一些资料以及之前的赛题大概了解了这项比赛。比赛的氛围也比较宽松,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严肃紧张。通过这次比赛,我们不仅了解了语言学,也收获了一种新的学习语言学的思路。

高一(2 沈黄阅

原本对于我来说,语言学高深莫测,一副戴了黑框眼镜且生人勿近的模样,且大抵是与生活全然无关的。但这次参加语言学竞赛,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去观察这一问学问,了解它,并尝试去接受它。在这样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实很多科学方面的学问都被人误了解了并夸张了,真正的语言学没有那么晦涩;对于有兴趣的人来说,更是鲜活而富有趣味的一门学科。

从第一次做题时“看天书”的迷茫到之后的“略懂牛毛”,参赛的我们接触了十余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图形为主且规整的白苗语、拉丁语系中独树一帜的荷兰语、隐藏在数字中的约鲁巴语、看似双生字的立陶宛语与保加利亚语……这些语言虽然各有千秋,但它们在字形、音韵、句法中所蕴含的美学从本质上是相通的,带给我们发现的乐趣是相似的。

高一(2 梁佳文

刚开始决定参加语言学竞赛其实仅仅是出于好奇心的驱使,到后来在不算特别长的时间里渐渐地了解了蕴藏在这些变幻莫测的字符间的奥秘,也渐渐发现了语言学的乐趣。不管是从哪种角度讲,这次的经历于我都是一种有益的体验,一方面它教会了我如何面对新事物并寻找其解决方法,另一方面又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每一次的尝试都是一个走向成熟的过程,相信这次语言学竞赛绝不会是结束,恰恰是开启人生更宽阔高远的舞台的契机,通向成长,迎向真正的人生。

高一(2 应若晨

这次我有幸作为杭外的一名代表参与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国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于这次比赛的一些感受:得到这次比赛的消息是在4月初,当时我就决定报名参加比赛了。但是真正开始准备其实已经到了4月底期中考试结束以后,所以可能略有些仓促。可能很多人都会问,什么是语言学奥林匹克?这个比赛比的到底是什么?简单说,就是给你一门语言,你需要通过你敏锐的洞察力去挖掘材料中的线索,还须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去推测其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最后再经过严密的推理而归纳出规则。在个人赛中我们着手解决了西班牙语,白苗语,荷兰语和毛利语谜题。在团队赛中我们遇到的则是满语和非洲马里共和国的一门部落语言。长时间的作答(3小时),还有赛前不断的刷题可能让人略感枯燥无味,但是从过程上来说其实还是十分有趣的,包括不同类型的语言谜题的破解。总得来说,没有拿奖略有些遗憾,但是在备战的过程中还是获益匪浅,在各个方面的知识的了解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次也极大地激起了我对于语言学的兴趣,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学习了解。同时,作为全国语言学大使,我也真诚地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语言学竞赛的团队当中去。

初三(4 缪玉泓

这次,很荣幸代表我们学校,加入这个团队,来参加这次来自全国各地高手角逐的盛宴。赛事过程十分扣人心弦,尤其是最后颁奖的时候,当我们听到杭外的团队包揽了4个个人赛一等奖以及一个团队赛一等奖的时候,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想必是和我们这个团体艰苦卓绝的准备过程是分不开的。至于我个人,原本只是抱着一种尝试的心态去参加这个竞赛,所以得到一等奖时十分惊喜和激动。这次竞赛的收获不仅在于奖项,更在于给予我一个开拓自己的眼界,并让我认识了一些拥有相同兴趣的人。

初三(2 郑博隆

语言学是什么?在我还未完全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的时候便已经冲动报名参加了比赛。一方面源于我自身对于语言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想看一看在理科竞赛当道的现状下这个看似“文科”的比赛是如何进行的。

不过我真正着手准备比赛的时候,我发现它并没有我想象得如此偏文。试题中出现的大多是某个偏僻的小语种,所以依靠的都是逻辑推理。这其实是一个探寻的过程,从仅有的语言样本中找出规律,把它与其他语言进行转换。很多时候这种规律并不明显,只能靠自己去猜想,因而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比赛比我想象得要简单一些,所以对此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参赛过程却不失为一次美好的经历。每当我解出一道题时,内心都会有满满的成就感,而语言学的大门也一点点向我敞开。每一种语言的背后都有文化的支持,而在摸索语言学的过程中,各种语系的脉络也逐渐清晰。

中国的语言学研究才刚刚起步,我们所能触及的也不过是其中的牛毛,它的发展与成熟还有很长的一条路要走,我们探寻的过程也还要持续很久。

高一(2)陈玮琪

当初一时兴奋报名参加了本次语言学竞赛,后又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坐上了杭州飞往北京的航班,直到真切地站在北京的一小片土地上,我才渐渐感受到比赛的紧张与压力。

尽管最终并未取得佳绩,但还是很感谢学校与组委会为我们中学生提供的这样一个平台。当每个人都低头苦干,用已知的只是来探索新的语言时,语言的魅力已植入我们心中

­高一(1 蔡孜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