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学生组队参加世界学者杯比赛
学子风采 浏览次数:1304 发布时间:2014-02-16 05:28:40
2013年4月13至14日,我校初三学生杨北辰、陈昔诺、胡华慧参加了世界学者杯(World Scholars’ Cup)北京赛,并取得了Writing Top 10的好成绩。
世界学者杯是世界学术性比赛,创始于2006年,致力于将世界上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汇聚在一起,交流讨论学术问题和当下时事政治。该比赛由SHARK英语社引进,并组织我校学生参与。
北国春来晚
——WSC 2013 Beijing Round参赛记
四月中旬的一个夜晚,我们空降在首都国际机场。北京的夜晚并没有因所谓的PM2.5而变得灰蒙蒙的,反而因机场的灯光而明亮。我们落脚于比赛的地方极偏(大概在六环外),从机场到酒店,一路高大的白桦在橙黄的灯光下挺立。果然是北方的景致。
在清华、北大的校园内踱步。跨了十个纬度的差别,在气候上立刻显现。虽然是与杭州一样的燥热,但那些在杭州早已凋零的白樱花、粉桃花却仍在北京的枝头酝酿。
终于到了那个周末,早上碰头时都为各自的着装感到惊喜——衬衫、裙子、小西装。初到比赛场地——北京顺义国际学校(The International of Beijing, ISB),并没有对它的建筑外观产生特别深的印象,然而真正推开那扇门才被震撼到:极高的天花板,落地玻璃作墙面的各个房间,极鲜艳油亮的壁画——有西式的也有模仿传统民俗版画的,跳跃,明快。宽敞的走廊两侧布置着各式各样的学生美术作品,不隔几间教室便有几台直饮水机,不隔几米便有方便歇脚的长椅。忽然墙上多了各种演出海报,前面梁上几个大字“THEATER”。这里便是我们的目的地。
厅前报道,拿到写有“Hangzhou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的信封。一名外教对旁边的人说了一句“Your school?”。原来志愿者是杭外的学长。这个小小的发现为即将开始比赛的我们打了打气。
简短幽默的开幕式后,人流分为初、高中两路奔向第一场比赛的赛场。第一场为写作,在明亮宽敞的高中食堂举行。讲明规则后,各自选定主题,25分钟的讨论时间中小组内能合作搜索资料、组织文章。我们三人分别选择了文学、全球化与科技。短暂的25分钟结束后我们便被分开,坐到陌生人中去,各自写文章。总共写文章的时间也很是短暂,只有45分钟,45分钟内我不时地看手表,听见别人翻页的声音便心头一紧,真是如同考场一样。考官一叫停便放下笔,湿漉漉的笔在纸上滚了一圈,留下些许汗渍。
总的来说,写作给人的压力并不大,还没有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WSC的厉害,而Scholar’s Challenge着实煞了我们的威风。分头准备不同方面的资料的我们中谁都没想到,这笔试竟是一个人完成全科的!大惊失色后也只好硬着头皮上了。后来发现题目都能理解,甚至大多数都能答,可这没看过全部资料的到底不一样,答案里面全是令人眼花缭乱的专有名词,弄得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一个就蒙一个。
Scholar’s Challenge令我们有些小小的失落,开始抱怨起当初怎么没有好好准备。而下午的Debate更是输得个落花流水。三场比赛,三队不同风格的对手,应能让我们成长历练许多,而且事实的确如此。可惜,每一场我们都以失败告终。议会制辩论对于我们三人来说都很是新鲜,由于不了解情况,亦或是每个人发言完毕后的一分钟讨论时间让我们太过惊喜,第一场比赛年轻的评委为了让我们了解规则而大费口舌。可能是有点紧张,我们在发言的时候多少有点疙疙瘩瘩,不过条理还算清楚,思路还算清晰。虽然赛后我们不免为败北而感到神伤,也会为“明明我们的例子比较贴切”“我们说的东西更有实质内容”等等诸如此类的理由而打抱不平,但不能否认的是,短短的辩论,确实让我们学到了许多。特别是每场辩论结束,在公布结果之前会有双方互评的环节,虽然不免有许多客套的话语,但对手所提出来的许多缺点正是我们自己所看不到的。那一个下午所教会我们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辩论时看的不仅仅是内容与思想,很重要的还有语言的组织表达与个人所展现出的气势。就好像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仔细听奥巴马演讲的每一字每一句,但就凭他们那强有力的语调,激情澎湃的呼告,你也会被他们的演讲所折服。当然,这三场辩论所教会我们的还有许多,他帮助我们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当然,更发掘了亮点。
第二天只有一项比赛——激动人心的Scholar’s Bowl(类似于某些电视参与类节目,在台下看大屏幕上的题目,按答题器作答)!主持人Daniel和Zac在介绍规则是举例所用的题目令人捧腹大笑,而选手们搞怪的配合更是令人忍俊不禁。然而笑声还没尽呢,便进入了正式答题。而第一部分就是Art,正巧是没有好好准备的部分,可算是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而那越来越“贵”的题目更是令我们焦急得坐不住。还好紧接着就是Literature,History与Science,虽然并没有题题全中,但到底给了我们很大的安慰。最后的Special questions答得我们很是揪心,眼看着价值几倍的题目落了空。还好最后一题我们极有把握地答对了,激动得跳起、欢呼来宣告比赛的结束。
至此,比赛就已全部进行完毕,后来的便是些表演、展示。Debate Showcase展现了同龄人的优秀风采,不过到底还都是初中生,有些逻辑与思想或许不够缜密,于是便有了气氛火热的观众讨论,我们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最后举行的莫过于我们最期待却又最令人紧张的颁奖典礼。看着舞台上金灿灿摆了一桌的奖牌奖杯,我们不免心生期待却又害怕空手而归。事态似乎很悲剧,Scholar’s Challenge中有许许多多单项或全科的个人与团体奖,而我们就看着一个个幸运儿难掩激动地跨上舞台,不免有些难过。接下来的Writing便也不抱希望了,以至于听到Hangzhou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时都没反应过来。而当真正听见自己的名字的时候恨不得掐自己一把,真的太不真实!虽然是个个人奖项,但我们三个人都激动不已,毕竟我们初次参加还是初三的,能拿到一个奖太不容易了。虽然后来我们也没再收获些什么,但多少是个安慰。当颁到集体奖时,我们为了赶飞机而必须早走,然而抵不住每个人心底多少一点小期待与小留恋,我们待到了Writing颁奖完毕。这几分钟的留恋竟然获得了回报,虽然没有奖杯,但是我们作为第四名被打在大屏幕的第一行。
踏着夕阳,搭乘晚点的飞机,三个兴奋却已累得不行的小孩在飞机上沉入了梦乡。
说实在的,我们还是挺后悔的如果当初多留那么几分钟便能在舞台上捧起奖杯,不过现在这样倒也是令我们惊喜的——空运来的“First Place Of Non-International Schools”奖杯,虽然有点点安慰的性质,却是对我们极大的肯定。北国之行,充实而又圆满。
初三(3)班 杨北辰
I found WSC a very unique experience to me. I used to think it as one of those competitive competitions. However, after the two days of activities, we certainly gained much more than just medals and cups. The debate part, for instance, gives everyone in any level a good chance to practice, because even if you fail the first or second round, you can still continue to find other running-up debaters to do more battles. Besides, the pre-study before the activity was also great challenge to us. We did researches in all fields, and took a lot of time in exchanging our own knowledge. We spent a lot of time and energy during the whole process, but it’s all worth it!
初三(3)班 陈昔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