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践检验理论——记高一5班科技节班会
学生活动 浏览次数:1702 发布时间:2013-04-16 04:57:41
继文艺委员、宣传委员之后,高一五班的学习委员们提枪上阵,给同学们带来了一节科技节的班会。两位学习委员在讲台上站定,打开了PPT,班会开始了。
科技节班会,注定不同于其他的班会。“为什么给水火箭打气的时候,瓶子会爆掉?为什么将水火箭发射出去,会偏离预计轨道?为什么45°角发射,却不如35°远?请让我们带您进入史诗级灾难片——《当有空气阻力的时候》。”
学习委员们早就设计好了一个运行的程序,计算在有一定空气阻力干扰的情况下水火箭的最佳发射角度。台下的同学们热情高涨:“43度!”主持人在程序里输入进了“43”,计算出的距离是37.0059米。台下的同学被精确的计算给震慑了,兴趣被完全激发,全都开始大声嚷嚷:“40度!”、“38度!”、“35度!”……
大屏幕上,运算程序如闪电般运作着,精确地计算出水火箭在不同发射角度条件下的射程。根据我们已经学过的物理斜抛运动的定理,要想时一个物理抛得最远,以45°角向上抛出是最好的。但是学习委员们在程序里面只是稍微设置了一点空气阻力的干扰,就让数据结果产生了很大的不同。我们的化学老师李汉清老师曾经说过,物理这门学科是很奇怪的,因为它总是建立在一个理想模型上,但是化学就不。物理老师也常常指出物理题的不足之处:“这道题大家要加上‘不计空气阻力’,不然就不能算了!”可见空气阻力确实是物理这门学科中很玄妙的一个力。我们计算斜抛运动,可以将它忽略不计;但离开了白白一张试卷纸,我们将目光投向操场的水火箭发射器时——也能潇洒地把空气阻力置之脑后吗?
空气阻力是很可怕的,因为要综合考虑起来十分麻烦。学习委员们用他们精准的软件精准的计算出了在一定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水火箭发射的角度,但在实际情况中,水火箭的质量、形状变了,风向变了,风速变了,结果就又会一变再变,难以确定。
程序关闭了,运算完成了,可是在制作水火箭的过程中却不能死死抱住一个已得的数据而不作变通。学习物理的时间已不算短了,我们在白纸上可以解各种各样的题目:卫星发射,小船过河,飞机转弯……但不过是纸上谈兵耳!如何让小小一只水火箭在不能将“空气阻力忽略不计”的情况下飞得又远又准,才是真正的行家。用实践检验理论的时候到了,你准备好了吗?
(许含秋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