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与安塔利亚的海风共鸣(二)——第25届世界中学生辩论冠军赛报道

学子风采 浏览次数:1369 发布时间:2014-02-16 05:18:18

WSDC做裁判

孙艾菁

半年前决定做杭外debate的辅导老师时就知道自己要朝着做辩论裁判(debate judge)的方向努力,但每次一想到要到世界中学生英语辩论赛(WSDC)这样世界级的比赛做裁判,心里还是会一阵阵紧张。在许多国家,辩论教练(debate coach 和辩论裁判(debate judge)是两个专门的职业,从事这两项职业的人大多是从辩手(debater)做起,他们都拥有多年的辩论以及裁判的经验,而作为一个刚刚接触英语辩论的普通英语教师,能够胜任裁判的工作吗?我在心里打了个问号。但转念一想,事在人为,与其担心还不如努力让自己对裁判的工作了解更多,实践更多,那样才能从容的面对它。于是,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我便把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花在了辩论上:给校内常规的辩论练习(practice debate)做裁判,8月末与学生一起做辩手参加比赛,10月带队参加南京的辩论训练营(workshop),12月组织杭外辩论训练营,赛前2个月参加中国代表队每周2—3次的赛前培训,并和队员们一起赴新加坡与曾取得冠军的新加坡代表队切磋,向那里的专业教练和裁判学习。

忙碌时会发现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半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比赛如期而至。201312623:15我们从上海起飞,在当地时间的2013127日中午10:15抵达土耳其的海边城市安塔利亚。

127,裁判测试(adjudicator test)。测试分为两部分,上午是WSDC比赛规则的测试,下午是观看现场比赛,填写得分表(ballot sheet),并在表格背面写下裁决的理由。因为之前裁过辩论,对于规则很熟悉,上午的考试进行的比较顺利。相比之下,下午的现场辩论难度则大了许多。参加现场辩论的6名辩手是由主办方从参赛各国家代表队的候补队员中选拔出来的,因此本场辩论共出现了6种不同口音的英语,一些辩手的语速还非常之快,刚开始听时,真是很紧张,好在之前半年里观看过各国辩手的比赛视频,随着辩论的进行,还是慢慢适应了。

测试过后,心情稍微放松了一些。然而随着比赛的正式开始,压力又大了起来。在WSDC的各轮预选赛中,每场比赛都会有三位裁判共同裁决。每位裁判会分别投票给自己认为获胜的队伍并把结果和分数写在得分表(ballot sheet)上,比赛后,把得分表交给本场的主裁判。比赛结果并不需要三位裁判达成一致,但要向主裁判和比赛双方陈述自己的裁决理由。我第一场正式裁的比赛在新西兰代表队Team New Zealand)和威尔士代表队(Team Wales)之间展开,两队都是老牌劲旅,实力相当,并都有着多年的参赛经验,可以说这是一场高水平,高难度的比赛。本场比赛的主裁是本届WSDC的裁判长——来自新加坡的Aaron Maniam ,比赛后我把填好的得分表交给Aaron,并向他陈述为什么我认为本场比赛获胜的是新西兰代表队,听到他说本场比赛的结果是3:0,三位裁判全部投给新西兰代表队,并且我们的裁决理由也基本一致,心里真的是非常高兴,原本的担心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自信。

就这样裁完了接下来的所有预选赛,包括在难度较大的两场比赛中,传统强队英格兰仅以1.5分的优势险胜匈牙利,德国2:1胜智利,我都与主裁判做出了一致的判罚。同行的中国代表队的辩手们都为我感到骄傲,我们的教练Mr. Loke也对我说,“我并不感到惊讶,我知道你可以做到。”而我自己也觉得只有经历过所有的担忧,紧张,努力之后,收获的才是最好的结果。

我们愿意将自己的收获转化成给学生的指导,让杭外辩论(HFLS Debate)越走越远,让杭外辩论的传统在学生中代代相传。

 

“It’s just the beginning.”

陈景天

赛前三四个月的强度训练,从南京到杭州再到新加坡,有在做完一个演讲,因为语句重复而被Mr. Loke吼得完全失去信心的时候,也有在与2011WSDC冠军新加坡队友谊赛时演讲铿锵有力,毫不示弱之后对WSDC 2013产生的憧憬和希望。整个准备的过程或许比比赛本身更有价值:意识到自己的演讲中有多少空洞好听缺乏细节的“风凉话”,在进行论证时又跳过了多少推理过程,做出了多少无力的假设(assumptions),但又懂得了不论怎样,都要相信自己,被严厉地批判过,就要更加强有力地站起来。

对战印度的前一天,我被分配了并不熟悉的一辩角色(first speaker)。辩题是“是否应该由医生而不是家长来做儿童健康的重要医疗决定,我们是正方。我平时做一辩时经常会为了把问题讲仔细而在立案上花太多时间,导致后面没有足够的时间讲清楚论点,让己方处于被动局面,而偏偏在这个辩题立案中有很多细节,需要在很短的时间里清楚地讲出来。于是那天晚上我开始了一遍又一遍的赛前排练,从第一次的十一分钟(规定时间为八分钟),到十分钟九分钟八分半八分钟,要保证能够进行不同层次的论证,我们只能一次又一次地改变措辞的方法,找到最精准的语言。为了能让演讲更有感染力,凌晨两点钟了,Anna孙艾菁老师)还在帮我一句话一句话地练习,在每句话中找到最有表现力的音调和强弱起伏。第二天辩论时,仿佛这不只是一次辩论比赛,而是真正为了保护儿童而推动社会变革。辩论结束后,想起为了这个辩题浏览过的一个个网站,了解的一个个事件,这些都让我们更加接近这个世界的现实,从而产生改变它的愿望。我想,辩论的目的之一也是让我们能了解有血有肉的现实,和那些社会中必不可少的灰暗画面,同时又坚信平等,自由和尊严,在心中画出美好的理想蓝图。辩论本身就是思考如何改变现实,实现理想。 WSDC只是一个起点。

 

在欧亚之交,品世界文化

张天叶

土耳其位于欧亚的交界处,是一个各种民族文化和传统交汇的地方。拥有走在土耳其的街上,随处可见穿着黑色长袍的穆斯林信徒,但走到土耳其的海边,又是另一番地中海的精致风貌。就在这样一个地方,TEAM CHINA参加了2013年的世界中学生辩论赛。

我们此次一共在预赛遇见了八支队伍。这八支队伍各具特色,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其中有跟中国联系密切的印度,欧洲的匈牙利,神秘的百慕大,非洲的斯威士兰等等。

与匈牙利的那场比赛,辩题是“美国是否应该增强在东亚的军事部署”。这个辩题无疑与中国很有关联。我们以自身对这个辩题的了解与充分的准备指出了他们对东亚局势,中日关系过于片面化的理解,赢得比赛,也消除了他们对于中国和平崛起的误解。

当我们遇到斯威士兰时,我们并不清楚这个国家的实力,毕竟我们对于非洲也不甚了解。但斯威士兰是个名副其实的强队。他们的辩手说的一口极其流利的英语,他们的反驳也精准有力。这场辩论让我们与斯威士兰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他们也不负众望,夺下了亚军。

这八场比赛让我收获颇深。除了辩论技巧和语言的提高外,我感触更深的是不同国家给我带来的观念的碰撞。这使我深刻的意识到自己不懂的还有很多,而不同的国家背景也会造成观念和观点的天差地别,我们只有让自己汲取知识和不同的观点,像海纳百川那样,才能变成一个好的辩手,甚至于一个深刻的人。

■杭外debate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