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天复苏一次——第7周国旗下讲话
国旗下讲话 浏览次数:254 发布时间:2024-04-09 14:21:24
演讲人介绍:高二5 余妍乐,班级卫生委员,共青团员,曾获校优秀班干部,外研社杯”中学生外语素养大赛浙江省一等奖。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高二5班的余妍乐。夹杂着怀念亲人的思绪与明丽春日的清爽,刚刚过去的清明也是一个矛盾的时日。就如同整一个春天的模样,寒冷的雨在大地上扫荡,夹杂着不断升腾的煦暖地气。没有绝对温馨的春天,就如同古人为我们选下的,混着愁绪与欢欣的清明节。
然而清明的忧伤的那一部分并非生而有之。我们今天的清明,其实是两个古代节日的融合:寒食节,和作为节气的清明。在唐代以前,寒食才是正经的关于祭祀与哀思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不能起灶,只能吃冷饭,在一口口冰冷的事物中体味“往者不可谏”的惆怅。相反,那时候,清明却是应当生机勃勃的日子。作为节气的清明,提醒农民农时已至。在劳动的生机外,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它也是一个春天的印章,郑重其事地总结所有那些令人心颤的新绿与鸟鸣:这里已经是春天的土地!
关于寒食的古老传说,是有关晋国大夫介子推的忠诚的悲壮故事。然而,这个节日还有一个更实用意义的解释。初春气候干燥,春雷又容易引起山火,于是周朝的人们就定了寒食这个日子为“禁火日”,把所有火种都灭了,到了清明再重新燧木取火。熄灭火种,就是一个最初的祭祀行为。显然这个习俗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得可有可无。于是,这个日子后来就到了介子推名下以示纪念。而熄灭火种的祭祀也逐渐成了祖先崇拜的祭祀。再到宋代,寒食便和清明渐渐融合。以致今天我们没有寒食的假期,只有清明的假期。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对待这两个节日的心淡泊了。清明祭祖仍然是我们身边很多人家庭的习俗。不仅是祭祖这样的大活动,清明的各种小活动也依然经久不衰。就在清明前的一天,我走出地铁站,一个卖青团的小贩捧着一块大盘子,把这个一人摊子摆到了地铁口。我从没见过比这更简陋的摊子,一个人端着十几个青团,没有别的家当,就能勾住路人的脚步。好像大多中国的传统节日都少不了青团这样带馅儿的糯米团子。清明的青团不过是多了新鲜的艾草汁。对于这些糯米团子,人们就像孩子一样固执,认定了这些日子就要吃它们。包括清明要踏青,清明要荡秋千,种种的仪式提醒我们,人还是需要孩子式的关怀。是这些一直在岁月中等待着我们的仪式形成了我们生命的节奏感。人们老是抱怨现代生活忙乱的节奏,其实古人早就给出了良方。清明是法定节假日,不过清明没有法定要我们干什么。但我们不妨就温驯地回归清明的旧习俗,让他们重新将我们生活调回人的尺度。
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遥远的太阳系中一颗蓝星又转了一圈,而蓝星上一群小小的碳基生命还是乐此不疲地把这个圆圈划分。对于现代人,清明可能只是三天假期的好处,等同于他们工作得薪水的好处,或者任何有关绩效的东西。然而清明的仪式应当由每一个人,由每一个人心里那份原始的悸动去继承。在我们的现代生活,所有情绪都像一碗粥里面的肉末与碎蛋,我们日复一日地囫囵下肚,却从来说不出滋味。在清明,我们品尝事物冰冷而纯净的味道,品尝先祖的墓碑上古老的苔藓,品尝新发的枝条上刚睁开眼的樱花。在祖先面前我们是新的,在我们面前万物是新的。然而往长了看,墓碑年年都在而我们年年变化,樱花岁岁都开而我们岁岁不同。在祖先与万物之前,我们才是那个不断躁动,不断生长,不断推倒,不断重来的新来者。在清明的小憩中我们应当体验这些古老的矛盾,让我们自己随着春天复苏一次。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