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的理想信念——高二(8)班会课报道
学生活动 浏览次数:1771 发布时间:2012-06-06 10:19:06
为了响应学校深入推进以雷锋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号召,高二(8)班的同学观看了名为《交响人生》 电影。
电影描述指挥家安德烈在他任职俄国歌剧院首席指挥时,因为拒绝遣散犹太人的乐手,被迫离开这个乐坛。光阴匆匆,当他重新回到乐团时,早已是个白发苍苍的老翁,更不堪的是,他不是以在灯光下舞台上、地位崇高的指挥家身分回来,而是地位卑微的清洁工。只是,对音乐的热情让这位隐姓埋名的指挥家默默地在剧院工作,静静地听著日复一日幕前音乐的流泻,直到有天因缘际会,他得知乐团可以到巴黎的音乐厅演出,为了一圆心中的音乐美梦,安德烈将同样沦为清洁工的乐团老友以及流浪在各行各业的老团员们聚集起来,一起假扮成管弦乐团团员,冒充到巴黎演出,在他们人生迟暮之年,再度嚐到掌声与喝彩的谢幕。
本片获得2010年法国凯萨奖最佳影片、导演等六项提名,并夺下最佳音乐、最佳音效两项奖。获得了如此殊荣,它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但是,于理想信念,我们的同学究竟从中收获了什么?
有位同学评价说:“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梦想,指挥家也有他的梦,不管过去多少年,经过多少的变迁,心中都怀有一个单纯而执著的梦,并且身边也有那么多人的都没有放弃,这样的人生真美。”
梦想是贯穿整部影片的核心词语,它在影片中的每一个人身上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影片虽然展现的是高贵的音乐艺术,却也歌颂了所有卑微的梦想、卑微的渴望。
它令我们想到所有的艺术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只要灵魂还在,梦想就不死。无论是《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还是《和你在一起》中的刘小春,以及《交响人生》中那一群用苦难为梦想镀金的音乐家们,都让我们在艺术的非凡体验中收获了无尽的感动。而细看《交响人生》,它不仅盛赞了艺术,更将一切的情感与苦难、梦想与尊严,镶嵌进充满情感的乐章里,化成了对古典音乐的至高赞美,对极权时代人性之光的集体致敬。
而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在完全还未被世俗打击的情况下,总得怀抱一颗憧憬未来、怀抱梦想的心。纵使千万人指责我们的梦想虚无缥缈,对我们的梦想嗤之以鼻,那,又如何呢?
这样一部电影,就这样,再一次引发了同学内心对于梦想的思考。大家对于这样一个近乎虚幻的事物,多多少少地又产生了一些更为真切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