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凯风因时,笔落成景——我校学子在第17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中喜获佳绩

学子风采 浏览次数:3277 发布时间:2023-10-27 13:23:26

近日,第17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落下帷幕,我校学子喜获佳绩,初高中共有52位同学获奖,其中初中组10位、高中组9位同学获得一等奖。

今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的主题是“风景”。“风景”一词,组合了“八风”(《说文》,即八个方向的风的统称)和“日光”这两个含义,在魏晋开始就被诗人用于表达内心情感,而后“风景”渐渐成为了现在通行的“景致”等意。审美的意趣取决于人本身,所以,就风景这个词表达的“美好”“美丽”之意而言,人占据主动,这就意味着,风景是需要 人发现的。当然上述所言的是自然景观。风景可以进一步延伸,在人这个群体自身中找到美的灵感。“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卞之琳)——这段诗很好地说出了风景中的物体这个客观存在和人的自由意志间的相互作用,是“风景”一词非常重要的审美内涵。杭外学子在这个词的丰富内涵中寻找创作灵感:不同城市的性格造就了地域和文化风景;伊索尔德的《爱之死》是属于人类群体共同的心灵风景;欣赏一个不完美的人,从他的话语中发现属于一个人的风景……风景被同学们赋予丰富的新的意义。

文学创作可以理解成这样一个过程:在现有的语言基础上,对词语意义的扩充和延伸。我们在本次比赛中充分体验到这一点,更重要的是,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里也在不断无意地实践这个过程。所以,文学创作之关键在生活中发现那些被忽略的“风景”,给他们赋予更加丰富且个人化的意义。愿每一位杭外学子都能发现生活中的风景,尝试文学创作,感受语言和文字的魅力。

(黄宋天择 供稿)

 









附:第十七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获奖名单

 

初中组

序号

姓名

作品

奖项

指导教师

1

徐子腾

《三角地》

一等奖

屠美玲

2

陈思璇

《月亮坡》

一等奖

徐洁

3

陈继阳

《黑米田》

一等奖

方文博

4

郑络予

《烟花》

一等奖

黄维全

5

郭慕萱

《树·梦》

一等奖

黄维全

6

杨思勤

《风景》

一等奖

屠美玲

7

徐宏安

《雪是故乡美》

一等奖

黄维全

8

董明好

《风景旧曾谙》

一等奖

程东文

9

胡宏铠

《山》

一等奖

沈捷

10

张许悦

《窗里窗外》

一等奖

程东文

11

陈致瑜

《黑土地》

二等奖

郑燕明

12

吴心妍

《寻》

二等奖

徐洁

13

蒋宸汐

《反朴》

三等奖

黄越欧

14

余心乐

《老街无尽夏》

三等奖

屠美玲

15

方熙媛

《清风拂过童年》

三等奖

方文博

16

卢韵颖

《关于偶然》

三等奖

程东文

17

陈芊旭

《笑颜如花》

三等奖

张萌

18

司鉴澜

《光影瞬息》

三等奖

张萌

19

杨子娴

《风雨不动安如山》

三等奖

屠美玲

20

申屠清华

《这些年,我错过和见证的风景》

三等奖

徐洁

21

王妤心

《车窗的风景》

优秀奖

张萌

22

王君熙

《人生何处不风景》

优秀奖

许海萍

 

高中组

序号

姓名

作品

奖项

指导教师

1

张欣

《未选择的路》

一等奖

杨文玫

2

黄宋天择

《在面馆》

一等奖

田畦耘

3

王晨昕

《傍晚六时》

一等奖

杨时雨

4

王悦然

《鞋匠和旅行者》

一等奖

田畦耘

5

姚奇洋

《新世纪的风景》

一等奖

倪江

6

王佑安

《无关蝴蝶的不完整故事》

一等奖

楼佳钰

7

张诗怡

《漂流瓶——风景》

一等奖

楼佳钰

8

杨可非

《徐徐霞客游记》

一等奖

苏云生

9

余子萱

《收件人:风景》

一等奖

江晨曦

10

傅芷袆

《夜宴红烛》

二等奖

楼佳钰

11

刘瑞滢

《闭上眼睛看风景》

二等奖

马龙

12

孙钰婷

《游湖记》

二等奖

杨时雨

13

邵玮琪

《竜林》

二等奖

杨时雨

14

许天斓

22世纪的我们》

三等奖

杨时雨

15

袁嘉仪

《风景日报》

三等奖

楼佳钰

16

姜子瑜

《未曾见过的瀑布》

三等奖

楼佳钰

17

郁家桐

《第七座火山》

三等奖

楼佳钰

18

丁和

《楼非楼》

三等奖

江晨曦

19

童瑶

《南半球浪漫主义幻想》

三等奖

江晨曦

20

蔡章睿杰

《山水》

三等奖

苏云生

21

钟晴

《征途(<三体>章北海小传)》

三等奖

苏云生

22

华浩然

《瑞德蒙往事》

三等奖

苏云生

23

刘思仪

《黑月亮》

三等奖

徐如明

24

陈彦呈

《高朗朗的沙坡上》

三等奖

王华琪

25

陆美亦

《破窗》

三等奖

李芳

26

肖子希

《面对一片湖》

优秀奖

楼佳钰

27

郭家彤

《无脚鸟往事》

优秀奖

苏云生

28

许左

《道是无晴却有晴》

优秀奖

李芳

29

沈若翎

《华山一战》

优秀奖

田畦耘

30

吴林逸泽

《别样风景,别样情》

优秀奖

田畦耘

 

附:第十七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一等奖获得者获奖感言

 

写作应该是孤独、丰盛且时刻存在的,它的意义于我而言是寻找内在的一种平静。在不断地写作中,我可以真实地面对我自己,清晰地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一次次深入的交谈。我们有时总是把做事的目的性看得太重,而越强的目的性越容易催生事物反向的发展。写作是我看清自己和娱乐自己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有时会产生一种枯燥感。不过当我把自己放到一个记录者的位置上时,一切就变得坦然了。有的事只是因为喜欢而做,没有什么目的性,也谈不上什么高度,只为取悦自己,简单而纯粹。在不断地记录中,你会清晰地看到你自己最真实的样子,不去回避,坦然接受。如此,我想我写作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最后,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黄老师,在我杭外语文学习道路上一直帮助我,不断给予我意见和力量。我会继续努力的!(郭慕萱)

 

《雪是故乡美》一文获奖,我最大的感想就是文学作品要从实际生活出发,反映实际生活。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我写了一位女教师坚守山村、改变乡村面貌的故事,尝试描摹近年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建设社会主义美丽新农村改革的图景。我想只有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字才会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这是我第二次参加文学之星征文比赛,相比上一次获得二等奖,这次的获奖可以说极大地鼓励了我的创作热情,加深了我对生活的再次理解。生活是一切写作的源泉。最后再次向黄老师以及杭外语文组致以衷心的感谢。(徐宏安)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如果人们眼中的烟花是壮观、绚烂的,那么烟花所见的人间百态中又会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呢?我试图切换景物与人的视角,运用暗示、象征和悬念等手法,搭建起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微妙沟通。由于使用了插叙,不同片段的前后联系一开始显得不够紧凑,有些混乱。经过老师的指导,我在场景的衔接上进行了调整,以烟花为线索贯穿全文,不仅推动情节发展,更暗示了哥哥这个角色短暂却意义非凡的一生。这次创作,我进行了不少新的尝试,也在写作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这次获得一等奖,是对我的认可和鼓励。希望自己能把握住每一个这样的机会,不断地积累灵感、磨练文笔,永远保持对文学写作的热爱。(郑络予)

 

感谢文学之星评委会给予我一等奖的荣誉。这一次活动为我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让我得以与全省优秀的学生一道在文学天地中探索未知。这次活动对于我来说也是一次挑战,一种突破,是我从“不想写”到“越写越起劲”的一次跃进。我明白文学创作离我们并不遥远,也绝非只有象牙塔里的人才能做的事。对于生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与思考,而文学就是连接个体的方式之一。写文章需要素材,然后将其内化。而这素材的来源,不仅是生活,也有书本。在闲暇之余多读一读书,写作文时便有了灵感。最后感谢老师、同学和那些被我“复刻”到文章中的凡人。最好的时光在路上,我们携手同行。(徐子腾)

 

能够获得这个奖项是我的荣幸。我忘不了,同学们启发我的思维,开拓我的思路,为我的习作提出修改意见,树立习作的样板。今天的成绩,就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在此,我要衷心地感谢帮助过我的同学们。我更忘不了,老师不辞辛苦,耐心地辅导我如何写作,精心批改我的习作。当我习作取得点滴成绩时,老师便在全班鼓励,作为范文在全班诵读,张贴在优秀习作栏。没有老师的辅导和鼓励,我是不会有今天的成绩的。在此,请老师接受我深深的鞠躬!同时,我也忘不了各位评委鼓励、欣赏的眼神。是这种鼓励和欣赏,让我充满自信,在此,我要衷心地感谢各位评委!谢谢!(杨思勤)

 

首先,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鼓励我勇敢去投稿。在高手云集的比赛中,我的文章的确显得很青涩稚嫩,非常感谢评委老师的认可和老天给予的运气,我会继续加油!其次,谈到写作,我其实一直是班里平平无奇的一个,只是偶尔会蹦出几个奇怪的鬼点子。在我看来,写作不是一个一味追求语言华丽美和文章立意哲理的过程,而是我们心中最纯真的、最质朴的对世间万物独特感知力的体现。只要你放下“我要写什么”的执念,聆听自己心底的“我想写什么”,就会发现写作是一场值得享受并陶醉其中的灵魂漫游。字里行间会有一个个“你”,独一无二的“你”。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能多多与HFLS的各位高手交流,请各位多多指教!(陈继阳)

 

文章灵感来源于一次偶然的经历——一日夜晚正被数学题折磨得焦头烂额时,我看见窗户倒影里憔悴的自己的叹息,但当我推开窗户,倒影忽地不见,迎面而来的却是城市晚间的繁华与烟火,看着这盛大而芳菲的世界,我便觉得几道数学题相比起实在是微不足道了。因此我产生了关于窗里窗外的思考,这也正是作文的标题名。陶渊明说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易安。通过一扇窗,我们奇迹般联通了自然的血脉,我理解了他那份泛舟于湖上,见缓缓时光的潇洒与淡然。屋子的外围是窗,是纸窗、木窗、玻璃窗,那我们的外围是什么呢?屋窗虽只占一方,却可见四季轮转日月交替的盛大;心窗虽只有一隅,却可盛山川岁月的宏大景致。我想,我的生活需要这一扇心窗,打开这扇窗,让阳光和希望照进,迎接更美好的风景。张许悦

 

这篇文章是我根据春节回老家的见闻所写。这次春节没有下雪,阳光洒在山头,一片欣欣向荣的样子,若不见山脚近乎成为焦炭的树干,这应当是一幅美好的画卷。心中倍感矛盾,于是回家提笔写下此文。文学像一扇门,任意门,可以在任何心灵的世界上打开。(胡宏铠)

 

在此,首先诚挚感谢我的学校——杭州外国语学校,是她以包容、开放的环境不断涵养我,让我有机会将灵感付诸纸上并不断打磨,在追寻写作梦的路上砥砺奋进。也感谢我的老师们和同学们,尤其是我的指导老师程东文老师,他们一直激励着我,也对我的创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最后感谢我的父母,他们作为我的创作的见证人之一,也在背后默默给予了我很多支持与帮助。今后,我也会继续坚定不移走在写作的道路上,热爱、勤奋,不断写出更好的作品。(董明好)

 

能够获得本次征文比赛的一等奖,我倍感荣幸,更十分意外。“陪跑”五年,而在高中的最后一次比赛中获奖,自然是意外之喜。心中的喜悦是短暂的,我更被感动淹没。在这里首先感谢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屠美玲老师和高中语文老师楼佳钰老师。依稀记得刚踏入杭外时,相当懵懂,对于文学与写作之类甚至没什么认知。在屠老师的精心栽培下,我对语文学习的喜爱、阅读与写作的热情在初中不断增长;而上了高中后,在楼老师的谆谆教导和引导下,随着阅读面的拓展、思想的积累,我对广大的文学作品与创作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其次要感谢同学们,大家一起营造了热爱文学的氛围,大量的灵感,并且相互鼓励与支持。那些谈到文学就闪亮的眸子,每每想起都会感动。一次作文比赛的奖并不意味着什么,真正可贵的是在杭外五年有余的学习中,去阅读,去经历,去领悟,以有“修身养性”之类的收获。在此也祝愿每一位杭外学子都可以在文学中找到独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王佑安)

 

写作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东西,它承受了丰富的情绪和多样的故事,然后把安宁归还给笔者。于我而言,写作的本质是记录,记录自己的故事,也记录别人的故事。这种行为本身没有意义,只是总有一些故事会恰好触动我,于是我把灵魂拿出来,把能找到的最本真处的我和他们陈设在纸上。记录而非创作,因为我认为一切最好的故事早已存于世间,我所能做的就是记录它们,尽可能还原地记录它们。把山写成山并不是容易的事,所以我会一路跋山涉水,一路聆听和寻找故事,直到找到最清秀的山川,那里会有最澄澈的属于我的故事。(杨可非)

 

文学是什么?每每下笔之前,我都会在心中这样问自己;我在五年多的中学时光里为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撰写的文章,也是文学吗?或张扬、或含蓄;或直白、或隐晦;或华丽、或朴实——文学之包容性,使人敬畏而因此为其着迷。在这次第十七届文学之星浙江省决赛现场,来自全省的、热爱文学的优秀创作者们齐聚一堂;现场的氛围令我想起自己的写作:从不知从何写起的迷茫、郁闷,再到灵光乍现的喜悦、激动——文学是一种双向的、需要契机与沉淀的伟大工作,而主办方给予了我这个机会,使我能够参与到这件伟大的工作之中,并从中有所成长、有所收获,在此我再次表示由衷的感谢。文学接纳一切,因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文学创作的一份子,成为文学的一部分。愿诸君也能积极参与,以文字展眼中之景、胸中之志、心中之情。(余子萱)

 

回想起那个寒假,初次看到大赛主题“风景”时,我感到有些无从下手。写千篇一律歌颂时代“风景”的主旋律似乎有些太媚俗;写其他,又不知写些什么可好。此时,寒假无聊时翻看的一本《呐喊》却给予了我些许启示。的确,没有人规定风景一定是美好的、阳光开朗的、积极向上正能量的。风景也可以被加上一对引号,摇身一变而成为对某种令人不满事物诙谐的嘲弄。于是,便诞生了我的征文。起初投稿时,我其实担心自己的征文写得有些太“奇怪”,不过好在最终的结果证明:征文就是要写得“奇怪”一点——这也恰恰与倪老师一贯坚持的观点相一致。我们要学会用批判性的眼光看问题,以及征文题目。征文比赛需要的正是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姚奇洋)


    参加文学之星作文大赛是出于对文字的亲近和探求。10岁的我的作业本记录着一个想要当作家的小孩,就像莽撞写下那句“想成为剖析社会手术刀”的我一样,宏观的理想几乎未曾改变,你可以说我是bright-eyed或是bushy-tailed,你可以说这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在用草率的理想化仓皇遮掩她的幼稚,但你无法否认我的“诚”,我可以对着AI编造身份,偶尔在数学题里伪证,但我几乎从未对文字撒谎,因为我知道它是我心灵的寄托所,探求真理的灵魂契合者。非常感谢杭外给予我这次机会,这次比赛是一个契机,更是一次对文字热忱的重唤。在杭外感受最深的便是无论行至何处都不乏有与之探讨文学作品的朋友,大概从不会有人对你古怪的想法嗤之以鼻,我认为,杭外永远对创造性的头脑非常包容,这样一种对多元思想的包容,也注定让其四季都洋溢在文学的香甜里。最后也非常感谢所有鼓励我在文学道路上前进的语文老师和同学。祝愿所有人都如博尔赫斯所言:“世界在变,但我始终如一。”(张诗怡)

 

已经是第二次来到了现场赛。当时天空半是灰色,窗外藤蔓植物丛生,风不大,已然没有潮气。所有人早就已经预料到高手云集,此行不过是来开眼界,不过当时那种天气总是利于呼吸,让人有一种大干一场的错觉。和同伴闲聊的时候对方说了一句话,她说:“‘如果对一切的天气的最高赞誉是适合回家的话’,这不是一个典型的启程的天气吗,看起来我们需要一艘船。”所以来到这里就足够了,我们得到了只要一艘船就可以起航的日子。(王晨昕)

 

这篇征文并不是我看到“风景”主题后才写的半命题作文,而是征文比赛开始前就完成的一篇随笔。那时我正在看托马斯·曼的《魔山》,其中穿着破旧但整洁的衣服、声称“人文主义就是爱人”的萨特姆布里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萨特姆布里尼和《米格尔街》中的诗人B·华兹华斯共同成为了我随笔中主人公的原型。这两个人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在混乱中无怨无悔地坚持某种信仰的人,这种坚持是打动我之处。写作和阅读像是一种宽慰和堡垒,告诉我坚持下去,坚定对美的追求。(王悦然)

 

(语文组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