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源 创作不息——我校学生在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作文大赛中再获佳绩
学子风采 浏览次数:6500 发布时间:2022-10-08 10:17:38
第16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于今年年初启动,征文主题为“回归”。杭外学子踊跃参加,取得佳绩。
我校初中组共有26名同学荣获一等奖,高中组共有11名同学荣获一等奖,有近70名同学分获各类奖项。杭外初中组10位同学、高中组4位同学晋级现场赛,他们在短短九十分钟的撰稿时间里得到了很好的历练。本次比赛我校再次获得大赛组织奖。
杭外在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中一直有着十分亮眼的成绩,也曾多次斩获最高奖。杭外语文教学有着优良的传统,校园内文学创作环境轻松自由,无论是老师高质量的写作教学指导,还是学生对经典名著海量的阅读和积累,都为杭外学生的精彩表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初中组获奖名单:
姓名 |
班级 |
作品名 |
指导老师 |
奖项 |
洪煊晨 |
初一4 |
回·归 |
俞立 |
一等奖 |
赵敏杉 |
初三6 |
出卖记忆的人 |
郑燕明 |
一等奖 |
陈熊泽 |
初二1 |
七日谈 |
沈捷 |
一等奖 |
金思妤 |
初二1 |
杏花巷 |
沈捷 |
一等奖 |
叶婧怡 |
初二1 |
灰·冰封·梦醒 |
沈捷 |
一等奖 |
柳言声 |
初二7 |
照片 |
孔黎娜 |
一等奖 |
王晨昕 |
初三5 |
归 |
郑燕明 |
一等奖 |
宁翰成 |
初一1 |
重生 |
屠美玲 |
一等奖 |
秦怡然 |
初二1 |
幻,光 |
沈捷 |
一等奖 |
朱涵书 |
初二7 |
我们 |
孔黎娜 |
一等奖 |
杜思涵 |
初三3 |
支教 |
黄越欧 |
一等奖 |
史佑宁 |
初一3 |
神明 |
王若冰 |
一等奖 |
邱予涵 |
初二2 |
莲 |
徐洁 |
一等奖 |
刘雨萱 |
初二4 |
那年桃花 |
程东文 |
一等奖 |
叶睿可 |
初三1 |
澜沧江上 |
张萌 |
一等奖 |
郑希萌 |
初三1 |
为文物而生 |
张萌 |
一等奖 |
唐静怡 |
初二2 |
魂兮归来,以瞻家邦 |
徐洁 |
一等奖 |
张许悦 |
初二5 |
倾听,家国的呼唤 |
程东文 |
一等奖 |
刘子轩 |
初三3 |
回家 |
黄越欧 |
一等奖 |
郑果 |
初三5 |
今天是个好日子 |
郑燕明 |
一等奖 |
方文哲 |
初一3 |
我们的太阳 |
王若冰 |
一等奖 |
倪铭荃 |
初一4 |
回归 |
俞立 |
一等奖 |
徐颢萱 |
初二4 |
池鱼归渊 |
程东文 |
一等奖 |
马苏桐 |
初二5 |
我们的往事 |
程东文 |
一等奖 |
方言 |
初三5 |
回归 |
郑燕明 |
一等奖 |
邢斯语 |
初二1 |
灯塔 |
沈捷 |
一等奖 |
陈诺 |
初一4 |
小白船 |
俞立 |
二等奖 |
姚梓馨 |
初二4 |
溪水西流 |
程东文 |
二等奖 |
徐宏安 |
初一5 |
回归 |
黄维全 |
二等奖 |
胡樱子 |
初二1 |
龙井虾仁 |
沈捷 |
二等奖 |
卢以涵 |
初一6 |
回归 |
屠美玲 |
二等奖 |
杨子娴 |
初一6 |
梦回夏宫十二兽首 |
屠美玲 |
二等奖 |
姜琳 |
初一6 |
一生戎马 |
屠美玲 |
三等奖 |
张诗涵 |
初一8 |
久客,思归 |
俞立 |
优秀奖 |
章浚哲 |
初一2 |
娱乐至死 |
王若冰 |
优秀奖 |
高中组获奖名单:
姓名 |
班级 |
篇名 |
指导老师 |
奖项 |
郁家桐 |
高一2 |
一睁一闭 |
楼佳钰 |
一等奖 |
袁嘉仪 |
高一2 |
底牌 |
楼佳钰 |
一等奖 |
沈育丹 |
高一2 |
引力 |
楼佳钰 |
一等奖 |
邹博帆 |
高一3 |
将军岭 |
楼佳钰 |
一等奖 |
余代黛 |
高二1 |
巴德尔传说 |
杨文玫 |
一等奖 |
刘雅珞 |
高一8 |
乡村路,带我回家 |
田畦耘 |
一等奖 |
孙静萱 |
高一8 |
回归生命 |
田畦耘 |
一等奖 |
蔡佳洁 |
高二1 |
归一 |
杨文玫 |
一等奖 |
张婧怡 |
高二2 |
阿青的日记簿 |
杨文玫 |
一等奖 |
吴优 |
高二4 |
盼 |
黄昊 |
一等奖 |
陆美亦 |
高二6 |
念念 |
李芳 |
一等奖 |
刘铮闻 |
高一7 |
看见夕阳了吗? |
田畦耘 |
二等奖 |
田若岚 |
高一8 |
复明 |
田畦耘 |
二等奖 |
王振宇 |
高二5 |
献上一支无名的歌 |
黄琼 |
二等奖 |
任乐山 |
高二5 |
摆渡车的一次揪心飞行 |
黄琼 |
二等奖 |
滕昱 |
高一3 |
向阳奔去 |
楼佳钰 |
二等奖 |
韦伊 |
高一2 |
大雪 |
楼佳钰 |
二等奖 |
龚嘉文 |
高一8 |
赛博人之死 |
田畦耘 |
二等奖 |
孙涵 |
高一8 |
嘘,山鬼出没! |
田畦耘 |
二等奖 |
金瑞涵 |
高一2 |
回归诗学 |
楼佳钰 |
二等奖 |
傅芷祎 |
高一3 |
回到悬崖之上 |
楼佳钰 |
二等奖 |
陈果 |
高一3 |
解招令 |
楼佳钰 |
二等奖 |
王雨悠 |
高一8 |
荒鸿载 |
田畦耘 |
三等奖 |
“回归”是一个十分宏大的命题,杭外学生对此给出了不同角度的解读:它可以是物质上的、肉体上的回归,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对于本源的回归;它可以是一次感人至深的回归,当然也可以是一次遗憾的回而未归;它可以聚焦在个体,也可以迈开步伐、放大视野,凝视更大的社会事件;它可以是古人笔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般回归后的物是人非,也可以是波兰作家托卡尔丘克所描写的关于游荡的人们以及对于回归二战后破碎故乡的执着与归属感……大家思如泉涌,创意非凡。
现场赛同学感言
当听说我得到了少年文学之星现场赛入场券的时候,我的心情很激动。当我写下这段话时,仿佛还能感受到那一天的兴奋,我为自己能有机会和这么优秀的对手同台竞技而感到兴奋,盼望由此认识更多更优秀的少年写手。我忍不住暗自幻想突破极限,拿到“文学之星”,然而心中却不免忐忑,毕竟这已经是我拿到过的最好成绩了。我清楚地意识到,我的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那么多比我优秀、比我努力的同学在追逐同样的目标。
比赛结束了,在小小的遗憾之后,我决定继续一步一个脚印,继续追逐那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说不定有一天,等待我的就会是“手可摘星辰”呢?我期待着那一天,用自己的文字铺设通往星辰的道路。
——初二4班 洪煊晨
参加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无疑是一个锻炼自我,提升自身语文素养的好机会,感谢一直鼓励我的沈捷老师,以及默默站在每一个参赛选手背后的杭外。
我对写作的热情,是在进杭外的第一次随笔交流课上产生的。活跃的课堂氛围,思维的激烈碰撞,多维度的评判标准,让我深深爱上了写作。还记得准备交稿的那几周里,沈老师的身影无数次地出现在走廊中,那一行行手写的评语,是在不断修改中凝聚而成的,最终的成品,也是在一次次精雕细琢后打磨出来的。
杭外推崇的创新教育理念也让我有了更多发现灵感的契机。或许是西溪水文学社的报刊,或许是与同学交流时发散的思维,或许是傍晚林荫道上婆娑的树影,又或许是开学典礼上王校长引人深思的讲话,杭外这种多元化的氛围让灵感不会被埋没在无尽的题海中。因此,当我看到“回归”这个主题时,便产生了灵感,将平时对于乌托邦文学,社会责任感、思维的固化、人性的弱点、自我意识的觉醒等主题的粗浅思考进行整合,写出了题为《灰·冰封·梦醒》的科幻小说,来唤醒沉睡的自我以及心中的使命。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在这种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式的熏陶下,我相信每个热爱文学的杭外学子都能找到一条个性化的发展道路,传承优秀文学作品的气韵,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
最后再次感谢沈老师的辛勤付出,以及杭外为我提供的创作平台。
——初三1班 叶婧怡
我很荣幸,这次参加第十六届“省文学之星”作文比赛获得了省前三十,并且去到杭高参加了现场作文比赛。在此感谢沈捷老师,十分耐心地读完了我的文章并提出了许多文学方面的宝贵建议,也从一位资深阅读者的视角提出了一些精准中肯的建议;感谢我的朋友们愿意听我唠叨,给我支持与鼓励;也感谢杭外提供的机会。
说到作文,我并不擅长有条理地叙述,只是喜欢把零碎的天马行空与观察记录下来,编织成自由的随笔。这是我第二次投稿,相较于初一的第一次参赛,在命题、选材、文体与篇幅上都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包含了更多想象和原生态的创作。也学会与同学探讨,借此收集读者的看法,打开文章的格局。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创作挑战,是对我自身的提升:从构造完整的世界观,再到伏笔细节、情感描绘和人物塑造都是我未曾尝试的领域。写作修改耗时耗力,我融合运用了课堂里老师所教授的写作技巧,并在沈老师的指导下多次修改文章,使其逐步脱离稚嫩的雏形。幸而我自始至终没有放弃那个世界与我笔下的主人公,没有放弃对写作与文学的热爱。
正如老师所说,要在平凡生活中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挖掘开拓、着眼于生活中的光芒正是我的作品想要表现的青春魅力,是“省文学之星”比赛倡导的核心。感谢杭外,将我青春的畅想幻化成激扬的文字;感谢杭外,让我心中的文学梦想变成自信的脚步,追随远方。
——初三1班 秦怡然
不知从何时起,我对文学有着一腔狂热。没错,是狂热。但无目的、无引导的狂热,终究也只会停留于狂热。幸而我走进了杭外。
我称杭外为我的文学乐土。独特的培养体系,开放的校园氛围,较少的课业压力,让我在这里有时间看风听雨,有精力驰骋遐思,有知己讲论文义。小和山下的青葱与光影,成为我的素材,在文章里萌发、生长和变化。
杭外两年的文学之河里流淌的远不止这些。杭外的语文是博大庞杂的,给予我多维的支撑和引导。课堂教材远不止一本语文书。有大量课外拓展的古诗词读本,令本就钟情于此的我受益良多;也有某些基于课程的拓展学习。其中我深深铭记的一次,生发于象征,沈老师说到了海子。“太阳是他自己的头,野花是她自己的诗”,“我是你场院上发疯的钢铁”。那年我初一,无法解读,海子的名字烙在心里,携着这两句诗。一年后的今天,我埋头海子的诗,在读书笔记中写下我的解读,酣畅淋漓。我看见自己的蜕变,向杭外致以谢意。
读书笔记、随笔、书摘,是杭外给予的文学训练。每次自由写作都会得到评语,优秀者会被课堂点评。老师总有适合的推荐书单,指引文学道路。时不时还有诸如演讲比赛的主题活动。甚至在课堂外,校园里的社团、节日也是教育的有机构成。文学社的期刊,发表的作品每每令我惊叹,它们也同样带着杭外的影子,独特,如歌。文化节的辩论赛,思维在台上闪烁,跃动如电光,锋芒毕露。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于是我斩获省文学之星一等奖,参加现场作文大赛。我的一腔狂热,“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的狂热,在杭外找到了远方的风与脚下的路。
——初三1班 陈熊泽
我素来我不认为我是天生在文字上有天赋的人,这一次得知自己得奖,比起激动,我心中更多的是震撼。
让我讲讲我自己吧。
我并不算是看书很多的人,读书时总有种急功近利的味道,写作也同样。每当我急于为提升自己而写一篇文章时,大多都“创业未尽而半道崩殂”了。我在文学上的唯一优势,可能在于对生活过于敏感的感知力和过于旺盛的表达欲。这两者几乎贯穿了我迄今为止的所有生命历程,每一个白日不断汲取生活中的情感,每一个夜晚反复咀嚼,夜不能寐——这塑造了我的表达欲。不管是喜乐还是苦痛,狂热的情感无穷无尽,最好的办法就是说出来。于是我不断提笔,情感涌现时就写下文字,竟然也写到了现在。
我的一位写作感知力在我之上的朋友曾经对我说过,他喜欢的大家往往有两个类型。第一种是严谨地确立好大纲,不断润色细节,不让文章半途荒腔走板。第二种,则是单纯地为某种情感或某些想法而动笔,没有很多的预先思考却也水到渠成。他说第二种写法成王败寇,成功失败的概率都很大。我大抵从来都是第二种,出于感情提笔,思想激烈滚烫,因此迄今为止也就只是写写一两万字的文章。这一次我自然也是以我个人的情感目的而写的,想写女孩和女人,想写混杂在一起的嫉妒,爱,与恨,想写一个憎恶自己的人最后与自己和解……这篇文章是我迄今为止所表达情感最充盈、最盛大、最后收尾又最安宁恰当的作品。那段时间我内心的处境也较为艰难,面临着很多抉择,爱也好,恨也罢,生活的矛盾——因此才会有那么多想要诉说。在这篇根本算不上感言的感言的最后,我想说,借由这一次获奖,我写作的旅途大概又被推进了一层。接下来,我将有新的目标,也要逐渐心平气和下来,更理性长远地构思我的文章,写出更加完善、成熟的作品。
这是我的获奖感言,是我对文学的思考,也是对自己的思考。
——初三7班 朱涵书
开始初赛的时候,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去构思这个题目,尽最大的努力表达出自己的创意。创作的过程一波三折,然而却能获得一等奖,也是始料未及的。这意味着我能够选择去接受下一个挑战,也就是复赛。然而复赛有时间限制,我没法精心构造一个逻辑严密、篇幅宏大的故事,写得匆匆,成果并不如人意,何况选手们都极其优秀,我最终也没能获得复赛“文学之星”的奖项。
其实能拿到参加复赛的资格,于我而言,是更为重要的。因为我从前没有过参加现场作文比赛的经历,它完全是一个崭新的体验。在高手如云的赛场上,我更为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局限。
文学创作是一条无止境的道路,比赛使我们拥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获奖更是一次莫大的激励。很感谢老师的指导和家长的鼓励,也感谢能够坚持下来尽力完成比赛的自己。未来之路依旧漫长,我不会忘记自己创作的初衷,继续前行。
——初三7班 柳言声
我喜欢写普通人的故事,主角的姓名、年龄甚至于性别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她像我们、像每一个人一样真实地活着,在生活中挣扎过、怀疑过、痛苦过,但终于踏上了属于自己的回归之路。故事里的主人公回归了,阅读故事的我们是否也已经在回归的路上了呢?
我想,这次参加征文比赛也是我的一次回归,回归自己想要写的故事、回归质朴的文学本身,去感受文学之美,创作之乐。
最后,祝愿大家也可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多感受、品鉴、创作文学,以文学之灯,照亮灵魂之路!
——高一2班(原初三6班)赵敏杉
在杭外的第一篇随笔里边我毫无章法地提到了窗外下过雨,然后以一种不知道算什么的狂热写了几篇如今看起来很是稚拙的有关乎于秋天,那时我尚未觉察自己的文法多么混乱或是逻辑多么破碎——实际上一切的起始就是路边的黄山栾随着雨回到地上,以致那条路上太耀眼又太柔软,使得人会突然想写些什么东西,就像在被逼着当写作范文和考试作文模板几年后一个年方十二的普通人突然发现自己自由了,然后看着一位学姐抱着书从身前跑过,雨后的空气泛着泥土的芬芳,凌霄花死死拽住夏日的余烬,几片叶子大唱着歌谣,一个人从教室的窗后走出去,想到我的同学们都是神祗,他们理应有一座赛过天堂的图书馆给他们飞翔,胡思乱想时身后像是浮起了一街浅金的云,一刹那万物轻灵,风儿与呼吸共停。于是在那个瞬间决定要做个大梦或者活一趟。
在英语课上我造过一个句子,大意是说这里是白日做梦的地方,意思是这里的日子太轻盈美好,让人在光天白日下都不由地做起梦来,这句话被饱受我文章摧残的语文老师知道后指出我们这里应当是造梦的地方。于是我决定和她争辩,那时我的同学跟在我身后决定来争辩些别的,我如今唯一记得的便是那天阳光好得不像话,天蓝得荒谬,所有人都神采飞扬,桌上胡乱堆着图书馆小半打书。那天晚上拿到了西溪水新刊的电子稿,封面标题颜色像是无梦的海洋,终稿审查时毫无波澜地想明白自己三年来终是被成就了,从众人的思想洪流里走来,向着自己的未来信步走去。引诱人继续书写的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契机而已,这次也不过只是一个值得珍惜的机遇,对于我来说他们才是造塔摘星的人,这块土地盛产奇迹,我胸膛里跳动的不只是一颗心脏,倘若我的一字一句某日终有什么传阅的价值,人们理应看向他们。
我的窗外正堆积着欲雨的云,这种天气往往会给我一种大干一场的错觉,但我只是在这里脑中不甚清明地打着字,想着似乎谁都要感谢,从老师同学到书架上几个世纪前的亡灵和毫不在乎我的栾树,但是如果简单点,说真的,能到这里来真的是太好了。
——高一3班(原初三5班)王晨昕
文物回归的题材是一个自然而又切合的主题,这个一闪而过的灵感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对于我这样没有成熟文字的同学,现场作文的比赛也非常需要一个极好的灵感。所以平时的观察与积累算是极其重要的。
写作算是厚积薄发的过程,经历过长时间的阅读与学习后,才可能迎来一瞬的爆发。有些时候一闪而过的画面,发呆时观察到的有趣的场景,梦里天马行空的境界,都是小小的碎片,迸发的随笔源泉。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是非常有趣的,写作时的无人之境可能是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最喜欢的时刻。
一篇征文需要经历多次的打磨,小说更是需要多次的磨炼。场景转换与衔接,高潮展开与推进,第一次写中短篇小说,全文基调说实话挺难把控。偶然仿写摸索到的一些技巧和一遍遍重读修改给文章润色了不少。深知自己并没有什么独特的秘籍,需要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真诚的建议和点评,让我更好地认识并完善自己的文章。
——高一3班(原初三1班)郑希萌
“回归”是一个很大的词,无论从哪个方向理解好像都有一种宏大的气度,很难从单纯的“返回”这一动作的角度去剖析,逼着我找到一些深层含义和刁钻的破题角度,也导致我一开始立框架的时候前后改动了很多次,才找到合适表达的主题。最终的作品是一个以自己生活为灵感的故事。我以前的写作时常有些结构不稳,虎头蛇尾的毛病,这次或许是因为对故事的喜爱,而多花了心思打磨。这个作品在经历反复长时间的删删改改后得到肯定,对我而言是意外之喜。当然,为此也要向我的初中语文老师黄越欧老师表达我压抑已久的感谢之情,无论在这次比赛中还是在三年语文学习里,黄老师对我写作方面的鼓励和引导,着实让我受益匪浅。另外,杭外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适合创作的环境,松花酿酒,春水煎茶,我们有自由的环境,哺育着丰富的灵魂;我们有广阔的天空,所以思想才长出能够翱翔的翅膀,让脱胎于我们生命的文字飞向远方。
——高一6班(原初三5班)杜思涵
回归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人们总一刻不停地出走,又在出走中回归。于自我,于社会,于理智,于信仰……生活需要回归。在杭外我们有无数深邃的瞬间,无论是对来自遥远时空的文字的共情,还是对社会生活的文明和野蛮的疏离,所以感受与思索都是我们对人的回归。而在这一年一度回归文学的选美大赛中,我想要做的是将这些细碎的感觉和思绪(感谢老师们的智慧和包容让我们感情和思想充盈)收集起来注入小说的容器,将抽象的道理凝聚起来。这次是一个个体短暂逃离真实后又重新回到世界的小故事。小故事荣幸地成为我参加现场赛的又一张金券,虽说最终它只换得了一个半小时极限创作挑战。然而就像现场题目问我们想穿越到过去还是未来,我坚定地选择未来——那里还有更多金券,和金券换不得的创作灵感和人生体验。
——高二2班 郁家桐
我之所以写作,是为了从时间或是我自身生活的巨大漩涡中打捞出意义。我写作,是因为我坚定地相信意义是存在的,而我渴望将各种意义各归其位。我的诚实,只有在虚构中才能找到真正的落脚点,这是我写作的意义所在。
很感激杭外语文组老师们的支持,是他们精心呵护了我对写作的真诚之心,让我得以带着这样的信念和热情,踏进现场赛,踏进一次又一次的挑战,踏进纸张和墨水晕染的世界,并在其中肆意挥洒我的青春。我对写作的爱意从未消磨也不会消失,我参加过,参加着,以后也会继续参加一切能感触文字的活动。我的青春镌刻在书香气里,会跟随文字的脚印,语言所到之处,我的青春永不落幕。
——高二2班 沈育丹
文学创作于我而言一直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它向我展示着语文在超越应试之外的、更博大而更具有引诱性的归宿,我乐于看着文字从我笔尖流出,乐于将思维的线条建构出一个个宏大而复杂的世界,乐于从奇异的角度描摹不同的虚实。或许也只有在文学的范畴内,“回归”二字的简单命题才能被赋予这么多的定义与解读,横平竖直的汉字才能被不同的奇思妙想解构又重组,这大概正是其魅力所在。
感谢杭外为我搭建的这个文学的象牙塔,鼓励我阅读,鼓励我思考,鼓励我创作,也感谢楼老师,徐老师这两位在我杭外语文学习道路上一直帮助我的老师,不断给予我意见和力量。我会继续努力的!
——高二2班 袁嘉仪
前几天第一堂语文课上,杨文玫老师列举了人们缓解焦虑的几种方式,诸如消费或进食。听到这里,我庆幸自己从未掉入过消费的陷阱,因为写作从初三开始成为我的生活方式。也正是从初三起,我向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投的稿件被评一等奖,至今已连续三年。
对我而言,写作是如马拉美所说,“命名”的活动,是从生活的凌乱走向虚拟秩序的放松。三年来我在上交的随笔之外写满了三本笔记本,充满灵感和即兴片段,唯一禁忌是“涉及现实”。广泛阅读是我灵感的源泉。非文学性文本能极大丰富文学世界的内容,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对于此次在比赛中获奖并进入现场决赛,我感到万分荣幸。感谢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我的杨文玫老师、家人和同学们,我将在写作之路上继续前行。最后,以一句概括我写作心态的话作结:“天空阴云密布,我们来写暴风雨吧。”
——高三4班 余代黛
(语文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