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领略名著风采,感悟万千世界——我校学生在《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中喜获佳绩

学子风采 浏览次数:1999 发布时间:2021-12-08 11:45:03

《南方周末》在2021年9月发起了面向全国中学生的“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旨在鼓励更多学子领略优秀著作的魅力,从文学中感悟万千世界。我校初三学生积极参与,投稿自己平时的读后感佳作,最终初三(3)班李佳妍同学、初三(6)班鲍馨仪同学、初三(6)班李思涵同学荣获二等奖,初三(3)班朱晨歌同学荣获优秀奖。

杭外学子素来热爱课外阅读,在古今中外的优秀经典著作中,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文学素养,涵养自己的内心,丰富自己的人生,充盈自己的灵魂,从书籍中深刻地领悟人生和世界。而读后感对杭外学子来说,不仅仅是平时常规的语文作业,还是对自己阅读和思考的一次次反馈和记录。在读后感中,我们可以畅言自己阅读时的心路历程和心得体会,记录自己对书本主旨和内涵的思考,也可以体验文学之美,更可以看出自己的成长,看出自己能力的提升和思考境界的进步。

在此向以上获奖同学表示祝贺!

 




获奖感言

郑老师鼓励我找一篇文章去参加《南方周末》举办的“阅读新火种”征文活动,我几乎一下子就想到了一年前写的《人鼠之间》读后感,便把它找了出来,硬生生删减到了一千五百个字,就匆匆地上传了。之所以对这篇文章有莫名的自信,大抵是因为我自己对这本书比较“有感觉”,从而真正地阅读过它。

小学的时候,我读书从来不会去深究一句话的意思,更不会去反复琢磨一个词,只是任由故事情节拉着我走过每一页,真可谓“好读书不求甚解”,只靠着“会意”来享受这个过程。这样的阅读给我带来的快乐就像是在霍格沃兹城堡里漫游,无目的地,兴奋地。而且这样读下来一本书,中心思想不但不会被遗漏,反倒会更深地扎根在心中。四五年级时我读了《周末图书馆》,当时就被作者平淡铺陈的文笔以及之后蕴含的痛苦与希望并存的挣扎和矛盾击中了心弦,时至今日,我还能听见在男女主人公头顶上方,盖过医疗器械发出的嗡嗡巨响的强有力的翅膀的扑打声。

上了初中以后,我开始有目的地阅读,去研究每个字的用意,不断地确认我的第六感是否出了问题。我开始意识到自己阅读速度的缓慢,开始时不时地瞟向钟表,计算我读一页的时间。尽管如此,我还是有时会被童年的自己唤醒,开始重新沉醉于故事本身,读《人鼠之间》的时候就是这样。斯坦贝克的文笔很质朴,甚至有时有些粗野,但是你很难不被其震撼,尤其是到最后一段,也是故事的高潮。在伦尼倒下的那一刻,我看到了乔治这个平凡的被命运玩弄的汉子内心伟大的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也不禁为伦尼最终对他自己而言美好的充满希望的悲剧结局而唏嘘不已。尔后,我将这些瞬间的感怀都写到了文章之中。我希望自己有更多的真正的阅读,因为只有真正的阅读才能带来真正的写作。

初三(6)班 鲍馨仪

 

写读书报告的时候,从来没想过会有拿它换钱的想法,只是单纯地想给喜欢的文学作品画一幅白描;只不过是一个午后,些许阳光,一杯茶,一本书和一点点生活的兴味;只是在文字平滑地从笔下涌出时内心一点点的感动……这许许多多的小确幸揉杂在一起,似乎暂停了时间,让那点初读作品时清澈的感动被封存在了文字里,如一块璞玉般质朴而美好。

参加这次读后感比赛,实在是“无心插柳柳成阴”。我想,这次比赛似乎于我没有大的改变。它只是一个激励,像一只平静大海中的小船偶然掀起一阵微澜,而并不能修改大海蔚蓝深厚之本性。文学创作的初衷仍然是记录与分享。

总而言之,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同学参加这样的活动,享受创作的乐趣!

初三(6)班 李思涵

 

我一直很喜欢《局外人》这本存在主义经典作品,这个荒诞、悲凉却透着一丝温暖的故事非常触动我。这次我向《南方周末》投稿的便是我对这本书粗浅拙劣的简介。读完小说我一直很想对书中的主人公默尔索说点什么,于是这篇读后感以给他的一封信为形式呈现。其实读后感可以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从简单的评议到抒情,再到与书中的人物面对面交谈,甚至是天马行空的联想和二次创作……但不管以什么形式,这都是很锻炼自己文学素养的一个过程。很荣幸获得了这份荣誉,在阅读和写作这条路上我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初三(3)班 李佳妍

 

很荣幸获得《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初中组优秀奖。

在耗费大量的时间读完《史记》后,我最大感悟就是:春秋争霸中没有正义的一方,但在争霸过程中不缺有以义为准则的君子,他们守着本心,独守着“义”

当代社会决定一切的是公德道德,是知识和公平,是维护尊严的法律,而在古代,可能只是君王的一句话,所以有“义”就显得难能可贵。

假设一下,如果当时当世之帝王读到太史公描绘的自己是否会认为不贴切?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的好坏,只有未来的人才能评判,一个人很难认清自己,大概这是《史记》于我们最大的启示。

初三(3)班 朱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