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不朽的文化——记高二9班“吾土吾民”主题班会

学生活动 浏览次数:2203 发布时间:2012-03-27 12:48:06

高二9班黑板报展示

 

作为对本届以“吾土吾民”为主题的文化节的准备,对杭州遗产监管中心杨小茹主任题为世界遗产与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讲座的反馈,对学校“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大赛”的预演,高二(9)班在班会课上举行了模拟申遗大赛展评,旨在展示四个申遗团队对于所申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介绍及独到解读。

蚕花庙会传说是新市镇当地蚕农为纪念西施,祭拜“蚕神”,祈祷蚕桑丰收,在清明时节自发聚集形成的民间庆祝活动。从解放后的一度停办到1999年清明的重新恢复,从一顶花轿引来4万多人“狂欢”到2008年的万人空巷,观光客逾十万。胡心雨、陈思奕、沈心仪、姚而稳小组虽为第一组却全然不怯场,详细介绍了蚕花庙会的起源、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现况,强调了保护蚕花庙会的重要性,并对保护提出了几点设想。只可惜时间似乎不够充裕,无法使他们精心的准备得以完美展现。

第二组的申遗项目是微型风筝,申报人为陈扬航、李昱、杨桑普和朱瑞琳。微型风筝是我国风筝的一大系列,是我国艺术的一朵奇葩,它是在借鉴传统风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主要是以江南特有的绢丝、竹丝作原料,鸟兽鱼虫作题材,通过民间艺人的巧手,扎制出造型逼真、小巧玲珑且能放飞的掌上“风筝”。在开始阶段,陈扬航同学便向大家展示了微型风筝并在教室中展示了一回。精致窈窕的风筝与持者矫健的身姿交相辉映,浑然一幅“帅哥风筝图”。之后他们以DV的形式展现了他们拜访微型风筝大师陈永联老先生及其制作风筝的全过程。老人灵活的手指如同奇异的魔法棒,轻巧地化普普通通的材料为栩栩如生的蝴蝶风筝,令人拍案叫绝。最后他们介绍了微型风筝的主要价值和现阶段生存状态及所存问题。无疑,那本足以“乱真”的模拟“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成功调动了同学们的情绪,使气氛达到了高潮。相信这次活动也是他们学习和自我拓展的过程,相信他们必将受益匪浅。

第三组的组员有黄翊雯、施知辰、安慧楠和李沉依。该组一上台便呈现了一个小品以说明其申报项目清水丝绵的起源。尽管故事颇具神话色彩,四位同学演得却极为逼真,数次博得台下掌声。介绍中她们以实际经历为主,图文结合地讲述了清水丝绵完整的制作过程,从剥茧到翻被,各道步骤井然有序。一边的组员还以实物示于同学,即使大家始终对小组成员口中不断重复的“8层”云里雾里,可兴趣丝毫不差。该组同学在采访调查的路上还冒着大雨,真可谓精神可嘉!

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文房四宝”。但在当下,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湖笔这类中国传统物质文化的精粹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并为世人忽视。身为湖州人的赵晨笛同学深切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与尤薏茹、朱辰一、张泽洲合作,对湖笔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出了深刻的探讨。赵晨迪同学用极富创造性的开场巧妙地引入了“湖笔”,夺人眼球;尤薏茹同学通过美丽的神话传说淋漓尽致地介绍了湖笔的由来,扣人心弦;朱辰一同学以专家的口吻将湖笔的制作工艺娓娓道来,有条不紊;张泽洲中西方语言结合的表达方式轻轻松松便赢得满堂喝彩,独具匠心……缜密的逻辑,朴实的语言,充满感情的表述,在圆满地为本次活动画上休止符的同时,再一次促使我们意识到保护传统文化是多么重要!

这次活动在同学们的充分准备与积极参与下举办得十分成功。通过四个小组的精彩展示,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了我们身边有如此之多的文化遗产,并等待着我们去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