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消逝中——记高二8班“吾土吾民”主题班会
学生活动 浏览次数:1690 发布时间:2012-03-26 10:59:16
如今,这个世界每天都发生着不计其数的变化,什么都在日新月异,以至于让我们发现过去正在变得模糊,如同从一扇窗户的一侧看另一侧的感觉,现在,窗户上的水雾正在遮盖我们的视线,而另一侧的景色,也只能口耳相传了。这是社会变化的一种趋势,把那些与时代不相适应的东西全部都抛弃、淘汰掉,正所谓“历史的选择”。然而,我们必须扪心自问:行走在消逝之中,我们该做些什么?行走在消逝之中,我们该留下什么?行走在消逝之中,我们该铭记什么?
当我们在谈论这些时,我们在谈论传统文化。是啊,传统文化似乎与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是事实却是它们正日渐衰微,如同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这种处境着实令人堪忧,而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去反思,去尊重,去保护。这次班会的主题是“吾土吾民”,因此,本班同学自发组成的两个小组的文化报告,均是围绕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进行了介绍,同时也为申遗比赛做了准备。
第一组同学主要的介绍对象是绍兴黄酒。他们的开场视频十分有创意:小组成员们坐在公园的小河边里,有人在写毛笔字,有人在赋诗,有人在唱歌,有人在“品酒”……这场面难道不像当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里描绘的景象吗?我们在视频中,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声和淙淙的水声,隐约看见了当年兰亭的豪情四射的王羲之,和那些过往的风流人士……
接着,他们开始介绍起了绍兴黄酒的悠久的历史、酿造工艺和独特之处。绍兴酒有悠久的历史,从春秋时的《吕氏春秋》记载起,历史文献中绍兴酒的芳名屡有出现。尤其是清代饮食名著《调鼎集》对绍兴酒的历史演变,品种和优良品质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在当时绍兴酒已风靡全国,在酒类中独树一帜。王银函同学给出了丰富详实的史料,比如说在越王勾践去吴国当奴仆时,送他的大臣向他敬酒,这种酒就是绍兴黄酒,又比如王羲之与名士谢安、孙绰等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曲水流觞”的盛会,乘着酒兴写下了千古珍品《兰亭集序》,以及他儿子王徽之“雪夜访戴”的故事,让大家在倾听的同时,感受到了绍兴黄酒背后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对绍兴黄酒的黄酒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组同学的介绍对象为张小泉剪刀。张小泉剪刀是杭州的特产,因此对于杭州人来说都不算陌生,平时生活中也经常用到。但是,大部分杭州同学都未曾思考过,这张小泉剪刀的生产流程和历史是怎样的。张子奂同学先以一个神话开头,给大家讲了一段亦真亦幻的故事,从侧面反映出了张小泉剪刀的历史背景。为了获得关于张小泉剪刀的第一手资料,该小组同学还集体出动,参观了杭州刀剑扇博物馆。其中,就包括了对张小泉剪刀的生产工艺的介绍。张小泉剪刀的生产过程包括36道不同的工艺,因此纯手工生产起来十分地费时费力。全国只有不到400位师傅会完整的36道工艺,而他们有幸地在博物馆里遇见了两位。据磨剪师傅说,2个人平均1天只能生产2把剪刀,因此1把纯手工剪刀卖得贵一些也是情有可原的。接着,该小组展示了一段生产视频,给同学们展示了一把剪刀是如何成型的。同学们无不为师傅娴熟的工艺所折服。最后,谈到了张小泉剪刀的过去和未来,吴靖雯同学表示,在过去刚建国的时候,张小泉剪刀厂是一个占地颇多的大工厂,可是后来随着手工技术被日益发达的机械化大生产所替代,张小泉剪刀厂一直在走下坡路,到了今天甚至面临着搬迁的问题。虽然前景堪忧,但是该小组仍然十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来保留日渐衰亡的张小泉剪刀文化。
这次班会课上,两组同学都进行了精彩的展示。整个班级笼罩在一种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而同学们也开始思考文化的意义,除了政治课本上所说的,究竟还有些什么?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究竟何去何从?不管怎样,这次班会课为我们对文化的理解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而我们需要去做的就是,用自己的行动去填补上面的空白,让它成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