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峰魂——记初二(6)班班会课
学生活动 浏览次数:1032 发布时间:2020-10-16 01:35:30
有这么一条航线,开辟在喜马拉雅山脉与横断山脉雪岭的上空,在万里无云的晴日,借助着失事飞机在蓝天下闪着的寒光,不用导航仪便能飞完整趟航程。
有这么一条航线,平均海拔超出5000米,在其上空失事的飞机,损失率竟会超过同期对德国轰炸!
有这么一条航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中国对外境唯一的生命线。数以千计,万计的青年用他们的生命与鲜血,在当时被人认为是不可能跨越的“天堑”上空筑起了一道血肉长城!这,就是驼峰航线!
亲爱的朋友,你能相信吗,在缺氧,暴雨,风雪交加的喜马拉雅山脉上空,在这少有人类涉足的冰雪秘境,在20世纪中旬,在没有高科技,甚至没有充足燃油的情况下,几个年龄甚至未满二十二岁的青年,就那样驾驶着几架老式的螺旋桨飞机,在这人间地狱来回穿梭。
若非这是我们小组在班会课上要讲的主题,对军事从不“感冒”的我,大概也不会去主动了解这尘封的历史,去啃完那一本厚厚的大书。在书页的翻动间。我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像流星一般殒落,看到一颗颗柔软多情的青年的心在死亡的威胁与疲累的夜航间变得坚如磐石。书的末尾印了牺牲的烈士名单,整整十二页,他们带着最善良真挚的情感踏上飞机,却再也没有返程。每个名字都凝聚着鲜血,都意味着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我是理解了刘末墨(我们组主讲)为什么那么迫切地想要在班上分享这个主题——驼峰航线,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位置,在二战中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此一个航天史上的奇迹,汇聚着千百人生命与鲜血的航线,却鲜有人知,近乎埋没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任何一个浅入了解这条象征着死亡,痛苦与危险的航线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将它与别人分享,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这段历史,这些英雄。
何玥琳负责做幻灯片,为了讲好这一课,我们花了三四个中午在机房讨论。看着她熟练地将图片,文字插入PPT,我仿佛又看到了,在那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几架零散而破旧的飞机,顶着狂风暴雨,在雪峰上空艰难地前行……这千百个牺牲的鲜活生命,他们的故事,又岂是一节班会课短短四十分钟就可以讲完的。
班会课在9月28日,分配给我讲的东西只有短短一张幻灯片。当我站在讲台上时,我能感到四面八方目光的云集,在那目光里有震惊,有好奇,但更多的还是敬畏。他们中间的很多人从未听过“驼峰航线”这个称呼,而我所知的无非比他们多出一点皮毛。但驼峰航线曾存在过的这个事实,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在还没有现代拥有巨大动力引攀的新型飞机问世前,就有人类,为了和平,为了祖国,从7000米高的云层中掠过喜马拉雅山脉,这难道不值得称颂吗?在这些敬畏的目光中,我们向他们讲述了当时在这条航线上方的故事:有人曾因迷航差点从珠穆朗玛峰顶部掠过,最后还是凭着精湛的技术与运气回到了家;有人曾将一架C-47飞机降落在一条布满油渣的公园的跑马道上……但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驼峰航线,我们刻意柔化了它最残酷的一面。我们并没有告诉他们,那迷航到不丹又顺利返家的飞机,与它同行的其余飞机全部失踪。在这条长达890余公里的航线上,一路都散落着飞机的碎片,为此,美国《Time》杂志给了它一个更贴切的名字:铝谷!
在日本零号机的打压下,在恶劣气候的威胁下,是这群英雄,每天花至少10小时的时间,奔波在这条死亡航线上!
在班会课结束前,刘未墨最后朗读了一段话,那是摘自腾纳将军在最后一次飞越“驼峰”时作的演讲:明天,我们就要告别这里,今天,是我们最后一次穿越它。我们联队的所有飞机都将全部起飞。我知道,每架飞机上的诸位,都是勇士,我现在命令你们,不仅要活着过去,还要活着回来!
上帝保佑,起飞!
台下掌声雷动。
正如何玥琳所提到的,我们讲驼峰,是希望大家能铭记那段历史,并从中汲取,学习。尽管现在是和平年代,尽管我们现在不需要驾驶一架老式飞机飞越驼峰,尽管现在的时代日新月异,但那并不代表驼峰航线已完全成了过去,成了书上的白纸黑字。即使在七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那种勇气,那种责任感,那种“驼峰魂”!我们的校训是“为祖国而学习,为未来作准备”,我们纵然做不到孤身飞跃喜马拉雅山脉,但我们能尽我们所能去学习,去磨炼自我。不仅要像学校简介里所说的,成为一名“外语英才”,更要成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勇敢的人,一个在危险面前也能大胆站出来的人。这,才是驼蜂对我们真正的意义所在。
李思涵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