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统节气插上文学的翅膀——记第十三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
学子风采 浏览次数:4120 发布时间:2019-10-16 08:16:04
近日,浙江省第十三届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顺利落下帷幕。杭外同学积极参赛,再创佳绩。
本次文学之星征文大赛的主题是中华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同学们纷纷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将古老的节气文化与新的发现、新的见解相融合,让传统节气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新的光彩。
初中组参赛稿件114篇,高中组(含剑高)84篇。在经历了数月的评选后,我校初中组共有20名同学获得奖项,其中一等奖11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3人,优秀奖3人。高中组共有28名同学获得奖项,一等奖6人,二等奖11人,三等奖9人,优秀奖2人。初中组阙沁禾、倪筱玥,高中组俞锦霖、周子祺、季禹璇、徐妍脱颖而出,成为全省六十强,进入最终现场比赛环节。
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大赛由《少年作家》杂志社主办,由省教育厅、省作家协会的教育专家和作家成立组委会,是浙江省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一项赛事,也已被浙江省委宣传部确定为浙江省唯一的少年文学征文大赛,成为了浙江省乃至全国青少年文学教育的品牌工程。我校语文组一直十分重视此项比赛,历年来认真组织和指导,希望通过此平台让更多杭外学子的文学梦能开花结果。
(高二2班 徐妍 报道)
附获奖名单和一等奖获得者感言:
初中组 |
|||
姓名 |
作品 |
指导老师 |
奖项 |
张洛源 |
《谷雨》 |
屠美玲 |
一等奖 |
贾雨涵 |
《惊蛰》 |
屠美玲 |
一等奖 |
楼雨桐 |
《霜降》 |
屠美玲 |
一等奖 |
金瑞涵 |
《惊蛰》 |
俞立 |
一等奖 |
陈果 |
《霜降》 |
俞立 |
一等奖 |
许冰钰 |
《惊蛰》 |
唐玉娣 |
一等奖 |
王越 |
《雨水》 |
沈捷 |
一等奖 |
阙沁禾 |
《清明》 |
王春晓 |
一等奖 |
吴雨桐 |
《谷雨》 |
王春晓 |
一等奖 |
朱晏 |
《芒种》 |
王春晓 |
一等奖 |
倪筱玥 |
《谷雨》 |
倪江 |
一等奖 |
朱紫妍 |
《立春》 |
屠美玲 |
二等奖 |
刘矜羽 |
《冬至》 |
俞立 |
二等奖 |
徐一平 |
《惊蛰》 |
沈捷 |
二等奖 |
徐之凡 |
《清明》 |
屠美玲 |
三等奖 |
滕昱 |
《冬至》 |
屠美玲 |
三等奖 |
季蔚然 |
《谷雨》 |
沈捷 |
三等奖 |
张可优 |
《小满》 |
屠美玲 |
优秀奖 |
郭宇轩 |
《谷雨》 |
屠美玲 |
优秀奖 |
何屿帆 |
《谷雨》 |
屠美玲 |
优秀奖 |
高中组 |
|||
姓名 |
作品 |
指导老师 |
奖项 |
徐妍 |
《小满》 |
楼佳钰 |
一等奖 |
俞锦霖 |
《芒种》 |
王若冰 |
一等奖 |
季禹璇 |
《霜降》 |
徐洁 |
一等奖 |
陈肖如 |
《小寒》 |
徐洁 |
一等奖 |
周子祺 |
《春分》 |
杨文玫 |
一等奖 |
蒋昕昀 |
《蜇·惊》 |
苏云生 |
一等奖 |
陈艺琳 |
《谷雨和外婆的桥》 |
楼佳钰 |
二等奖 |
陈奕桓 |
《春分》 |
楼佳钰 |
二等奖 |
成璐 |
《冬至圆》 |
王若冰 |
二等奖 |
李宇晨 |
《惊蛰》 |
苏云生 |
二等奖 |
江止善 |
《霜降》 |
苏云生 |
二等奖 |
胡雨海 |
《谷雨》 |
黄昊 |
二等奖 |
郎朗天 |
《惊蛰》 |
黄昊 |
二等奖 |
陈融 |
《立春》 |
徐洁 |
二等奖 |
张青楷 |
《白露》 |
徐洁 |
二等奖 |
曹雨姝 |
《霜降》 |
杨文玫 |
二等奖 |
林宇杭 |
《春分——消失的隐明》 |
黄琼 |
二等奖 |
姚遥 |
《清明一首》 |
楼佳钰 |
三等奖 |
魏菁 |
《惊蛰》 |
楼佳钰 |
三等奖 |
应佳琪 |
《冬至》 |
楼佳钰 |
三等奖 |
陈心远 |
《惊蛰》 |
王若冰 |
三等奖 |
廖鹏宇 |
《梨花落后清明》 |
王若冰 |
三等奖 |
王瑞瑞 |
《冬至》 |
苏云生 |
三等奖 |
苏岩寒 |
《春分》 |
黄昊 |
三等奖 |
罗翌嘉 |
《秋分》 |
杨文玫 |
三等奖 |
吕霜宁 |
《秋分》 |
杨文玫 |
三等奖 |
陶如一 |
《清明》 |
楼佳钰 |
优秀奖 |
丁舒旷 |
《芒种》 |
王若冰 |
优秀奖 |
最初听说自己获奖的消息,是在上学期期末考前,老师上课时无意提及。现在回想起来那时自己似乎确实兴奋了一阵子。后来获奖的新鲜劲逐渐过去后,我反而开始回忆自己写下那些文字时的点点滴滴。
虽然在暑假里就开始思考征文,但迟迟没有动笔,或许是因为我对于这个题目很有想法罢了,但可惜的是却一直没有突如其来的灵感。真正开始动笔是初一下开学不久后的一个晚自习。那时天还很冷,也很早就被黑夜笼罩,我坐在第一排靠窗的位子,望向窗外的一片漆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后来我才渐渐地明白了那是我的灵感即将来临的预兆。
一个简单的故事在我脑海中逐渐形成。那种感觉就仿佛是一张空白,失真的画面逐渐被色彩渲染直至填满。那个晚自习,我写下了文章的初稿。后来几番修改也仅仅是改动了情节,并没有动摇文章真正的思考。也正是从那一次开始,写作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或许是我空闲的时间太多,但我更愿意相信,我需要用思考去填补生活的空白。
我习惯在晚上思考,白天仿佛一场浮生若梦,而夜晚的宁静才能把我带入这个世界。对于我来说,梦境般的思考是一种醒着的方式。在写作时,灵感往往比文章更加来之不易,而只有思考才能带来灵感,带来灵魂深处的交流与碰撞。
有人说:“我思故我在。”但我觉得并不是一定要为了存在而思考,而是思考过的生命才配称之为生活。
初二(1)班 张洛源
一直觉得霜降是个很美的节气,就想着以霜降为线索撰写一个故事。延伸出去,就有了“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这一诗句作为穿插于故事间的主要索引。又转念一想,当今的少年少女们最令人头疼的问题是什么呢?“别扭”这个词从我的脑海里蹦出来。我决定要塑造一个“别扭”的普通青春期少年。重点在于“普通”——文章的本质是要引起共鸣。人们的普遍问题就是我创作的初衷——一个“叛逆”少年与相依为命的奶奶之间的故事。怎样才能将故事更清晰地表达出来呢?我采用插叙的方法,将回忆插进事件当中。为了让回忆更自然地出现,以霜花为引,以诗句为匙。主角的叛逆心理随着情节的循序渐进变得越来越微弱,其过程漫长且一波三折,我以为其不稳定性恰似青少年的情绪。
霜降这一节气背后是少年对奶奶难言的爱,是许多人不敢言说的亲人的情谊。在我看来,这种微妙的情绪在青春期中才是最可贵的。
初二(2)班 楼雨桐
“她翩翩然的回眸在岁月里刻画成惊艳的样子,她拂动的指尖倾倒了无数国家和城市。可当大幕落下,喧嚣散去,当崇拜者们狂热的目光被一一剥离——
留给她的究竟是什么?
是伤痕累累的身体
是层层交错的秘密
是每一次惊蛰前,冬夜深渊底的寒风
……
让我们先回到梦开始的地方,看看玫瑰色日子里故事最初的模样。(《惊蛰》楔子)”
犹记得是在一个明净的春夜动起笔来。七千多字的故事静静地等待着我。
小说取材自北舞附中芭科2013届的女孩邱芸庭。邱芸庭祖籍四川,九岁即只身一人离乡,赴千里外的首都求学,同北舞附中的其他孩子们,那一刻起即将全部的青春和命运留在大幕下的一方天地,献身于镁光灯下的永恒。
取材离不开芭蕾二字。舞者的特殊身份,使得诸多戏剧冲突成为可能。小说也全部以真实事件为蓝本,希望影射出宏大舞台背后的一隅。但出于私心,这洋洋洒洒十四页纸,更在记写着我自己相识芭蕾九年来,记忆深处全部的温情与感动。只愿拙劣的文笔,从狭窄的一匝,能够展现出背后最宏大而真实的芭蕾世界——
那方舞台,曾是一代代艺术家为之奉献灵魂的圣坛。一切悲喜歌哭,只作惊蛰晓钟。
初二(2)班 贾雨涵
其实征文写作的过程于我而言,就是抱着好奇的心理买来那份杂志,带着一点小小的希望剪下那张空白的表格,然后尝试着用一些我未曾尝试过的新奇想法天马行空地用键盘打出的一个个字符。而此中灵感的破土而出、写作之前的无措和下笔后的畅然、每一次的斟酌与思考,以及当最后一块拼图融入时的欣慰,都是耐人寻味的。
我还记得在七月的某个冒着热气的下午,不出意料的我对着获奖名单发现没有我的名字。但当我带着几分不言而喻的失落慢慢往上翻回表格开头的时候,我眼角的余光却惊奇地在被我漏看了的一等奖里发现了我的名字,那种从内心涌出的惊喜是难以描述的。
虽然这并不是第一次作文获奖,但这却是我包括平时写作在内的第一篇小说体裁的文章。在这篇小说里,一切都还有悔改的机会,可是现实生活中呢?人在前进中必会有所远离,而我们就应该漠然吗?在如今社会物欲横流的汪洋大海中,人们都还能记得自己出发的港口吗?
我曾经也不知道。
但写作的魅力在于哪儿呢?也许就在于你能在文字中得到你想要的答案吧。
初二(4)班 金瑞涵
很意外这次能获得一等奖。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征文比赛,能获得如此殊荣也算是我的荣幸了。我热衷于小说创作,可在此之前没有获得过什么奖项而总是被我父亲吐槽,所以这一次的一等奖也是我小说创作结出的第一颗果子了吧。
其实刚拿到这个征文名字的时候,我还是有些迷茫的。我是一个不愿意将自己的文字落入俗套的人,所以——赞颂这一节气吧?没有什么新意;写这一节气里的其中一种传统活动吧?肯定也有很多人这么想。这时,我想起了我的小说。是啊!我何不借此机会创作一篇短篇小说呢?联想到“弘扬中华品德”与“男女平等”两点,我将主人公定为我比较喜爱的一历史人物王昭君王嫱,以历史故事为基础,写下了这片古风短篇小说《霜降》。
为了能让故事更加连贯,我使用了一个套路——做梦。因为除此之外,我真的想不出来还有什么能将我与王昭君连在一起的法子。对此我极为不满意。最后全文出炉,感觉还算可以,这一遗憾总算是没有那么揪心了。
历史上,对于“昭君出塞”一事,有不同的说法——百度上说王昭君其实是被迫出塞,戏曲中演绎的或许是为了美化,讲的是“王昭君自请出塞”。既然没有确切的历史考证,我就选择了戏曲中使用的版本,来凸显中华女子的伟大。
对于这篇小说,整体我还是比较满意的,这一次的一等奖或许也是对我的努力的一个肯定吧——我把它当作我以前连载的长篇小说来对待,初稿就从下午一直写到深夜,反反复复改了不下十几遍,大纲列了满满一张纸,听了老师的建议,我又回家修改……这一次的一等奖给予了我对文学创作更大的信心。
丰厚的文学积累+不断地练笔+一丝不苟的态度=成功!相信你也一定能行!
初二(4)班 陈果
文学就像一棵永恒树,数不尽的枝干与树叶点缀装扮着它。它本身便拥有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童话等等众多分支。而且就我看过的书来说,基本上每一个领域都可以写一篇故事出来。原本我以为我看过的书涉及的范围已经很大了,但我没想到的是征文的主题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的关系紧密得不可分割,而农业恰恰又是大多数现代人的知识盲区。但即使二十四节气我们很少用到,一些带有别样寓意的词也在生活中频繁提起。我决定写惊蛰是因为平日里我们都把惊蛰说是一年里希望的开始,也是万物复苏的时候。因为我不了解农业及其相关方面,所以我尽量避开需要农业专业知识的主题,把重心放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上。其实我一开始不认为自己可以获奖,因为我不觉得自己很好地掌握了二十四节气这个主题。最重要的是,我还是认为二十四节气就应该和农业挂钩。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会去好好了解一下农业,用更成熟的文笔写出我心中最准确的二十四节气。
对于这次获奖,我要特别感谢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培养。能获奖还是有点惊讶和激动的,但是我觉得这个奖项带给我更多的是鼓励与肯定。我也通过这次比赛了解自己的不足,我会不断提升自己,争取获得更多更好的成绩。
初三(1)班 许冰钰
十分荣幸能获得一等奖。这于我而言是莫大的鼓励,也是对我写作素养的肯定。我需要感谢我的父母给予我的支持,还有我的指导老师——沈捷老师对我技法上的点拨,对自由创作的大力支持。这使我能自由表达自己的东西,也体会到文学创作给人带来的乐趣。
在看到比赛主题为“节气”时,我很喜欢。这一主题无疑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同时也有可处理的余地。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再创新是我写这一主题的总体思路,“旧瓶装新酒”的故事是我所期待和喜爱的。
“雨水”最初的大纲构思里,我是以西湖三潭映月的传说入手,把原著的黑鱼精写成并无过错潜心修炼之鱼,镇压黑鱼精的观音菩萨是因为百姓之言将其镇压下的,其中纠结仙佛信仰之争,妖仙关系,还有人与神的关系……但是作品初成之后,我也发现当初天马行空的想象也会造成情节冗长,主题不够凸显。在老师的帮助下,经过五六次的反复修改,终于郑重地投递出定稿。事后,自己阅读时仍有困惑,所幸主旨精神仍然存留,文字里散发的神秘气质和镜头感还是值得读一读吧。
故事情节虽有瑕疵,人物形象尚能弥补一二。此处正好可补充文中人名及情景设置的动机。在考虑“馄饨”的名字时,我曾用过“小船”以表明他船工儿子的身份,后因关联略小改为“馄饨”。馄饨在南方发扬光大,有鱼般姿态。因为在我看到的传说中,有许多仙丹落在汤圆或者馄饨面里的,张馄饨与仙神妖的缘分在其中有所暗示。至于“五倍子”,这是一种黑色植物染料的名字,也是一味中药,是被虫啃噬留下的虫瘿,又被称作百虫仓。当时我还觉得挺有悲情含义的……而道士,其实馄饨经常听他讲故事,剃着秃头有时装僧人有时装道士,但也没做招摇撞骗之事,最擅长的还是说书。至于张馄饨和五倍子的感情……则处于朦胧阶段,最具美感。
从创作而言,这背后有太多可说的,也有无穷乐趣。
初三(4)班 王越
中华五千年,节气二十四。直到今天,节气对于我们的意义已不仅仅是一种“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而是携带了种种人文情怀。只是在如今的大都市里,节气并非不可或缺的因素,而新兴的文化也逐渐取代了它的地位,使它泯然于历史的烟尘之中。
我这次的获奖,或许离不开我对于节气“清明”的理解。或者我的想法并不是那么高大上,写得也着实是再平常不过的扫墓。但倘若没有自己随着父亲到乡下扫墓的经历,我对于“清明”的理解或许就始终浮于表面。节气来源于生活,好的文字也来源于生活。我将经历的这些拓印在纸上,而绝不全赖于一时的灵感和凭空的想象。某种程度上讲,这篇文章很真。
在此也要感谢王春晓老师对我做出的指导和支持,感谢学校提供的这次机会,感谢同学们对我的鼓励!
高一(1)班 阙沁禾
24节气,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不陌生。尚在懵懂时期背诵的节气诗,翻看日历时映入眼帘的一个个节气名,乃至长大后,了解到的节气的由来和故事。地球总是一年365天的转着,节气也只是遵循着自然规律如期而来,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特别的,该是独属于“我”和节气的故事,那一份不与他人分享的感触。怀着这样的想法,我构思了一个独特的、不平常的故事。故事里的地点和人物并不真实存在,但是我相信,这样的问题,这样的感怀,会在我不知道的某个角落、某些人身上,发生着。
节气,是与自然紧密相连的。我们不也正是在这样变幻无穷的自然中一点点长大的吗?曾在“清明时节雨纷纷”中撑伞行走,曾听着“夏至端阳蝉始鸣”昏昏入睡,曾为“草木枯萎凋零黄”的哀景伤怀,也曾对着“苍茫大地一片白”发出由衷的惊叹。我感谢节气带来的每一片美丽景色,感谢它们让我对自然有了更丰富的认知,更细腻的情感。文学,本也如此。因自然而生,因自然而长。是古人由心抒发的诗句,也是我们试图用文字描述自然的尝试。自然的瑰丽每刻都有全新的变化,而我们,也因为自然,因为这24个节气,得以成为更好的我们。
最后,也感谢给予我指导和鼓励的王春晓老师,感谢这个富有自然情味的题目,感谢所有带给我灵感的事物,感谢学校给我的这次机会。
高一(1)班 吴雨桐
记得是人生中第二次面临这样困难的时刻——想要写很多很多话,关于感恩他人、感谢自己,但是许久未经历的心血来潮也被记忆的日渐模糊给击退。每每将自己处于旁观者的角度再次回看时,还是只有对自己笔下文字被他人宠幸的幸运与惶恐。
初三的寒假第一次很正经地看了部分《红楼梦》。我不敢说这是征文的催生源,但当我意识到我深深地被大观园中的芒种节所打动时,我不得不用文字的形式去回应感动。当然,故事是很奇怪的,语言也是拙劣的,甚至于结构都是破碎、不连贯的,但我倾心于这种特殊的致敬。也许当时的我就已经隐隐约约地知道,往后我再也不会有这样美丽的巧合与机会了。于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去揣摩每一句话,开学之后来来回回改了好多次。很多时候都是在夜晚得到一两句妙语,便迫不及待地在电脑上兑现。这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有这样神奇的体验。
两年前的我说:“我好喜欢,我在纸上创造的这个世界。”老实说来,如今我也不能确信自己借着比赛的契机写的一些故事能否称得上是“世界”,况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创造的动力与效率也愈发低下。然而两年前的我的确预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我会坚持把这段缘分延续下去——永远虔诚,永远期待。
高一(2)班 朱晏
二十四节气当中,会藏着多少曾经的故事呢?现在的我们似乎也会说,今天是小暑、大暑,但好像也仅仅是这样。在以前,节气是重要的日子,指挥农业生产,也是孩子们和大人们都享受的日子,会有多彩的活动和各种稀奇玩意儿。
当我看见“二十四节气”这个作文题目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是琐碎的日常,是一些漂浮在我生命中的片段。但我想,古老的节气一定还有什么值得被书写、被铭记,或许正是那些我们不熟悉的,或是被时光所忘却的什么。
在了解节气的过程中,我们在各种古诗词中徜徉,触碰到许多美好的诗词歌赋。我写的是谷雨,于是便望见了千年前的细雨和春色,体会到了悠悠而淡淡流转的春愁。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古人和今人的相通之处,也许不仅仅在于笼统的道德理念中,相信人定胜天、善恶有报,也可以是在那悠悠的、从古至今对于一杯谷雨茶的享受当中。那些原本只能局限于个体感受的体验,通过文字和代代相传的习俗沿袭了下来,如今再一次被我们所感知到,已是幸运。而一杯谷雨茶中所蕴含的体验,也不仅仅是种茶泡茶喝茶的讲究,更是一代代人的故事,一代代循环往复的春秋。
在书写的过程中,我渐渐意识到,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看见的不仅是生活的当下,也对这片土地的未来和过去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当我们逐渐向父母和祖辈了解到过去的故事时,也对过去逐渐开始感到浓郁的深情、开始拥有更多的勇气去面对未来——那个我们曾经只了解一个侧面,如今渐渐窥见全貌的中国的未来。
这些思考正是这个作文大赛带给我的。它带领着我,握住混沌的窗帘,然后赋予我崭新的力量,“唰”的一声拉开——于是便望见了那阳光灿烂的过去、天朗气清的明天。
未来,中国的未来究竟该怎样前进——回答大约已经溶在一杯滚烫热烈却又淡雅芬芳的谷雨茶中了。
高一(4)班 倪筱玥
我只是写了一个挂念了很久的故事。
说实话,它并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也算不上什么出色的文字组合。它就这样清晰地出现在我眼前,我能看得见故事中的一切,看得见那里的田野、云或是风。我只是一个如实的记录者,写着一幅并不存在的画面。
我也常常会想写作之于我、或是我之于写作,到底意味着什么,但每每念起,总是匆匆放过,不愿深思。我知道我的心中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我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诉说。写作,只是我本身的一部分,是我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之一。
其实我可能骨子里就是个淡漠的人,没有特别挚爱的东西,也没有非做不可的事。可我讨厌辜负。
辜负所有美好的东西,辜负一场将要走到尽头的梦。
海子说:“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街上。”
走在和山脚下,初秋的阳光很灿烂也稀薄,石壁上的苔藓混杂着泥土和湿气,沉默也好嬉笑也好,都是一种不辜负。
我自问没有辜负太多。至少没有辜负自己。
写作,就是我探求自我的一种方式。拿起笔的时候,是我离“我”最近的时候。
“诚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真实的自我就像月光下的海。庞大、安静,想证明给别人看时,却只能拍出一团焦糊的黑暗。”
我只是诚实地写了一个故事,而别人是否看懂,是否喜欢,都与我无关。
高二(2)班 徐妍
能够参加这次文学之星作文比赛,我很欣喜。作为一名比起文科更喜欢理科的学生,我并没有在作文比赛中获得奖项的理想,也没有参与自初一以来的任何一次作文比赛。这次写了征文,完全是因为喜欢这个主题,想要抓住这个机会,把某一瞬间在我头脑中一闪而过的故事记录下来。而我得到的这个奖项,也并不能表明我多么擅长写作,只能说明我创作的这个故事多多少少有点新意,可以幸运地得到一些读者的欣赏。实际上,班级里比我文笔好、底蕴深的同学有很多很多。我这一次得到一等奖,也许是一点点福灵剂的作用吧!
但是不可否认,我是很热爱小说创作的。当我创作小说的时候,可以感觉到一种轻盈的自由。我并不会费尽心思地考虑每一段都怎样地服务主题,怎样调配各种描写手法,甚至有时候,我会在我创作的小说里加入完全没有启发意义的人物。我只是单纯地想象,这个故事将会如何发展。对于描写,我会闭上眼睛,想象主人公在我面前同我交谈。这时候我就能捕捉到灵感,并尽可能用文字还原其生活真面目。我不会因为他人的想法改变我自己的故事,因为故事本身,远比得奖重要。也许某些情节的加入会给这篇文章减分,但我不会选择改变它们。因为这些故事的参与者都是独立于我存在的,我只不过把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我不能对我自己的人物撒谎。
最后,感谢我初高中的两位语文老师——屠老师和王老师对我的关怀和指点,也感谢我可爱的同学们,是你们让我的幻想有了温床,也是你们让我有勇气用笔写下自己的心声。
高二(3)班 俞锦霖
我对写作的情感一直是又怕又喜,因为我并不是抓起一支笔就能文思泉涌的人,有时候一看题目,只能感到大脑一片空虚,搔首踟蹰,不知如何落笔。对于文学性极强的征文创作来说,我更是倍感压力,只能出门溜达,美其名曰,找灵感。
从土耳其卡帕多西亚的格雷梅小镇漫天的热气球,到和太阳一起慢慢地升上天空,在空中俯视这个城市慢慢地苏醒,正是这些瞬间让我的内心受到很大的触动,也不由得想要记录下那些感动。获得灵感的方式千奇百怪,可遇而不可求。去年清明,一家人上坟后回家,途中大雨倾盆而下,又在五六分钟内骤停,露出一丝阳光。我一直把头倚靠在窗上,看着水珠滚下,看着刚抽出嫩芽的树木飞逝而过,脑海里不知未何总是有那句“小轩窗,正梳妆”。那段经历让我感受到了窗的意义,于是《窗外》诞生了。看到二十四节气,我依然想到了那场雨以及它如何让我灵感乍现。我相信历史上必定有数不清的“大雨”,数不清的“惊雷”让青年们在历史的洪流中改变历史的走向。就这样,《蛰•惊》出现在了我的心底,呈现在稿纸上。
莫言说,我们希望灵感不断,就要像预防肥胖那样“管住嘴,迈开腿”,从这个意义上说,夜半三更到田野里去奔跑也是不错的方法。好吧,那我还是“行万里路”,继续找灵感。
高二(5)班 蒋昕昀
我是一个写作爱好者,“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我前前后后参加了四次,算是“常客”了。而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比赛中,逐渐地,我发现真正吸引着我让我坚持下去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每次独具特色的创作经历。征文比赛给了我一次又一次与写作亲密相处的机会,让我能够一次又一次的与心灵相识,发现其内在的所思所想,让我能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放松自我,挖掘一个角落与外在暂离、与自我对话。
在这高中阶段最后一次的参赛,我决定写一次小说。喜欢那种天马行空的创造,以及那种创作时放空自己随心所欲的漫游,搜寻着生活中大大小小所谓的素材。凑巧借着这次征文比赛的机会,我将先前已有些眉目的片段串珠似的连接为整。这次的小说创作,我或多或少以身边的同学为原型,将那些令我震惊、感动又痛惜、平凡中又有些独特的经历,再将我的想象力以及微薄的希冀统统纳入到我的创作中。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一旦个人的作品有生活的源泉充盈,有灵感的支撑,那么整个创作过程便可以冰雪消融,酣乐于心。
我希望我能以此次征文比赛给我的鼓励为契机,督促自己持续寻找,时刻思考。
高三(4)班 季禹璇
这是我在高中阶段参加的最末一次“少年之星”征文比赛,这次的文章里也包含了很多我的个人情感色彩,这一次能够得到认可,对我而言是有些意外的,同时也很高兴。
在“书写中国”的主题下,我的《小寒》记录了一个生长在以染坊为生的小镇、却独自追求小众艺术爱好的女孩的故事,表达了在相对保守的环境中,继承家业与追求梦想的现实冲突。在现如今的大环境下,很多小众艺术形式的前景还有待发展,人们对学习、从事这些艺术的人也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他们往往会得不到支持,也很难在这条路上坚持下去。这个故事的初衷在于展现这部分人的现状,以表达祝愿他们得到更多关注、支持的心情。
“书写中国”与二十四节气相结合,不仅仅是局限于古风的背景和人物,在我看来,这是一次对于“书写中国现状”的尝试。小说故事作为现实生活的纸上缩影,是生活的某一个切面里更加戏剧化的体现,也是对生活里较为典型的人物、环境的刻画。文学作品对于我而言,大多都取材于生活,无论是阅读还是创作,过程中都应当有所思考。这一次有幸能做那个表达自己思考的讲故事的人。
高三(4)班 陈肖如
说是感言其实更多的是感谢。
我最想感谢的是我的语文老师杨文玫老师。他对我的征文创作提供了悉心指导,在我遇到困难时给予我无条件的鼓励。杨老师的一路陪伴无疑是我最坚实的精神支柱。
其次我要感谢的是我的U盘。截稿的那天早晨,当我将储存着小说的U盘插入超市电脑准备打印时,电脑屏前赫然跳出“已格式化”的信息,U盘存储容量显示为0GB。除了U盘,我没有在其他地方对小说进行备份。那时是七点十五分。
虽然对电脑一窍不通,但为了救回我的小说,我带着残存的几分理智和冷静,迅速回到班里,决定自己修U盘。上网学习,下载软件,尝试数次,却是失败。接着我找到年级里电脑最好的同学,他尝试一番后,也是摇头。打电话给精通电脑的爸爸,他却告诉我他在外地出差。我做完所有这些事时,是七点四十分。
想尽了一切我所能想到的法子,却无一能行通。此刻,我的耐心与毅力连同汗水在空气中被完全蒸干。就此放弃?我不甘心。难道是重写?几个小时的时间重新写完五千余字的小说,我觉得自己不行。我已经知道了就此放弃的结局,数十小时的心血将化为泡影,我也终将把这件事伴着后悔逐渐忘却。但我还不知道永不言弃的结局,我也很想知道。
于是我决定:重写!
以最快的速度办好请假手续,我打开电脑,面对着一片空白的文档,凭着脑海中留下的星点记忆碎片,开始飞速拼凑一篇新的小说。同时,我将U盘“闪送”给堂哥,让他以最快的速度前往数码城,不惜代价取出U盘中的小说。
四个小时后,我的重写工作接近尾声。对于这段高强度工作过程,我的记忆几近空白,只记得眼前逐渐模糊的电脑屏幕和飞速敲打键盘的双手。同时,堂哥也从数码城传来喜讯:小说文档被成功提取出来。只不过在修复过程中,为了定点快速提取,其他文件悉数失效,U盘报废。
六个小时前,我没想到自己的小说会凭空消失。五个小时前,我没想过自己的小说还能再被找回来。于是,踩着截稿的最后期限,我将小说送到了语文老师手中。
事后回想,我对于U盘已没有过多的怨恨,更多的却是感谢。感谢U盘的突发故障带给我的难忘经历,它激发了我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求生欲与永不言弃的“女排精神”,也赋予了这次征文比赛高于写作本身的意义。
高三(6)班 周子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