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学生在2019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中国区终选中喜获佳绩
学子风采 浏览次数:3940 发布时间:2019-06-25 12:14:59
2019年6月6日至9日,我校两支语言学代表队参加了在北京语言大学举办的“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中国区终选夏令营”,取得了优异成绩。
获奖情况:
个人奖:
韦晨隽:高一5班 一等奖 入选中国语言学国家队
沈俊萱:高二5班 二等奖
姚启成:Y2A班 二等奖
杨午祎:Y2C班 三等奖
韦 鉴:Y2A班 荣誉提名奖
李哲轩:Y2C班 校园铜牌大使
团队奖:
杭外语言学队 (沈俊萱、韦晨隽、黄奕庭、顾晋) 团队金奖
剑高Veritas队 (李哲轩、姚启成、杨午祎、韦鉴) 团队铜奖
学生感言:
从初二暑假开始了解到语言学之后我一直暗中密切关注着它,四五月份时抱着放弃学考的心态在准备考试,每天都叫着“真的难,做不出”,然而嚎完还是得继续写题。最终抱着“我已经见识过四角检字法了我还怕什么”的良好心态去参加了比赛,就当是学考前最后的休闲。
个人赛上午场我盯着所有选手公认最难的第二题两个半小时,差点把头挠秃,发现自己什么也看不出来后抱着“我不要再忍受这种精神折磨了”的心态交了卷子,觉得自己真是透心凉。下午场比较愉快。
我真的没想到团赛这么刺激。看到题目的一瞬间大家呆若木鸡,题目要求汉文和伯格里苗文互翻但是没有任何对应的字句作为参照。神仙学姐sjx徒眼看出了司马迁和司马相如,时至今日我仍旧无法知道她是怎么做到的(趁机吹一波)。于是我们全程高度亢奋,惊险刺激地写到了最后一秒然后交了卷。
颁奖仪式之前拿一等奖的场面只在梦里出现过,结果莫名其妙进了面试。面试期间我学术问题一个也答不上来,老师看我的眼神逐渐怜悯,加上在我之前之后面试的都是南外学生(十二强南外进了五个),之后心态逐渐崩溃。
比赛中还暗中发现了很多优秀的伙伴。跟诸位拿奖拿到手软的大佬比,我仍旧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这次运气爆棚能取得超出预期的成绩真的很激动。
高一5班 韦晨隽
7
五月经历了各种标化考试和某国际竞赛,导致我留给语言学竞赛备考的时间大概只有两天,那两天还被我浪掉了不少,还要倒时差。在去北京的高铁上我安慰自己,毕竟很多学长学姐都是裸考的,毕竟语言学竞赛主要考逻辑推理。
于是考前一套完整真题都没有刷完的卑微的我,参加了6小时的个人赛。上午考完大家都在激动地讨论题目,而倒时差的我却昏昏沉沉,苦于没有地方可以睡觉……当时大概在队友面前表现得很冷漠,但实际上是因为我太困了。果然下午个人赛第二场我真的差点睡着了,记得当时我对着第四题(是一道数字题),不知哪来的勇气首先排除了十进制的可能性,用十一进制和十二进制暴力算了两个小时,浪费了两大张草稿纸,结果当然是什么也没有算出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考前是一定要刷题的。交卷后当即觉得自己凉了,想着就当是五月考试季后的欢愉,来北京旅游一趟也好。然而没想到我糊里糊涂写的个人赛可以拿到国家二等奖,我觉得相比预期,还算可以接受。
第二天的团队赛更有趣了。我们四人一拿到卷子,上面尽是一堆看不懂的伯格里苗文,和一些让人不明所以的古汉语,还告诉我们这是清朝年间编写的一本书的目录。根据这些条件,题目要求我们写出所有的伯格里苗文翻译和其语言规则。起初的20分钟我们毫无头绪,只能根据古汉语勉强判断出朝代,比如“武曌”肯定是唐代,“武帝”是汉代,后来我们突发奇想,看出有两个伯格里苗文分别是“司马迁”和“司马相如”(玄学护体,发现的时候差点激动得喊出来)。后续的线索就越来越多,我们整整三个小时的团队赛都处于极度亢奋状态,过程中还耗费了大量草稿纸(比赛结束后发现那个在考试时和蔼微笑给我们递草稿纸的助教小哥竟然是杭外2016届学长,还发现我们考的清朝古书目录就是《古文观止》目录!)。最终我们有幸拿到了团队金奖。
这次比赛最高兴的是我们的wcj神仙学妹入选了国家队(鼓掌),以及认识了很多可爱的厉害的同学们!希望有更多的学弟学妹能参与到语言学竞赛中来,为杭外争光!
高二5班 沈俊萱
8
经历一次语言学奥林匹克的比赛我发现,原来比赛也可以这么有趣。
在语奥中,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只有几个到几千个人使用的“冷门”的语言,也可以有机会接触到类似俄罗斯语、阿拉伯语之类的平时会看到但在高中并不经常有人学习的语言,还有盲文和各式各样的编码。
各种各样的语言和许许多多与中文的截然不同的语法规则可以极大地拓展眼(nao)界(dong),是一个非常适合青少年参加的比赛。
我非常感谢我能有这个机会接触到这个比赛,它带给了我很多我从未有过的体验和很多新奇的关于语言方面的想法。
高二4班 顾晋
9
参与本次语言学奥赛终选实属巧合,听说这次比赛也是道听途说、清风翻书,但现在想来,能瞎猫撞到死耗子,慌兮兮地来到北京语言大学和全国其他省市的大牛们共赛着实是件幸事。
当我跟父母说要参与这场比赛时,他们夹杂着不解、困惑、茫然、甚至怜悯的目光,我印象犹深,须知这名头一听就不怎么靠谱,纵使挂了个奥林匹克竞赛的名头也无济于事,且语言学一听也并不怎么和日常体验搭边,既像个地质学似的无聊边缘学科,又像是物质充盈家庭的孩子陶冶情操的玩物,再加上比赛时间正好和剑高的统考卡得比较紧,从北京回来第二天就是经济选择题考试,更是尴尬。
于是,在父亲再三不要落下考试的叮嘱下,揣着一本学姐所著的“语言学入门指南”,我坐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在车上做完了书上寥寥几道题,至于之前微信群里的课,又是因为sat2考试,又是出于拖延,没看几节。我本身这方面功底也着实薄弱,充其量学英语语法的时候记了点结构、学了日语五十音、在维基百科了解了下动词变位,在逻辑方面真是菜鸟,以至于考试的时候数字题我是一窍不通,干错利落地放弃。所以考试前本想的是在被分成上下场的考试中一次各猛攻一道题,争取拿个最佳解题奖,也不虚此行,为此还特地在考前买了本汉语韵律的册子,希望能抱抱佛脚撞个大运。在考试时我也确实这么做了,基本上只做了真正会做的两道题,其余的则是能蒙则蒙。没想到的是最后捞了个二等奖,也是很迷,可能正好会做的两题得分比较高,其他的蒙对了一点,也说明这种比赛还是得稳扎稳打。最后复述下北语语言学系的教授在开幕式上提的一点,语言学是门有趣的学科,它是人文学科和经验主义科学的交点,上可以接神经科学、认知科学、行为经济学,下可以接哲学、社会语言学和传媒,又和AI、计算机科学这样的大热学科搭边,行动方面有世界各地的历史濒危语言群体复兴项目,堪称世界的十字路口。更重要的是,语言是我们的身份所居、思想所寓。
剑桥高二A班 姚启成
10
在五、六月繁忙的考试季的空隙,我们一行前往了北京语言大学参加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区终选夏令营。对我而言,语言学从前是个陌生的领域,对语言的理解也只不过是局限在交流的工具。但在前几个月的某天第一次接触语言学的试题时,我发现这竟与数学中的“推理题”更为类似,这种结文理一体,对于陌生语言的推理让我顿时对这个新鲜的领域——语言学产生了兴趣。
在第一天6个小时的个人赛上,我们需要在长时间内合理分配每道题的时间,独立推理复杂的语言规律,假设,推导,从发现错误后推翻假设的从头开始,到数次尝试后得出的结论都并非易事,面对陌生复杂且大量的各种文字符号,每一步反复的假设和推理都需要极其冷静且富有勇气。
相比个人赛,第二天三个小时的团队赛对我而言更惊心动魄且有趣,四个人面对一篇清朝时期撰写的文集,需要进行汉语和伯格里苗文的转写。(其实一开始看到的那一瞬间内心是崩溃的)但马上,我们就开始根据已有的信息进行分析,发现了其中几个可能的情况,并且确定了大概的方向,很快,我们发现了规律并且整理出了每个字符所表示的意思,根据推出的规律,我们将剩余的大部分信息也进行转写。直到结束前的一分钟,我们也仍然努力尝试多写出几组词,持续三个小时高强度不间断的头脑风暴,我们也依然富有热情,也并未觉察出疲惫。
经过几天的努力,我获得了个人的三等奖和团队的铜奖,对于正在考试季的我们来说,已然对获得的成绩满意。对于语言学,从陌生到热爱,从生疏到在赛场上独立完成大工序的推导,从萌新小白到能在全国赛上和专业的对手们比拼且获得不错的小小成就。另外就是结识了一群同样热爱语言学的杭外小伙伴们,收获了友谊。总之,这是一次收获满满的北京语言学之旅。
剑桥高二C班 杨午祎
11
今年比赛可是空前热闹,相对于去年的106人,今年由于是以团队参赛人数也比去年多很多。
这次个人赛惜败,只拿到了完赛证书(手动Facepalm)。我觉得今年的题目其实相较去年要略简单一些,然而比赛时状态实在不佳,准备仍然不够充分,实属可惜。
团队赛我觉得剑桥Veritas队能拿到铜牌已经是非常厉害了,相对于别的学校例如南京外国语学校,我们先期并没有完整一次准备过团队赛的题目。能取得铜牌,靠的是大家的齐心协力和智慧凝结。在此我要感谢咱们Veritas队队员,没有你们我估计就凉凉了。
最让我意外的是居然能拿到校园铜牌大使,不过既然收到了这份荣誉,就要担负起使命,为接下来2020年第十八届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校内推广和选拔作准备。
剑桥高二D班 李哲轩
(校团委 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