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敢想敢做,杭外人——第17周国旗下讲话

国旗下讲话 浏览次数:2186 发布时间:2019-06-11 01:50:31

演讲者:方昕雨,现任高二4班副班长,今年7月将赴国外学习。学习成绩优异,曾任数学社社长,获2018年高中数学联赛浙江省二等奖,校一等奖学金,多次被评为综合素质优秀生和优秀团员。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当这个普普通通的周一早晨再次如期而至,当我们又听到了童云波老师熟悉的声音,当一个神秘人物又开始了他神秘的国旗下讲话时,想必各位的心情也一如以往的无数个周一早晨,或许会因为期末考的临近而增添了一些紧张和兴奋,然而我的心情却有些特别。今天是我在杭外的倒数第23天。初一进校的我或许从未想过我的杭外生活会在五年之后戛然而止。“离开”这个词,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或许仅仅意味着一段假期后的再一次回归,但总有一天我们都不得不面对一次永久的离开。而我,站在一个即将离开杭外的学子的特殊角度,我特别羡慕身边的你们,也特别希望你们能更加珍惜在杭外的每分每秒。

所以,今天,我很荣幸能在离开杭外之前与各位谈一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杭外生活不留遗憾。

相信许多人都和我一样,时常感叹着校强我弱。几乎每个星期,我们都会听说某某同学获奖或是被顶尖大学录取。在羡慕之中,我们心中也会暗自期盼,或许某一天我也会成为那个为学校争光的人。在我眼中,杭外的生活就是让自己一点点地向自己想成为的样子靠近,即使不能完全成为当初想象的那样,但至少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磨练、提升了自己,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说是不留遗憾了。

那么如何磨练自己呢?

首先,要“敢想”。杭外的“强”给了我们充分的想象空间。杭外校友中有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冠军,有信息学奥赛金牌、丘成桐数学奖金奖得主,有“美国十大杰出华人青年”、“中国十大经济年度人物”,还有30多名校友供职于中国外交部。这些知名校友曾经也都是像我们一样的懵懂少年。既然如此,同样作为杭外学子的我们,还有什么不敢想呢?在这片孕育出无数辉煌故事的土地上,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心怀远大的理想,以向世界展示中国青年之力量为目标激励自己,勇往直前。

其次,要“敢做”。回首我在杭外的经历,我发现我的每一次成长几乎都始于鼓起勇气去做一件自己原来不敢做的事。从很小的事,比如第一次在语文课上主动举手发言,到更大的事,比如第一次策划全校性活动,从“不敢”到“敢”的突破都给了我从未有过的体验。杭外给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挑战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而无数次的试错经历让我感受到杭外的包容是多么的可贵。既然我们幸运地在受到这样一个环境的呵护,就请告诉自己:不要害怕失败。

当然,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困惑。当我们感到迷茫,请不要忘了,杭外还让我们结识了许多“循循然善诱人”的良师和各有所长的益友。他们或有着我们所不具备的优点,或在某一方面有更丰富的经验,他们是杭外给予我们的一份无价的资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应该时时怀着虚心的态度,向身边的人学习,这样做往往能让我们在困惑面前豁然开朗。

最后我想送给各位一句话:趁青春,全力以赴。当你决心去做一件事或是要在某一方面提升自己,就一定不要有所保留。全力以赴的意义,于我而言,或是在数学杯前的几个晚上为了确保比赛顺利进行而紧张地审题审到发了高烧,或是在一次重要考试前的一个寒假里每天泡在图书馆里自学普通物理和高等数学,抑或是作为一个十八线辩手在英辩的讲台上面对强大的对手时仍努力做到最好。我们应该明白,任何舞台上的轻松都是舞台下无数次尝试、跌倒、再尝试、再跌倒的结果。那么,如果有机会,就请不要以任何理由——比如,你很忙,你不够优秀,你没有经验等等而错过任何一次在外文节、艺术节、文化节、科技节或是体育节中锻炼自己的机会,也请不要以任何理由——比如,你不擅长这门课或是这场考试的分数不太重要等等而不为即将到来的期末考奋力一搏。

衷心希望每一位同学在你们将来离开杭外的那一天,回首在杭外的历程时,都能确信地告诉自己:我在这片土地上已没有遗憾。

最后,我想真诚地感谢杭外每一位老师、同学给予我的鼓励与帮助,让我度过这无比美好的1359个在杭外的日子。也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同学,说一声:谢谢你,杭外!

预祝各位同学在即将到来的期末考、学考、统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