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学生在第15届国际太空城市设计大赛亚洲区决赛中喜获佳绩
学子风采 浏览次数:1766 发布时间:2019-04-22 01:02:40
2019年2月初,我校高二年级同学参加了第15届国际太空城市设计大赛亚洲区决赛,最终荣获第二名的成绩。
国际太空城市设计大赛始于斯坦福大学的夏季项目,最早由美国一群对航空航天领域有兴趣的教育工作者发起。2013年这项赛事被正式引入中国。一个完整的赛季包括了中国区预选赛、中国区1/4决赛、亚洲区半决赛和全球总决赛。
此大赛大体上分为两个比赛环节。第一个方案评审环节是由12名高中学生组成的团队根据RFP(request for proposal)的要求完成一份40页的英文城市设计方案,内容包括了插图、图标、计算和引用,由专家评审团决定是否入围现场赛。校内招募队员时同学们还在高一下,大家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部门(包括结构、运营、人居、预算)。队伍组建成功后,我们每周末会进行一次线上会议,了解各个部门的完成进度并计划好下一周的工作。由于刚接触这个专业性极强的比赛,大家的许多知识技术储备还很匮乏,每个人都在赛前读了厚厚的英文资料以及往年比赛记录,一部分同学甚至特意去学了建模及其他相关软件的使用。
成功突围现场赛后,2018年10月,我们前往北京参加了1/4决赛。参赛队伍被组委会随机分配成以4个参赛团队为单位的虚拟公司,由队员投票选出各自的公司总裁、副总裁。我们要在规定的24小时内,根据要求完成纸质版和幻灯片版的方案,还要准备现场答辩内容。我们公司的四支队伍分别来自深圳、北京、广州、杭州,大家在交流的过程中时常被对方的口音逗笑。每个队伍都拥有一个独立完整的设计和方案理念,如何权衡取舍、合作共赢,做出一套汇集了每个人智慧的完美方案,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不仅如此,24小时的紧迫时间让我们没有足够的睡眠,赛场内每个人都在忙碌地做着自己的工作。答辩时,每个公司要在8分钟内用英文完成对于自己方案的介绍,同时应对来自评委们的问题。
顺利进入到亚洲区半决赛后,我们来到了印度。比赛地点在首都德里的一所宗教院校内。当地人们的穿着、饮食和生活习惯,包括早中晚的温差都令我们感到无比新奇。亚洲赛的队伍主要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语言交流和思维方式上的巨大差异更增加了比赛的难度。最生动的一个例子莫属印度人摇头其实是赞同的意思。在与印度队员合作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思维方式的差异。按照往常的经验,在拿到rfp之后,我们会花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拆分任务,列好schedule,并分配人员按部就班地完成。当我们试图将这一想法告诉印度队员时,他们却无法真正理解这一做法的目的,迟迟无法确定好schedule,并在一些中国队员普遍认为无关紧要的问题上讨论很久。schedule的存在原本是为了让工作进行得更有效率和目的性,而对于印度队员来讲,却显得可有可无。即使双方始终竭力相互理解,诸如此类的一些沟通理解问题在24小时的比赛中依旧不断发生。在基本完成了工作的情况下,由于各部门信息传达的不畅与误解,最终的整合过程中,做ppt的印度队员还是比截止时间晚提交了一个小时。虽然组委对于我们的设计进行了高度的肯定,但超时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大问题。
人类前仆后继,试图靠近不可解读的宇宙太空。虽然这次止步于亚洲区半决赛,无缘美国决赛,但我们在这独特的经历中学到的知识、交到的朋友、见到的世界才是最为宝贵的。
(高二1班 徐越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