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喜获2018年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节朗诵比赛一等奖
学子风采 浏览次数:2459 发布时间:2018-11-12 09:06:03
2018年10月14日至10月19日,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节现场展演在义乌市举行,来自全省各地从300多个节目中选拔的89支参赛队伍共赴这场视听盛宴,并进行最后角逐。最终,我校经典诵读团选送的朗诵作品《不朽》喜获一等奖。更为荣幸的是,朗诵团全体同学受闭幕式颁奖晚会导演组邀请,参加了19日晚在义乌市文化广场剧院举行的颁奖晚会表演,优异表现广受好评。
至今还记得比赛初期同学们纷纷选稿的情景。我们穿梭在文字与文字之间,在不同意象之中变换角色:或是走进江南烟雨中的小巷,寻找那片遗落在石桥边的青花残片;或是接过绘着橄榄枝与白鸽的旗帜,在世界的中央呼吁爱与和平……每一份被选择的诗稿,都深深打动了选择它的人,我们一同读诗、品诗、诵诗,沉浸在这个过程之中,又不得不割舍其中的绝大多数。最终,《不朽》脱颖而出。
与去年的省第十一届青少年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不同,本次比赛规定至多八人一组,而我校朗诵团由23名成员组成。3月24日,我们举行了团内筛选,其中八位同学,因为音色、情感等方面与该作品更为契合而入选。之后的字音字形纠正,舞台造型设计,录像评比的预赛,决赛前的加强训练,同学们无不全神贯注,全情投入。其中不乏困难与问题,但最终都在老师与同学们齐心协力下一一解决。
10月17日晚,我们终于站在舞台中央,望着远处投射来的光芒,我们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望见了“记忆中那片无边无际的鲜红”。我们看见了他们浴血奋战的身影,感受到了他们急促温热的呼吸,听见了他们无怨无悔的歌声。或许在时间的长河里,他们没能留下他们的姓名,但是他们绝不是无名的野花,他们会用另一种方式永久地印刻在我们的脑海里。而今天,我们以诗歌为载体,向他们致以最为崇高的敬意。
短短五分钟落幕之后,一切仿佛已经尘埃落定,但同学们并没有松弛,两天后的颁奖晚会正向我们敞开怀抱,我们将荣幸地在更多人面前展现杭外的风采。为此,我们专注地一次又一次地排练,情感、动作、姿态、表情、服饰等都努力追求完美和无可挑剔。虽然,只有2分56秒,但是在我们心中,每一秒都无比珍贵,每一秒都是一次庄重的献礼。“他们的躯体不朽,已长成了满山的翠竹青松。他们的灵魂不朽,依然在我们的血液里奔流!”在这一刻,我们热切的眼神、挺拔的身姿、整齐有力的挥手都和心灵深处自然生长的敬仰之情高度融合,我们,将我们的热爱和敬意永远定格!
自3月24日团内选拔,到10月17日参加决赛,再到10月19日参加颁奖晚会,横跨八个月,二百一十个日夜,以及无数个情感与想法迸发的瞬间,组成了这一段我们一同携手走过的旅途。而途中我们邂逅的每一朵鲜花,采集的每一捧硕果,都组成了我们难忘的记忆。
这途中不乏感动。我们要感谢高三团员在选考前夕依旧与我们一同备战;我们要感谢在SAT考试来临之际依旧从校外赶来训练的出国党;我们要感谢新团员为了跟上大家的节奏在每个能够练习的地方小声诵读;我们要感谢老团员一次又一次全心全意地投入和探索。而在这背后,更是众多老师尽心尽力的帮助与无私的付出。我们不会忘,学校领导对此次比赛和颁奖晚会表演的全力支持;我们不会忘,李芳老师为我们准备的满满一张A4纸精确到每个人的注意事项;我们不会忘,陈若华老师怀着身孕一次又一次地为我们抠队形;我们不会忘,郑叶青老师不厌其烦地调整灯光与音效;我们不会忘,童云波老师一人带着十五个学生与我们汇合时的感动……我们同样感谢张俊峰副校长、倪江老师、郑敏峰老师,他们虽未亲临现场,但一直为了我们的作品在背后默默付出着。
这途中不乏成长。在收获喜悦与进步的同时,我们也逐渐提升了直面问题的能力。曾经的我们或许骄傲过自己拥有深沉的嗓音或是过人的技巧,而如今却能承认自己的不足,以及愈加努力地学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愈加相信,朗诵不仅仅是将文字用普通话表达出来,而是心与文字的沟通。我们秉持着以情动人的理念,将文字转换为情感,因为只有这样的情感不会因为学识的局限而令人困惑,不会因为时代的差异产生隔阂,而这就是朗诵的魅力所在。
这次比赛对于朗诵团而言是一次肯定,但它绝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校经典诵读团会继续前进!在此,我们诚挚地邀请每一位热爱朗诵的同学加入我们的队伍,与我们一起品读诗歌,诵读经典!
(陈君羊 报道)
附1
2018年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节朗诵作品《不朽》参赛师生团名单:
(一)朗诵选手
初二:张逸瑞
初三:张珈语
高一:徐妍、徐利铭
高二:陈君羊、何宝琦、郎朗天
高三:李民哲
(二)音乐视频制作
高一:方嘉玮
(三)指导教师
李芳、陈若华、郑敏峰
2018年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节闭幕式·颁奖晚会朗诵节目《不朽》节目组名单:
(一)参演选手
初二:张逸瑞、诸葛敬、谭嫣然
初三:张珈语、侯宇桐、朱妍、王豫、陈岱吟、丁辣辣、王姗
高一:徐妍、徐利铭、郭千尘、郑之钰、陈慧楠、吴乙
高二:陈君羊、何宝琦、郎朗天、林卓宇、伍小语、张娟娟
高三:李民哲
(二)带队教师
李芳、郑叶青、童云波
附2 :选手感想
爱上朗诵
在加入朗诵团之前,朗诵于我,不过是声随心动,气傍音行。有时再稍稍作些艺术上的处理,便自觉完美。我也自诩穷尽了朗诵的“精髓”,傲然自矜。
但自入团以后,我便开了眼界。团内不乏功底极深的“前辈”,且各具气韵。这种崇敬、惊奇的心理在参加比赛的几日里尤为明显。我方醒悟,我所进入的,是一个更为广阔的朗诵天地。在如斯的环境中,我有了自我鞭策的动力,自然也能在诸位学长学姐身上悟得些朗诵的要义技巧来。在声音、气息的处理或对诗歌本意的理解分析上,我都难及几位“前辈”,我由是感叹我功底之浅,心气之高,两相对比,顿为初至团中的那份傲气而惭。
除心理上的转变外,于朗诵能力本身而言,我也颇有长进。伴着诸位老师的鼓励和教诲,我对朗诵由衷地生起了热爱之情,并开始以一种探索的心态,去摸索着朗诵的道路。
(张逸瑞)
“1”就是“100”
这是我第二次作为杭外经典朗诵团的一员代表学校参加校外比赛,在感到荣幸的同时,也倍感压力巨大。对我来说,参加比赛并不仅仅是为了最后的那个数据,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我与同伴们共同承担,共同进步,在朗诵中感受语言的美丽和震撼。
在备赛过程中,我们团队之间有许许多多令人感动、值得人铭记的时刻。我们来自不同的年级,却奇妙地契合在一起。同伴们之间互相监督、提出意见,为最好的听觉效果而共同奋斗;在有人遇到困难、受到批评时,大家互相鼓励,不气馁;主诵陈君羊学姐、李民哲学长的水平比我们高,因而积极地帮助我们;在生活中,我们也互相照顾、互相包容……我往往会想,也许这就是杭外学生的闪耀之处吧:我们深刻地意识到我们是一个团队,一个整体,在任何时刻,每个个体的任一表现都可能代表全部。正如李芳老师说的,“1”就是“100”,只有做好每个“一”,才可能接近完美。
(张珈语)
那个夜晚很美
准备颁奖晚会表演的那日,从早晨六点开始忙碌,直至深夜。虽说最后累得已经快抬不动腿,但在返回旅店的路上,头靠着椅背小憩的时候,内心却是无比踏实和幸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保证镜头下短暂的精彩展示,所有人都在努力做到最好。可是没有人提及辛劳,一切的一切都在这样温暖又积极的环境里度过,以至于现在想来都是演出后队员嘴角的笑容。
这一天很短暂,但格外开心,就像家人难得一起一样,演出将我们凑到了一起,虽然忙碌,但是却因有你们的陪伴而显得充实满足。感谢所有朗诵团的成员和默默付出的老师们,给予我这样美好的回忆,周五的那个夜晚很美,它将会一直一直留存在我心里。
(陈岱吟)
感动于携手的温暖
从春季的选诗、选拔、录像到今秋的入围、赶赴义乌参赛,我从初三升到了高一,身边陪着的依然是这群可爱的老师和队友。这次比赛的时间跨度之长是我所没有预想到的。以至于当陈君羊学姐兴奋地来通知这个消息时我一时愣住了,但当记忆被唤醒之后取而代之的是激动、兴奋和隐隐的担忧。
作为全省前八脱颖而出,意味着我们虽已过关斩将,但前方等待着的却是不可低估的终极大boss。我们数不清念了多少次《不朽》,数不清排了多久的动作,数不清听了多少遍背景音乐……所有的数不清里,蕴含着不知多少的努力。
事实证明,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真得觉得我们极其幸运,幸运地遇见这么多可爱的老师和同学们。还记得李芳老师的“酒店语文课”,郑叶青老师生动地“丢身份证”和频出的妙语,大家围坐一张圆桌吃盒饭、分水果……美好的记忆太多,说不完,珍藏在心底。
用两个词来形容这次比赛的经历,我会说是“感谢”和“感动”。感谢所有微笑着支持我们的人,感动在这个寒风瑟瑟的秋天里能够拥有携手的温暖。
(徐妍)
热爱本身就是一种财富
我记得自己站上舞台的那一刻:微蓝的灯光打在脸上,没带眼镜的我只能看见台下一片模糊的漆黑,比赛的几分钟让人觉得有一丝不真切。然后音乐响起,我突然感觉我们八个人,好像站在苍茫的宇宙中朗诵似的。
距离开始准备这次省艺术节的比赛已经过去半年多了。从最初定稿的反复斟酌,为录像比赛排练的忙碌,到得知入围现场赛和收到颁奖晚会节目邀请的激动和难以置信,和最后冲刺排练的细细雕琢,朗诵稿的每一句话,我都牢记在心。我感觉自己好像看着一个初生的婴儿从稚嫩逐渐走向成熟。
这一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欣喜,自然是由一颗颗热爱朗诵的心铸就的。能与众多心怀热爱的同学们共同完成这个节目,我感到异常幸运。每个人热爱的方式也许不同,但热爱本身就是一种财富。
(郎朗天)
成为更好的自己
那个阳光明媚的中午,在嬉笑的人群之中,在桂花的芬芳之中,在匆忙的脚步声中,在玻璃杯骤然碎裂的心痛与无奈之下,义乌之行的帘幕被悄然拉开。
犹记得赛前面对即将到来的挑战时,心中的焦虑与不安。排练时的发挥不佳,让我在未知面前生了几分退缩与胆怯。后台黑得令人心里发慌,手心的温热被无情地夺走,脑海中尽是不成句的碎片诗歌。我独自一人在角落里不断练习,暗盼着自己能顺利地完成比赛任务。就在我深陷于无尽的负面情绪之时,李芳老师悄悄走到了我的面前。她轻轻地握住了我的双手,用她充满信任的双眼注视着我,我的心中顿时注入了一股暖流,连带着发冷的身体都似乎在逐渐回暖。她又抱了抱我,手掌轻轻拍着我僵直的脊背,说道:“加油。”我拼命抑制住了翻涌的情绪,露出了一个也许挺丑的笑容,心中如释重负。
后来,便是凯旋而归。
我记得聚餐时同学热心地分发盒饭,总是先人后己的场景,我怀念着和各位老师畅聊不停,和同学们相互打趣的时光,以及张珈语一言难尽的打粉底技术和郑之钰被上了粉之后显得尤为白的面孔。我们相互扶持着一路走来。路途中有欢笑,有疲惫,有深夜仍与功课奋斗的身影,有放松身心的早餐享受,有从清晨到深夜的练习与彩排……
我们每个人都享受着这场旅行,并且被沿途的风景深深地感动着。这份感动,让我们成为了更好的自己。而更好的我们,是最美的杭外人。
(徐利铭)
好的朗诵需要你用心理解你的稿子
就像唐克老师对我们说过的,好的朗诵需要你用心理解你的稿子,而不是拿腔拿调、忽视里面的感情。在朗诵这篇《不朽》的时候,我们全将自己代入了那一个“弥漫着硝烟的晚霞”,去细细品味字里行间中对英雄们的强烈感情。记得在比赛前,带队的李芳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几个属于那个年代的故事。听故事时,我们八人静静地聆听着,不愿发出任何一点声音——我们沉浸在属于那个时代的悲伤和沉痛当中。在老师们的教导下,我对我读诵的一段有了更深的领悟。由此,我一改以前激昂的朗诵方式,而是注入那样一种深沉的坚定和悲壮,用我的方式来描绘战士们在沙场上的不屈精神。我仿佛看见了,战场上那一面被纷飞战火撕裂的红旗,看见了我们的军人们拼尽全力的样子。而作为缅怀者的我们,不禁对为祖国献身的他们感到感动、沉痛和深深的缅怀。这不是纯粹激昂的语气所能表达的情感,这样的理解和诠释对我也是一种突破。而我们八人将我们各自对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自然而完整地连接在了一起,大家一起控制着诗篇的情绪起伏,并最终将情感层层推进至高潮。这已不仅仅是“合作”,更是我们完全沉浸在每个人的部分中,对全篇的阐述。
(何宝琦)
朗诵让我明白,人原来还可以活得如此宽广
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随朗诵团外出参赛了。去年也是这个时候,也是在天气转凉的日子里,我们前往千岛湖参加经典诵读的比赛,大家的表现堪称完美。我们回酒店的路上,虽然寒风瑟瑟,但有明月清江幽谷相伴,亦颇多雅趣。现在想来,实在是人生中一次难得的经历。而这一次的比赛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作为一名高三学生,说没有选考的压力,那是假的。也许在选考前夕连请四天假确实是一次冒险,但我们全情投入的每一个瞬间令人沉醉,而已经揭晓的朗诵比赛结果亦令人欣慰,也让我觉得这次冒险是值得的。世界上很少有选择能百分之一百的成功,但我至少希望做到无愧于心。
而对于朗诵,我又有了新的理解。当我面对一首诗歌,我常常不愿过多地去想处理的技巧,我所渴望的是还原诗歌最初带给人们的一份感动。这需要把自己沉浸在诗歌的审美境界之中,潜下心来体味。这一次又一次的下潜,让我体味到许许多多不同的人生境界,把我的生活从当下的一隅,拓宽到历史长河的许多角落。朗诵让我明白,人原来还可以活得如此宽广。
(李民哲)
(校经典诵读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