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我校高一学生在USAD美国十项全能学科比赛中喜获佳绩

学子风采 浏览次数:2488 发布时间:2018-05-16 01:13:23

 

2018419422日,2018美国学术十项全能学科竞赛(United States Academic Decathlon,简称USAD)全球总决赛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弗里斯科举行,共有来自3个国家80支队伍计800余人参加了本次比赛,其中不乏来自英国地区的强者,而美国的代表团更是通过了每个州只推选一支队伍的残酷考验,唯一不以英语为母语的中国代表队无疑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我校参赛队伍由队长何童杰带领,队员沈卓文、王资、毛依云、陈玥瑶、陈奕希、胡欣桐、许朵组成,他们在之前2月的中国赛中成功晋级,此次作为中国代表队之一前往弗里斯克参加美国决赛。比赛由面试、演讲、笔试、团队赛Super Quiz等项目组成,要求学生素质高,知识面广。最终我校学生取得了512铜的好成绩。具体成绩如下:

沈卓文:数学金牌、科学金牌、经济金牌、社会科学铜牌、最具价值队员

 朵:数学银牌

毛依云:数学金牌

胡欣桐:数学金牌

陈奕希:艺术铜牌

以下为学生感想:

从初赛前的准备开始算,一直到客观考试考完的那一刻,我想USAD与我相伴大概已经大概有半年了吧。突然可以放下这几本英文的教材去做一些别的事,我感到有一些不知所措,因为这么多日子以来我早就习惯了在所有空闲的时候,拿起一本教科书起来的时光。

能进美国赛,很大程度上是我从参赛准备开始一直都没有想过的事情,直到我坐上去往美国的飞机,我还没有理清楚这其中的为什么。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只代表学校的队伍,带着大家的努力总决赛的赛场上努力去做,应该就行了吧。

可以说这样一次比赛带来的不只是学术研究方面的体验,更多的还是为人处事,或者说,怎么样安排自己,服务他人。作为我们队伍的队长经历了这两次比赛,辛苦是要辛苦一点,但是当看到队员抱着一种轻松的心态,不用担心大大小小的麻烦事,专心看书的时候,心里总还是会有一些欣慰的;不管怎么说,和老师打交道,跟队员打交道这么久下来,总比普普通通过个学生生活收获到的东西要多一点吧。

是我第一次出国,尽管这一次体验完全没有惬意的感觉,在去往美国的飞机上,中国选手的机舱到了夜里也是灯火通明,这让我又体验了一把属于中国的复习备考,这些来自国内同伴的压力也促使我们不得不竭尽全力。比赛期间的三个晚上,细细算来我们差不多睡了十个小时左右,伴着一杯美式咖啡,手里是一本早已划得密密麻麻的书,一看可能就是一个通宵,似乎是提前体验了一下高考总复习的感觉。虽然这其中的过程很枯燥乏味,但是当合上书的最后一页的时候,我也会有一种我居然都背下来了的欣喜之感。虽然说我自己的记性不是很好,但是成功背完一本教科书的喜悦,很大程度上支持着我的通宵之旅。在考场上面对试卷时的胸有成竹,可以说是整个准备过程中最令人开心的事情。

然后还要给我们队的队员们打call!特别是一直以来被我们当作MVP的沈卓文同学。其实每个人都很棒,最终我们的奖牌数也是非常可观,虽然自己没有拿到奖牌对我来说非常遗憾,但是作为一只小菜鸟坐在下面拼命给他们鼓掌,我也感觉我们这几个月以来付出的汗水是切切实实有用的。这次比赛之中我也有机会与其他国家的选手做了简短的交流,对我来说也是一次不错的体验。反正我告诉自己,虽然自己的结果并不是那么令我愉快,但是我们都是最棒的!

比完赛之后估计就要花心思在我们的USAD社团上面了,虽然我们的旅程已经结束了,不过我们学校与USAD的渊源相信不会在我们这一届就结束,我们的社团也应该成为一个传承的媒介,希望还有空啃课外书的学弟学妹们积极报名参加下一届,想先了解的同学也可以加入到我们的社团和选修课之中,我就先在这里打一波广告;还是那句话,不管是出国、报送还是高考的同学,参加这个比赛对你们肯定或多或少还是有好处的,就对我自己来说,我也不后悔参加这次比赛。另外也希望以后参加的同学们能够少一些遗憾。

高一(5)何童杰

即使是在时隔两周的现在写下回忆的文字时,在USAD发生的一切仍旧历历在目,恍如昨日。

参加这个比赛的念头出现得很早,对于它的赛制也有所耳闻。但只有当真正拿着发下来的七门学科教材和题册时,一切的期望与兴奋才落到了实处。大开本的纸张和密密麻麻的文字,是我从未想过的阅读量,这甚至让所有计划都变得形同虚设。这不像我们平时学习的模式,而是另一条全新的路。但其实USAD的魅力恰恰在于此,它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术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更是为了让我们每一个人和学习这件事情更好的磨合。它让我去思考我和学习之间最默契的沟通方式,让我去想到底哪一种方法可以在最快的情况下掌握好最多的东西它逼迫我去解决这个问题。从刚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慢得进度条趋于零,到后期一个晚上就可以过好多东西,不能说我真的找到了最适合我的学习方法,但在这个过程我尝试了很多,这是USAD一直驱使我去做的事情。当然在这个比赛中,被磨练得不仅仅是在学习方面,也在于心态方面。读文学配套小说时的开心是暂时的,残酷的现实是还有一本经济没啃完。在这十门科目里,有文有理,有学习的有应用的。时常是学完一门科目后的欣喜马上被下一个科目过多的专业术语击垮。经常感觉自己一直处在瓶颈期,天天活在看不完书的焦虑之中。或是在美国比赛演讲时,坐在一群外国人中间,那种紧张到想吐的感觉。这一轮一轮波动的情绪围绕着整个学习过程,但一直持续在这种情况中,反而更能让我找到一种平衡的方法。

整个参赛过程之于我更像是一种梦境般一环扣着一环的触发事件。来自于听到自己队伍进入美国决赛时难以置信的喜悦,来自于看到大屏幕上自己名字时同样难以置信的兴奋。在我准备的过程中,经常有人问我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会不会来参加这次比赛。我回答他会,当时是来自于一种鼓励自己的倔强,而现在更是一种对于这次经历的认定。

高一(5 许朵

这是一个花时间花力气的比赛,赛程从去年12月初到今年4月底,长达五个月。但是这个比赛真的给了我很多惊喜。

面对国赛实力惊为天人的他校队伍,我们队几乎不抱任何晋级的希望,却等到颁奖典礼上清晰响亮的“Team 112”,当下语不成词,真实地体会到激动与惊喜。在准备焦头烂额的时候,想到我们利用课余时间看完了厚厚七本英文教材并且几乎背下了两三本的时候,就为自己似乎不可思议的成就感到惊喜。历史课上提到殖民发展史时,曾经对历史一窍不通的我就为脑中自然跳出的一段段文字而感到惊喜。

的确,似乎不值得为一个普及度不及辩论和模联、费时费力又不一定有回报的比赛付出如此多的精力,但是走完一个赛程后,我真的体会到了充实感。遥远的非洲大陆突然出现在我眼前,知识的疯狂输入确实让我看到了整个世界中曾经被我忽略的部分。尽管记忆各种各样相似的非洲名字非常痛苦,但过程却非常有趣。而十项全能的意义就在于,它让每个参赛者变得多才多艺。我们不仅能清楚地辨别各色非洲乐器,鉴赏从古至今的非洲艺术品,也能流利说出疟疾、艾滋的病理,背出非洲各殖民地的所属国家和独立年份。此外还有演讲和面试衡量我们的表达能力。十个项目贯通文理,完成比赛后,你会发现你比想象的博学的多。此外,USAD培养的还有团队精神和自制力。

2018年的主题已经公布了,“60年代,一个让我们猜不中教材会编入什么内容的主题。我想,我一定还会参加的。

高一(5)陈奕希

Dallas!几个月前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梦竟然一下子变成了现实。广州赛的惊喜和激动还未完全从心里褪去,我们就已经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旅程。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对手,一切都看上去如此的不可思议。

随即而来的就是异常紧张的气氛,一下飞机,排队入关的时候身边的选手们纷纷拿出教科书开始复习;在酒店里,随处可见在餐厅里看书讨论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我们也逐渐加入到他们中——相互帮助解答,熬夜刷数学题,为未知的明天做好准备。

最惊险的是考试的当天,我们的闹钟坏掉了!直到带队老师歇斯底里的敲门声响起,我们才意识到离考试仅仅只剩半个小时了!不过幸好千钧一发之际我们赶上了。考试途中也出了很多岔子,美国赛最新鲜的一点就在于他们有人手一个的答题器!但考试的时候考官们花了近一个小时来调试它,导致考试同步延期,中场休息也从一次改成了两次。(不过考官还是很可爱的,最后他生气扔掉答题器,对我们说或许还是答题卡更好一点哈哈哈)

还想提一下的就是演讲和面试了!我的演讲准备很仓促——飞机上写的。虽然最后还是吃力把它背下来了,但是真正当着四个陌生选手和两名一脸严肃的考官讲的时候……我觉得我的主题选的还是蛮独特的,是LGBT在中国的发展与境遇,甚至连瞪我瞪得最凶的考官最后都单独夸奖了一下(惊讶!开心!)。虽然讲的大概是我人生中最差的一次,但获得了认可还是挺开心的。面试的话就轻松多啦,就和考官聊high了分数就不会很难看了!于是我就跟面试考官抱怨了一下演讲太可怕啦什么的,也和他们一起哈哈大笑了很多次,总的来说是我最喜欢的一个项目!

总的来说USAD比赛真的带给了我很多很多!第一次参加国际性的比赛,看到了很多不同肤色的小姐姐小哥哥还是很激动的!和队友也玩得更好了,从学习上的互帮互助到一起玩牌一起high,感觉大家变得越来越团结了!

但最后还想跟有兴趣参加USAD的学弟学妹们说一声,这个比赛真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不要想着走捷径,毕竟就是实打实的背书,你的成绩好不好看、最终脖子上是否会挂满奖牌只能靠你自己的努力。对于学到的知识,虽然生僻,但还是非常有趣的!明年也希望能看到更多厉害的后辈参加这个比赛为校争光啦  (´ω`) 

高一(2)胡欣桐

四月十八号的晚上,从上海前往达拉斯的美航航班上,熄灯后的经济舱后排亮着星星点点的阅读灯。这个时候分辨身边同行的旅客变得格外容易,因为每盏阅读灯下面,都是一张疲惫的脸,和一本划满荧光笔的USAD教材。

从十月份开始报名缴费,十一月拿到教材,一月份考中国赛的artessay,二月奔赴广州,再到最后Frisconational final,这半年来,USAD在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这所有的努力和付出,也都在短短的三天之内受到检验。

最令人不安的环节莫过于interviewspeech。作为比赛中为数不多的非母语者,即使经过无数遍的背诵,我们的prepared speech也做不到像美国选手那样的自然生动。而impromptu speechinterview则更令人惊慌,各式各样的问题让人无法揣测到提问者的意图,更不用说用英语流利地回答了。谁也不知道评委的笑脸下,心里到底打了多少分,第一天下午还没倒过时差的我们,只能强撑着睡意,尽力而为。比赛正式开始前在房间外面和排在自己前后的美国小哥哥小姐姐聊天,他们都是胸有成竹的样子,洋溢着美国式的热情友好,互相鼓励着。I’m sure you’ll be great. 这种来自陌生人的祝福在这令人紧张的时刻显得格外温暖。

第二天便是客观题测试。一个上午连考六门不同的学科,不管是对脑力还是体力都是极大的考验。身边的选手都代表着自己的州,每个人看起来都非常大佬。但却常常会在收答题卡时惊鸿一瞥,看到相差甚远的答案。做客观题的时候,看书时的场景在脑子里像幻灯片一样播放,某一页的某张图下面的第几段的第几行,几百页的教材此时都呈现在这六份薄薄的卷子上。

在所有环节中,最牵动人心的则是super quiz了。作为比赛中唯一一个以团队为单位作答的环节,super quiz激发的是团队荣誉感和凝聚感。在观众席的队友们紧张盯着PPT上的题目,期待着属于队友挥舞表示答对的蓝色小旗子。每一道题公布答案后,整个会场都充斥着欢呼和互相安慰的喧闹声。队员们一面安慰着队友,没事的,一边暗暗自责没有再多做对几道题目。

与过程比起来,颁奖典礼反而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对手们都很强,但我们也知道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我们所拥有的资源,和那些将USAD当作教材,有老师来上课的学生们比起来,也是非常有限的。但是正是从这种有限中,我们收获到了一些非常特别的东西。

不同于一些国际高中和美国学校,这次参加USAD,我们采用的是完全自学的方式。几百页的教材内容都是陌生的,而考试的方式又要求我们必须看得很细,对教材非常熟悉。再加之教材都是英语的,人名和专业词汇让我们不知所措。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最高效的学习方式,互相交流讨论对知识点的疑惑和不解,纠结的分配被学校作业压榨后仅剩的备赛时间。虽说这个赛制接近背书的比赛常因为这一点被人们诟病,但作为一个中国的高中生来说,这样完全由自己安排和掌控的学习经历是非常难得而可贵的。我们在广和精中作抉择,在冲science还是social science中作抉择,在是否把学校的课程放在优先的位置上作抉择,学着去权衡利弊,寻找自己的节奏。逐渐在学习的过程中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被好奇心所驱使着阅读难懂的内容。我们学着相信自己的理解和判断,相信自己其实并不比那些全州第一的美国选手差,肯定和鼓励自己和队友们,互相支撑着走过这半年。

这次比赛的教材全由美国组委会编写,虽然经过了SKT公司的检查,但是在仔细阅读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教材仍在无形中渗透一些意识形态的东西。习惯了中文教材的我们在阅读一份由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编写的教材的时候,对于这样的不同是非常敏感的。这不是在明面上书写出来的价值观,而是一种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感情倾向和意识形态。虽然这次比赛涉及的主题并不是非常典型的能体现意识形态的话题,但从阅读这些教材中我们也体验了see the problems as Americans do. 这同时也让我们反思,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字里,是否也渗透着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总的来说,USAD是一个投入非常巨大,但也能带给人非常多收获的比赛。在我逐渐变得按部就班的高中生活中,参加USAD是非常独特而浓墨重彩的一笔。

高一(1 毛依云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概括USAD,我会用奋斗这个词。尤其是美国赛,13小时的飞机和时差是让人极为疲惫的,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停下学习(背书)的脚步。飞机上13个小时中我大约只睡了半个小时,其余的时间都交给了USAD。我们飞机上有多支来自各地的参赛队伍,于是飞机上灯火通明,每个人都在做最后的准备。抵达宾馆已是10点,虽然疲倦,在等待入住的时候口中背诵着演讲稿。第二日3点便匆匆起床,或准备下午的演讲,或继续复习objective tests。晚上又是学习至11点半,三个小时的睡眠过后紧绷的神经又将我唤醒匆匆投入学习状态。等到考试过后,连兴奋的力气都没有了,只剩下一个简单的念头:睡觉。我们队中大部分从出发起到当天晚上80余小时中睡眠只占据了约1/10。对于比赛前夕的我们,一切都以考试为目的,最耗时间的睡觉更是亦然。曾经有人担心时差对考试的影响,但事实上,除了学习和比赛的时候,睡眠简直手到擒来。我曾经参加过许多其他的活动,熬夜也不足为奇。但这次比赛绝对是我此生中我最投入也是最疲惫的一次。回国后数日,我仍感觉到疲惫但这样的经历却是美好的。进入考场前我曾与王资同学交谈到:这次考试结果怎样已经不重要了,能有这样的经历已经足矣。如此投入的奋斗也许是这个比赛留给我最美好的记忆,因为这记忆给了我对抗日后种种的疲惫和艰辛的信心和勇气。

高一(2)沈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