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杭外文字的荣光——记“明视康杯”第十一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
学子风采 浏览次数:7969 发布时间:2017-10-26 04:42:51
在中国作家毕飞宇获得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等一系列文学界盛事纷至时,我校学子喜获“明视康杯”第十一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诸多大奖,可谓星光熠熠。
在此次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中,我校共有40位同学获奖,其中初中部朱晏等11名同学获得初中组一等奖;高中部廖晨薇等6名同学获得高中组一等奖;高三(1)班虞璧祯更是一举摘得本届赛事的最高奖项——高中组“文学之星”荣誉称号,我校再次以优异的综合表现获评“团体奖”。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是杭外学子对母校的深情告白。
这份告白,来自于杭外语文教学的美好传统:经典阅读,独立思考,自由创作。与阅读为伴,与文字为伴,拥抱广阔的世界,开启智慧之门,修炼文心诗魂,磨砺文字功夫。如此,才让杭外人在文字中纵情留下思索和收获,写下无数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作品,才能拥有今日之荣光。
这份告白,来自于杭外学子对文字的爱,爱得倾心。你看虞璧祯所写的:文学给你的永远是礼物而不是负担;你看郑惠文所畅想的:努力去完成关于文学最美丽的梦;你看朱晏所渴望的:我好喜欢,我在纸上创造的这个世界……“在不少学生畏惧写作乃至厌倦写作的今天,能有这份发自肺腑的喜爱之情不仅难能可贵,而且暖人心房。”(于漪)杭外学子正将这种“难能可贵”养成优秀的习惯。
写作是情,是光。华星秋月,闪耀和山。且让我们共享这杭外文字的荣光!
(撰稿:陈嘉禾)
附1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获奖奖牌及荣誉证书(部分)
团体奖:
文学之星:
一等奖:
附2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获奖者感言(部分)
非常惊喜能获得这次“文学之星”的荣誉,这对我有很大的意义。
这两年每次参加现场赛前我都特别忐忑,因为我写作文非常拖拉,思维很滞涩,我总担心自己写不完,更担心我写不出,但每次都有很运气的事让我化解这种紧张。去年很简单的,只是因为景色。杭高的老校区非常古典文雅,比赛那天微雨蒙蒙,写作文的教室两边都是绿树掩映,看到雨中的红瓦芭蕉,我突然觉得写作是一件最与之相配的,沉静愉悦的事情,尽管最后没有拿奖,我依旧非常感念那个雨中的上午。今年比赛之前的一晚,我无意中看了契诃夫的一部短篇小说《大学生》,看完之后我非常非常感动,第二天真的去比赛的时候反而没有一点忐忑了,就是觉得文学给你的永远是礼物而不是负担,所以尽可以完全把自己投放进这个过程里。
我和文学的缘分挺深。从小学语文老师,到初中时的程老师,再到高中时的楼老师,他们不仅在文学创作上给我很大的鼓励,让我有勇气一次次拿起笔刻画下一些笨拙的诚意,更让我对于阅读,对于安静观察、独立思考有了一些感触。按哈罗德·布鲁姆的话来说,大概就是“自我得到了增强”。很难想象像我这样容易放弃很多事,总只注意眼前一方天地的人,却和文学有了这么久的相处,这么深的缘分。在十几岁的年纪,总有这样矫情的伤感、那样辗转的无力,总须筹谋规划,总须锐利澎湃,总须争做有用之事。唯有阅读和写作,是我一意孤行的事。
写到这里,感觉说自己的太多了点,但我其实明白,文学更应该是一个兼济天下的东西,而非拘泥于孤芳自赏的那一隅。我希望日后我能在“为我而写”之外,也为你而写,为他/她而写,为“世界需要我的关爱”而写。
要真写不出来,多想想也不错。
(虞璧祯)
从小学开始参加“少年文学之星”,今年我已经高三了。一路走来,有憧憬,有迷惘;有成就,有跌倒。这个比赛见证了我的成长。从举头只见云雾缭绕的稚子,到得以窥见一隅的、现在的我。一步一步走下去,我越发感到文学的高深莫测。这次比赛,我叙述了一只蝉的一生。它因为残疾剥离了种种物质感受,它是纯粹的旁观者、一个格格不入的、奇异的存在。我相信某个角落出现过这么一只蝉。当文字搭建的世界从我的身上抽离的时候,它就是独立运转的——在某个看不见的地方。
(范木子)
第一次参加文学之星比赛便取得一等奖,是完全出乎我意料的成绩。而这一次比赛的意义于我,绝不止一张奖状。
我平时“脑洞”就大,经常有灵光一闪出世的构思。可惜这些珍贵的灵感往往被作业、考试、竞赛等等挤了个没影,散作镜花水月。这是我迄今的一大憾事,借着比赛的机会,我终于放手一搏,完成了首次长篇创作,也算是稍稍弥补了这一遗恨。真的非常感谢李芳老师,与我一同奋斗的同学们和我的父母。
如今我身在美国。离家越久,我便越体察到汉语与我不可分割的连结。有太多的历史、太多的文化、太多的精神烙印在我们的语言里,无法被任何其他语言传达。然而在势不可挡的留学浪潮下,汉语——我们文明的根源也在传承的悬崖边踌躇。在此,我的希望——也正是这场比赛的根本目的——是唤醒所有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们,让越来越多的人转过身来,仔细重审我们千年来赖以生存的语言。它的美丽深邃,足以愧煞世间最娇艳的花朵。
(陈姿彤)
记得初一刚入学第一次写随笔的时候,是慌了神的。没有题目,没有要求,没有范围,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写多长就写多长,看起来最自由不过的作业要求,但又半点没让人感觉轻松。让人为难,大抵在于跟以前不一样。小学的时候,老师手把手教第一段写什么,中间怎么写,结尾怎么样最好。总是得先写一遍草稿,被从头到尾改下一遍,再工工整整地抄到作文本上,拿一个分数的。于是第一次随笔,还是延续着小学的习惯规规矩矩地写一篇有头有尾的记叙文,不功不过,记得很清。
但后来,从笼子里放出来的鸟就再也不愿意回去了。
什么都写过,写过没有结尾的寡妇的故事,写过旅行,写过亲人,写过一闪而过的梦;什么时候都写过,睡不着的半夜,晚自习小小的瞌睡之后,某个空调房里度过的盛夏的午后。这一段很长的马匹脱缰的故事,却又好像在截稿前的半个月里面重现一遍。一稿写得零碎又规矩,二稿写得洋洋洒洒又没有抓住实在,三稿写得奇幻但生涩……短短几个礼拜,好像要把脑袋掏空了,直到最后的两天,终于在机房成稿,一个随口而言的灵感终于被诠释。那一天,三餐几乎未食,所以自己倒是有种一气呵成的感觉。而一篇不到5000字的小说要花多久写呢?只要不到一天的时间,但这一天之前,是四年的天马行空,是半个月的头脑风暴。
大概所有的创作者对自己的作品总不会满意的,即使只隔一天看自己的文章,也忍不住想要大改,所以只能逼迫自己在发稿后再不看一眼终稿。然而作品无法尽善尽美,总是不安。但暑假刚开始的某个下午,一个电话砸来一个惊喜。参加了最终的现场赛,才知道人外有人何意,几乎是在座人手一本书,更有甚者是满满一本的作文素材。同样,即兴写命题作文,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从开头便构架脉络,文字需不乏光彩,而显然自己的功力还不到家。但也没什么遗憾的,毕竟一开始在随笔本上写下自己的胡思乱想的时候,也从未想过今天之幸。况且一切从不用着急,而写作更适合慢行。“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了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
不为外物所累,平平淡淡,自自然然。共勉。
(廖晨薇)
写作,最能看出一个人对语言文字的把控能力。而撇除语言的运用,写作也极大地反映了作者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前者需要日复一日地运用、熟悉和感悟,后者则更关注日常生活的观察、积累和思考。无论哪一个都需要持之以恒。一句话,笔下见功夫。
我平日里写的东西实在不多:除了老师布置的随笔和书摘,也只剩下偶尔心血来潮写的一点诗以及对几篇酷爱的文章写的几句推崇的话。而所有这些文体里,我最常写的还是散文。这不是因为我特别喜欢散文,或是我散文写得特别好,而是因为散文最自由。对我而言,写作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心里有些想说的就把它写下来,有时候是怕自己会忘了或是将来不会再有这样的感觉了,而有的时候就是为了单纯的一浇心中块垒,不吐不快。而这样的时候,不拘于形的散文,往往最合时宜。无所谓抒情议论叙事。发发牢骚也好,一叙豪情壮志也罢,散文永远有足够的空间。它的边界就像地平线一样,可望而不可及。有时心中情感实难自抑,笔下转瞬数十行,情感思绪奔涌犹如河流穿过大地,一泻千里。文起于泰山之高,而止于秋毫之末,酣畅淋漓,不亦快哉!
当然,写作自然也少不了纠结和矛盾的时候。为了琢磨用词用字而失神,为了构思剧情人物而失眠,都是常有的事。甚至在初中时,随笔本上的评价完全有能力让我的心情大起大落。但最大的困难还是来自于自己。每次深夜反复修改之后,终于感觉变得顺眼一点的文本,第二天早晨再看,往往觉得依旧不堪入目。有时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会突然觉得自己很幼稚甚至感到羞愧。但这些都不算什么,事实上,这只不过是把一个人的小心脏撑大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无论别人怎么看,甚至自己怎么看,习惯就好了。
面对必然的困难,坚持写作的原因每个人都各不相同。对我来说,这与其说是因为对写作的热爱,不如说是因为对生活的热爱。有时候,这份热爱会在忙碌奔波中逐渐淡薄,甚至忽隐忽现,而背后那份信心也经常动摇,但它从未消失。当这份热情被稀释得几乎透明的时候,我就开始抱怨以等待它恢复活力。至少,不要让我对生活完全麻木。
写作对每一个人的意义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把它看作业余爱好,有的人则把它当作终生的事业,也有的人对它完全无感。重要的是,你的目光在越过写作这扇大门之后,看到了什么。我看到的更多是人生的追求和幸福的号召。如果你也看到了什么吸引你的,大可以大踏步跟上前行者的步伐,如果没有,也不用灰心,那就换一扇门吧!
(李民哲)
我时常会觉得,自己的大脑是配合默契的机械。看、听、触、闻,经过极速地处理,在流淌的乐声与书山文海中咬合成文辞的锁链。似乎是自然而然的流露,我对文字有种近乎盲目且不知来处的痴迷。六根,五感,七情,在呼吸中浮游,没有灵感时搅拌成一团浆糊,忽而会被某一个极其随机的想法击中,就会下笔。莫名的,我对一切从属自己的文字几乎变态的严苛。容易为一词之差斟酌半天,或许是音律不齐,情绪不到位,或者尽管好看但不能予人以触动,我都想知道。——究竟是哪里不够好?我在嶙峋的文学世界里摸爬滚打,站起来却又间歇性地被更厉害的写手击倒,而后去读书,再写作,即下笔如有神,委实是乐事一桩。
我想这和爱书脱不了干系。这让我神经末梢敏感,足够在繁冗日常里钻出些许思想的火花。或者是说,中文象形字的特点让我在第一时间就能感知到文章的基调和氛围。骇人、控诉、割裂、温情、暗流涌动,鎏金灿灿,都是第一眼就会知道的。——文字是一条通往纯感官世界的小径。我认为眼睛是我唯一脱离身体系统控制的器官,它看书时会无知觉地吃吃流泪,又会无知觉地笑。这就是为什么写作或者看书时候不太喜欢有人旁观的理由,必须保持绝对的独立,思考的无限状态才不会坍塌。幼稚好,拙劣好,都好,只要写下,就是成长。
至于获奖与赞扬诸类,已然身外之事,不足挂齿。写作嘛,无须太顾及他人评判,一思一度之间,开怀便好,自得便好。
(张语瞳)
世界这个词对我来说,一直都代表着宏大、万千,一提笔不知从何谈起。毕竟当时作为初一的小透明,认识世界甚至未满十三载,更别提全班都在奋笔疾书完成征文作业的同时,还念叨着的:不用太认真对待啦,反正初一就是给学长学姐垫背去的。
当然了,即使是垫背,也要垫得漂亮。垫得漂亮,还是一门学问。在老师的鼓励下,我过了一把小说的瘾。虽然现在看来并不如当时想的那样,文中的任何一场战争、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在现实中找到根据,但世界于我而言,正如我写的那个士兵的想法,是不断变化,去促使人们思考,并有勇气敢于击破传统观念。
后又有幸到现场赛去过了一把更大的瘾。虽然这次着着实实是去给厉害的学长学姐垫背的,但过瘾了,见识过大场面了,下次提笔时,也势必会更加从容。
或许只有到这时我才能骄傲地说吧:我好喜欢,我在纸上创造的这个世界。
(朱晏)
这篇文章的雏形是我在寒假写的一篇作文,当时的题目叫做《你的微笑》。至于灵感来源,仅仅是偶然:大年初二发生的老虎咬人事件。这个事件带给我不小的触动。那是生命如流星般陨落时带给我的震撼,让我肃然起敬。虽然那个男子,那只老虎我从不相识,虽然他们死去的方式谈不上轰轰烈烈。
我写了一篇议论色彩浓厚的文章。关于生命的认知,关于对社会现象的分析。
江老师说,我可以尝试着把这篇文章改写成小说。
当我看到犹太古语“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整个世界”时,我明白该怎么做了。这两个生命的逝去曾让我叹息,黯然神伤,但我可以用小说独有的方式,给予他们新的生命。我要做的不是给事件下定义,而是让人物自己说话,说出它眼中的世界。就这样,我豁然开朗。对于这次获奖,它带给我的是一份惊喜,一份收获。一步一步走,面前就是是你所期盼的。
(陆嘉仪)
首先,能拿到这个奖是在我意料之外的。因为我自认为文学功底一般,平时偶尔进行些文学创作——写写小说之类的也只是自娱自乐罢了,课外也没有专业的老师指导过,加上这次粗心记错了投稿截止时间,导致这篇文章是我在三天时间内抽空写好改好再上交的,可以算是一气呵成。所以,得知这个消息时,我真是又惊又喜。我要感谢老师与那些给我的文章提出过建议的同学们,你们一直给予我鼓励,也帮助我将我的作品打磨得更加精致。然后,我也很高兴自己能参加这次作文大赛,因为它让我把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些想法、思考汇集在一起,逐渐成形,再让我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如果不是这样,它们也许就永远地堆积在某一个角落,落满灰尘了。哪怕没有得奖,也没关系,因为我已经感受到了文学带给我的快乐了。
(朱妍)
刚开始决定参加这项比赛的时候,确乎是没有想过能获奖的。创作嘛,本就不是为了拿什么奖项而存在的。但依然是很惊喜的,看到获奖名单上自己的名字,确是有一种伟大的成就感。自然还是要感谢这个比赛的了,对我而言,也是一种激励,一种肯定。也必须要谢谢那些身边的人,以及这个世界,是他们,给予我创作的灵感。作品嘛,自然是要交给他人来欣赏的。能获得阅读者的肯定,自然是对我的最好礼物,很感激,也很欣喜。也希望我的作品能为人们带来一点什么,在读者心中留下一丝印象。未来路上,我也将继续笔耕不止。
(苏啸然)
得知自己获奖,多少有些意外。有时,尝试源于往前多跨一步的勇气。感谢老师的鼓励以及同学间的写作氛围。在杭外这个梦开始的地方,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生活,不热爱文字。在繁杂的世界中静下来,慢下来,写一点自己想写,抑或是想看的文字碎片,让一切在纸上跳跃、绽放。写作是一种探索,是一种与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沟通的方式。它让我们快乐,也为青春留下美好的回忆。这次征文主题是“我眼中的世界”,而杭外丰富多彩的生活定能给所有杭外人眼中的世界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张澄)
能在文学之星作文大赛中获奖,我想应该是我的荣幸。同时也非常感谢老师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让我受益匪浅。
文学之星作文大赛,是一个文学创作的平台,它对于我来说,不仅仅单纯的是一场比赛,更是一次关于文学的盛宴。因为在这里其实没有输赢胜负可言,这是无数的文学爱好者的一场交流罢了。文学创作和阅读积累永远是分不开的,培根曾写道:开卷有益,读书使人愉悦,增加文采,充实才能。它能净化心灵,修身养性,虽说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却能改变我们的性格。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生活经历来使自己的人生道路变长,变宽。久而久之,自然而然,也使我们变成了有内涵的人。而文学创作,归根结底,就是一种内心的倾诉罢了。
而所谓的文如泉涌,实则就是你的内心中有许多的想讲出来的,又有内涵的话罢了。
阅读,是我的一个爱好,也希望它能成为每一个人的爱好,阅读不是因为文学创作,文学创作也不是因为竞争,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若我们能在文学创作和阅读这两块天地里找到真正的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件令人欢欣鼓舞的事呢?
兴奋之余,感想颇多,希望能在此与大家共勉。
(徐苗露)
对于这次比赛以及比赛的成绩,我想说的只有两点。是关于自己参赛作品还有参加比赛本身的一些想法。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次作文的题目出得很文艺——“我眼中的世界”。对于我这种青春期不好意思张扬的人来说,我是有点羞于直接抒情或直接发表观点。所以我想换一种方式,来稍微含蓄或者有趣一点来表达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一些思考。
同时, 以“一只蝉”的身份来写出一篇作文,其实是一个“蓄意”行为。因为曾经看到过巴金先生写过的“蝉”,心中对于蝉,总怀着些若有若无的惆怅和遗憾。所以,在第一次听到这个题目之后,立马冲上脑门的,就是“蝉”了。
蝉,是一种夏生冬死之虫,形象本身就很有一种文学意义上的缺憾美。如果能借助“蝉”这一敏感、极致的生命形象表达对世界的看法,那就变成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了。
另一方面,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正处在一个心情和状态的低谷,很多想法憋在心里,憋着憋着就成了文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参赛话题正给了我一个宣泄与表达的出口。这些文字,在下笔时也就跟一辆挤满乘客快要爆炸的公交车一样,一开门,一动笔,就冲了出来。所以初稿中会有一些笔序上的紊乱,这也多亏了我的语文老师徐老师,我才可以处理好这些错误。
这也是第二点想说的事情,我想在这里郑重感谢一下我的语文老师,徐洁老师。是她给我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启蒙。
我在刚入杭外的时候,对于文学没有多大的概念。我考场作文是写得还可以的,但也只是在原来的小学里写得算不错,说真的,在杭外,这点东西根本不值一提。
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于我来说真正意义上的引路人。
她教会了我如何独立地思考而不被纷乱的舆论带偏,她告诉我如何在电影这一特殊的艺术样式里发现文学的痕迹,她还让我明白了最重要的一点:热爱的东西,就像一颗种子,即使沉寂再久,也终能发芽。
说这话很有心灵鸡汤的嫌疑,但事实确实就是这样的。初中起始阶段,我的作文真的不能算是什么强项,小学也从没人跟我讲过我的作文写得很好之类的话。刚开始,我真的只是台下捧场的观众。
时间是真的能证明热爱的东西是永远不会褪色的。文学与我来讲可能就是陪伴我从最最迷茫的时候一步一步走来的东西,而这一切若没有徐老师的鼓励,它必定在半路就因为我的自卑和信心不足夭折了。
话便说到这里了。我不是很有天赋的人,也不是才华多得快要冒出来的人。我只是普普通通的,一步一步的,跟在土里面沉寂十几年只为一个最美丽的夏天一样的“蝉”,努力去完成关于文学最美丽的梦。
(郑惠文)
这次能够在浙江省的“文学之星”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我感到分外惊喜,因此想在此简单和大家谈谈我从构思到落笔的思考历程以及我的感受。记得征文比赛开始的那段时间,共享单车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所以,一看到“我眼中的世界”这个主题,第一个想到的词语就是共享。
那么,究竟什么是共享?为什么要共享?我们如何与别人共享?这一系列问题一直萦绕着我。随着我对共享进一步的思考,我就对它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对它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体会。而我所有对其的思考和理解,也都自然地流露在了这篇征文中。
关于这篇文章,首先我想讲讲如何我是如何有效地取材的。我一直认为,一篇好的论述文类文章一定是源于生活的。就拿共享来说,我骑过共享单车,感受过它的便利,却也目睹了共享单车随意停放对交通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我听到很多对共享单车的夸赞之词,却也在新闻和广播中听到很多负面的论调。基于以上的经历,我在文章中提到的所有案例以及对现状的描述,都是原原本本取自生活的。也正是如此,才更能够让文章引发读者的共鸣,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也更让人感觉真实可靠,与自己息息相关。
接下来我想讲的就是论述类文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论”。我觉得,有一个新颖的论点,不人云亦云,会使你的文章在众多千篇一律的论调中脱颖而出。但是,我这里指的“新颖”,并不是指要刻意与主流说法唱反调,而是在通过自己的思考后从一个只属于你的角度剖析这个问题。一味赞同或否认都是不思考的体现,只有适当地赞同和否认,才能造就一篇有质量的文章。如果说华丽优美的文笔是文章的外衣,那么其中蕴含的思想就是它的灵魂,因此,思想的深度是评判文章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如何才能拥有一个新颖的论点呢?我觉得答案除了思考,就是要有一颗客观,感性的心。就拿共享单车这件事来说,很多人在看到一些弊端后就立刻将所有的一切都归咎为国民素质的低下,好像这么说可以显得他很有思想一样。恰恰相反,不分青红皂白一番抨击是简单的,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是十全十美的,反之,用包容的心去接纳它,扬其长而避其短,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下的社会环境和人群着实是一件难事。我们都容易在问题面前冲动,不愿意耐心地去剖析问题,只喜欢过嘴上的痛快。因此,客观能够使我们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减少我们看问题过于片面时带来的冲动;感性使我们学会包容,学会接纳与自我改变。
最后,我认为,写好一篇有说服力的文章,需要有充分的资料,要旁征博引。就像我在文章中提到的保罗·科埃略的短篇小说《老鼠夹和他人的重要性》,一些发人深省的故事往往可以从旁佐证你的观点,有时还会为你的文章打开一个新的层面。就像这篇小说,乍一看和共享没有什么关系,但它却可以有力地阐释社会上人们的普遍心态以及日益个体化的发展趋势,从而解释为什么共享单车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由此可得,恰当地引用资料可以为文章增色不少。
以上,就是我对于这篇文章大致的思考,仍有不足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指教。
(宋佳琪)
如果说得了奖不出乎我意料,是假的。
因杨老师一而再再而三的动员,我随大流报了名,拿到了题目“我眼中的世界”。回想我的初稿的形状,好似一堆黄沙的文字中立着突兀的一块石头。我之后接受了老师的建议:“创新”。于是我脑中绕着主题重塑了大致框架——并不是我平日里随笔的一般形式——换句话说这将生长成一篇我鲜少将我不成熟的笔触探向的、小说类题材的文章。我在写作与弹琴的习惯上有相通之处——譬如手指没有活动开时我爱踩延音踏板,意在以附加的朦胧混沌的状态掩盖本是轻重长短层次不齐的音——因此我猜测文章平淡时用浓墨重彩去搅和搅和,看起来可能会好些。于是有了“梵·高”的角色和他的名作《麦田群鸦》。这是一张由金黄麦田延伸至黑夜,负能量满到溢出画面的作品。
简单地说,整个故事是这样的。
“我”二遇梵·高之后,某日得知他轻生,冲去他家后看到了他的画作,于是在脑中意淫出如下画面:“我走在中间的路上,与独耳梵·高的跳动的灵魂一并,从黑漆漆一片向金黄靠近。”走进画中时的绝望,在走出画中时全数转为希望。之后我跨出阴森的屋子,面朝艳阳,全文结束。这其中有一丝救赎的味道,但我主要的意图是“抱紧”主题,说明《麦田群鸦》在空间上前后扭转180度后,便是我的世界。
整篇文章像被叠在一个小碗内的刺身。每个元素:梵·高、色彩、充满绝望的世界和充满希望的世界,在文中都很清晰,看得出本来的模样。
虽然我有些没有理清我写这个故事想表达的东西,但值得高兴的是,评委们应该看懂了。他们给了我一等奖并使我入围了现场赛,有机会写了另一篇有趣的命题作文,题目大致是“向着大风吹的地方走过去”。
能参与到征文大赛的完整流程中我很意外也很开心。这次经历把我从应试的连败中拉出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没有顾忌地乱涂乱画。
感谢所有我接触到的人和事物。
(章伶佳)
这一次获奖,对我来说完全是出乎意料的。我知道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的的含金量,同样也知道有许多的大佬在与我竞争,能够从他们之中脱颖而出拿到一等奖,我大概是十分幸运的。
我说幸运,自然是有原因的。当我听到这一次文学之星的征文题目是“我眼中的世界”时,内心中一下子就涌出了想写的东西——色盲悖论。内容大概是这样的:有一个人,他有一种奇怪的色盲症。他看到的两种颜色和别人不一样,他把蓝色看成绿色,把绿色看成蓝色。但是他自己并不知道他跟别人不一样,别人看到的天空是蓝色的,他看到的是绿色的,但是他和别人的叫法都一样,都是“蓝色”;小草是绿色的,他看到的却是蓝色的,但是他把蓝色叫作“绿色”。所以,他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他和别人的不同。
由这样一个假想,衍生出来两个无法证明的问题,一是怎么让他知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而是你怎么证明你不是上述问题中的主人公。
从在初一的时候第一次知道这一个悖论的存在开始,我便开始一直对它进行思考。从刚开始因为无法证明自己不是这样的色盲而内心焦虑,到最后虽然没有解决悖论但却内心释然,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开始认识到,即使我可能是这样一种色盲,但只要我认为我眼中的世界是美丽的,那么不论别人眼里的究竟如何,我们都应该享受这个世界,更何况在脑海中把所有东西都换一遍颜色,其实也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事情。
这样一种思考让我急于把它记录下来,因此在写那篇文章时,难得地真正体会到了所谓“文思泉涌”的境界。我猜正是因为那篇文章中传达出的情感是完全真实的、完全自然流畅的,它才能够从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所以说,文字其实是一种十分神奇的东西,它不仅仅是一种符号,还是一种思想的载体,情感的检测机。当你将你的思想真正汇聚于笔尖时,你的文章便自然而然地会流畅,一切所思所想都能够化为你笔下的文字,个体独立的思绪可以转化为文字而被传播。
当你怀着这样一种情感去读每一篇文章时,我们便会发现,在文字之后,别有洞天。当我们记录下一切时,也是同理。所以即使是朴实的语言,只要细心去描写,也可以画出一幅令人赞叹的图景;而如果我们的思潮是贫乏的,无论有多么华丽的文字,都难以掩饰败絮其中。所以思想是一切文章的基础,真正有力的思想会赋予一篇文章“魂”。
写作,是一场神圣的洗礼。
(俞佳菲)
当我第一次看到征文题目“我眼中的世界”时,脑海里突然闪现出多年前看过的一个纪录片。纪录片讲述的是一个盲人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看见了他曾无数次幻想过的世界,只不过,在这个世界里只有两种颜色,黑色和白色。在他看来,尘埃、天空和山谷是一个颜色,阳光、小雨、湖水又是另一个颜色。
看完这部纪录片后,一个问题在我心中扎根:为什么他不接受彻底的眼角膜移植手术,而是选择欣赏那个只有两种颜色的世界?多年以来,这仿佛是我第一次想到了一个合理的答案——或许,是因他害怕,真正的世界并非他所想的那般多姿多彩。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小区对面的大楼正在施工。巨大的建筑工件掉落在地上,激起满地的灰尘,弥漫在空气里,甚至遮蔽了天空的色彩。原来,尘埃与天空的颜色真的一样。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不过我始终相信,终有一天,那个单调的秘密会被斑斓的世界所取代。
(陈君羊)
附3 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获奖名单
高中组
获奖学生 |
获奖作品 |
奖次 |
指导老师 |
虞璧祯 |
《浮生囚》 |
文学之星 |
楼佳钰 |
范木子 |
《一叶知秋》 |
一等奖 |
楼佳钰 |
廖晨薇 |
《囚牢》 |
一等奖 |
李芳 |
陈姿彤 |
《给小豆子的七封信》 |
一等奖 |
李芳 |
陈嘉禾 |
《阿尔卑斯的凝视》 |
一等奖 |
郑燕明 |
李民哲 |
《人工智能 9313》 |
一等奖 |
郑燕明 |
张语瞳 |
《食梦治疗所》 |
一等奖 |
郑燕明 |
舒玥 |
《蚂蚁的网》 |
二等奖 |
楼佳钰 |
吴恺婷 |
《衣冠冢》 |
二等奖 |
楼佳钰 |
吴若薇 |
《我眼中的世界》 |
二等奖 |
曾涛 |
张翌 |
《老人与树》 |
二等奖 |
苏云生 |
杨辰嘉 |
《微笑》 |
二等奖 |
唐玉娣 |
杨振阳 |
《远与近》 |
三等奖 |
倪江 |
陈语心 |
《无因的反叛》 |
三等奖 |
李芳 |
朱怡轩 |
《心光》 |
三等奖 |
李芳 |
初中组
获奖学生 |
获奖作品 |
奖次 |
指导老师 |
朱晏 |
《伊甸园记》 |
一等奖 |
江晨曦 |
陆嘉仪 |
《重新选择》 |
一等奖 |
江晨曦 |
朱妍 |
《旅程》 |
一等奖 |
周华伟 |
苏啸然 |
《阴云?繁星!》 |
一等奖 |
俞立 |
张澄 |
《墙》 |
一等奖 |
俞立 |
徐苗露 |
《我的世界雨转晴》 |
一等奖 |
俞立 |
俞佳菲 |
《色彩狂想曲》 |
一等奖 |
叶蔓山 |
陈君羊 |
《秘密》 |
一等奖 |
叶蔓山 |
郑惠文 |
《蝉》 |
一等奖 |
徐洁 |
宋佳琪 |
《一个共享的世界》 |
一等奖 |
杨文玫 |
章伶佳 |
《午后的梵高》 |
一等奖 |
杨文玫 |
虞佳丽 |
《她眼中的世界》 |
二等奖 |
江晨曦 |
姚越 |
《我的世界》 |
二等奖 |
江晨曦 |
洪震宇 |
《潘多拉的盒子》 |
二等奖 |
屠美玲 |
徐怡霖 |
《背包》 |
二等奖 |
叶蔓山 |
朱晨皓 |
《断裂和联结》 |
二等奖 |
杨文玫 |
王宇轩 |
《界海》 |
三等奖 |
林存富 |
党伊萱 |
《同一个世界》 |
三等奖 |
叶蔓山 |
来寒雨 |
《简单而朴素的愿望:好好的》 |
三等奖 |
叶蔓山 |
毛嘉禾 |
《红、白、正义》 |
三等奖 |
徐洁 |
符馨予 |
《轮回》 |
三等奖 |
杨文玫 |
孙晨舒 |
《印象老屋》 |
优秀奖 |
林存富 |
张宇棋 |
《天·空》 |
优秀奖 |
屠美玲 |
杨博文 |
《最好的世界,最坏的世界》 |
优秀奖 |
徐洁 |
王欣怡 |
《自由城》 |
优秀奖 |
徐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