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意大利路卡学校师生团来访我校

交流活动 浏览次数:2711 发布时间:2016-09-27 09:27:53

新学期伊始,我校迎来了姐妹学校意大利路卡学校交流团来访。访问期间,学校精心组织安排了中国传统文化课、杭城参观考察、住家体验、大预班交流等多种活动,增进了来访师生对中国、杭州以及我校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对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兴趣。

(意大利师生团和大预班外事助理合影)

在交流中促进交融

34日下午,大预班的老师同学们迎来了来自意大利路卡高中的14名学生和2名老师,并在报告厅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交流会。

交流会一开始,一支由意大利同学带来的优雅的芭蕾舞惊艳了全场。她身着长裙,脚踏舞鞋,肢体随着悠扬的音乐自在摆动,无疑给所有人都带来了美的享受。

(意大利同学跳舞)

接着,来自意大利的同学们轮流上台,用颇为流利和地道的中文向大家介绍了她们所在中学的课程安排以及每周的时间分配。她们的介绍让我们中国的学生对意大利以及欧洲的教学安排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无疑也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更为国际化的视野。

紧接下来,是一场绝妙至极的视觉盛宴。来自意大利的同学们向我们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意大利的几个著名城市。她们所生活的城市——克雷马(CREMA),当地历史悠久的圣母玛利亚教堂以及各式各样的罗马式建筑,热闹纷呈的狂欢节,以及颇具中国味的饺子节让我们叹为观止。时尚之都——米兰(MILANO)里有着让无数人疯狂的足球队、琳琅满目的时尚名牌,更有特色的美食让人陶醉。水上的城市——威尼斯(VENEZIA)无与伦比的旅游体验,艺术之都——佛罗伦萨(FIRENZE)浓厚的文艺气息,更有永恒的城市——罗马(ROMA)的悠久魅力……意大利同学们用她们精美的PPT以及流利的中文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介绍过程中,情不自禁处,现场总是会出现响亮的掌声,不只是因为这些同学们出色的中文水平,更是因为意大利的动人魅力。是的,我们深刻地领略到了意大利这个国家的美和传奇。

(介绍意大利知名城市)

意大利同学们的展示告一段落,由大预班同学们精心准备的关于杭州的展示就开始了。

李雅欣同学简洁地介绍了杭外的生活作息以及课程安排,而后陈逸鲲同学开始了精彩纷呈的杭州的介绍。随着PPT一页一页的翻过,大预班同学们特地为意大利同学们准备的“惊喜”逐渐揭晓。

(介绍杭州)

为了使关于藕粉介绍更为生动,石书欣同学当场演示了藕粉的正确泡法,并热情地邀请意大利的同学们品尝。接着李雅欣和沈佳楠同学演唱了越剧经典曲目《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展现了越剧的精髓。更有由蔡宇飞演奏小提琴,沈德瑶、朱妙、范凌与伴唱的一首悠扬婉转的《茉莉花》,还有由陈可馨弹奏古琴,沈佳楠伴唱的古典优雅的曲子《阳关三叠》……

(介绍藕粉泡制过程)

在他们的展示中,深厚的杭州文化甚至中国文化脱去了它们神秘的外衣,并以平易近人和亲切有趣的姿态展现在了大家面前,相信意大利的同学们也一定受益匪浅。

最后,整场交流会以大预班全体同学演唱的别样的《千年等一回》作为收结,融合了马健舟的朗诵,周朝的B-BOX,孔乐成的领唱,这样中西结合的展示让所有人都忍不住露出笑容。

这场交流会加深了中国学生和意大利学生的相互理解,更促进了文化的相互交融。我们应该更好地去利用,甚至去创造这样的机会,让自己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心态变得更加大气,从而更好地去服务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语言中增进理解

37日上午,意大利路卡学校师生团与我校大预班同学在行政楼报告厅共同开展中意语言文化交流活动。

路卡学校与我校大预班的同学分别精心准备了意大利语与汉语的相关内容,并轮流上台进行讲解。在场的同学踊跃参与到活动中来,现场气氛活跃。

意大利路卡学校的同学们以一曲意大利国歌开始她们的展示。她们将大预班的同学们分成三个小组,回答有关意大利的各类问题并学习意大利语的绕口令。

意大利的罗马、威尼斯等城市拥有十分深厚的历史底蕴,它们的历史故事早已走进我们的教科书,使我们了解意大利所蕴含的浓厚的人文传统。意大利的文艺,从一定角度上来说,对中国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

大预班的同学们对于意大利语这种语言十分感兴趣。路卡学校的同学们向大家展示了在意大利语中的问好、数字等基本用语,同时还邀请了同学进行表演。

Ciao!”这就是许多意大利人打招呼的话。

(意大利语问好教学)

路卡学校的展示以数字游戏为结尾。大预班的同学们踊跃上台参与游戏,在游戏中深化了对于意大利语中数字的掌握。

大预班的同学则从结绳记事与仓颉造字说起,在时间的流动中探寻汉字漫长的产生、演化历史。

汉字在它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各种字形无不体现出中国先人们的伟大智慧。先人们创造与发展汉字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了解身边的世界、不断思考万物之间相同与不同之处的过程,它创造出了令人骄傲的成果。即使是在当今时代,汉字对于日语等语言仍有着深刻的影响。

“猜一猜,日语中大约有多少汉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惊人的。在这个问题的背后,体现的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国和意大利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在历史上的不断沟通使两个国家不断从对方的文化中汲取精华,丰富与提升自己的文化。

而当我们把眼光转到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并不断推陈出新、蓬勃发展的当代中国文化。大预班的同学们介绍了中国当代的课堂文化以及流行词汇。“上课!”“起立!”大预班同学的演示使意大利的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国课堂中蕴含的精神力量。

大预班的同学们还和意大利的同学们一起学习了歌曲《千年等一回》。

这是意大利路卡学校师生团来到杭州的第五天。路卡学校的同学们逐渐了解了杭州的风情美景与我校的校园生活,并参与了各项校园活动。

“我们已经在学校里学习了几年中文。我们希望能够与中国的同龄人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路卡学校的同学们说。

同时,我校大预班的同学们也体现出极高的热情。他们很早之前就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准备这次交流活动,力求为意大利的同龄人们展示原汁原味的中国语言文化。

“不得不承认,意大利团准备的游戏是整个课堂中一个高潮,通过这个夺旗游戏,我们大预班的同学在欢笑中与意大利语有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也从中感受到了意大利文的魅力。”外事助理陈鸿飞同学如是说。

310日上午是林存富老师的中文课。课的主线是熊猫毛毛的故事,充满童趣的插图与简单常用的中文口语相得益彰。随后意大利朋友们分成两组,各自排练一段关于毛毛的戏剧,她们分饰毛毛,毛毛父母,老虎,竹子等角色,动作表情活灵活现,还运用了拟声词,笑声不断。此外,林存富老师将问卷、kahoot!等在线软件应用于课堂也别具一格。

(大家一起构思中文课的小表演)

下午是盛旭健老师的音乐课。首先,意大利朋友们在盛老师醇厚的嗓音带领下学唱《茉莉花》,随后,盛老师介绍了中国古典乐器——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穿插许多演奏视频,意大利朋友们还现场体验了击鼓,这是一场中国乐器史的旅行。

(音乐课)

住家接待学生感想

初三(5)班齐楚楚: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乐矣?乐矣!”

一个周末很漫长,漫长到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游玩宋城和西湖,在南宋官窑制作陶器,在古镇塘栖尝遍各式小吃,在家中包几盘子的馄饨,在杭帮菜博物馆听各种食物的来历……

一个周末很短暂,短暂到我们还未亲切地叫唤几次对方的名字,我们还未用拍立得记录下精彩瞬间,甚至还没有想象中拥抱着的泪流满面的惜别……

一个周末,或短或长,它让Marta了解到的绝不仅仅是她所感兴趣的中国食物,更是中国家庭的日常与随处可见的传统文化;而我,不仅仅锻炼了自己的oral English,更收获了珍贵的跨国情谊。

大巴在校门的转角处渐行渐远,我的眼眶也渐渐湿润。

我们九月还会相见——也许这是唯一的慰藉。

(包饺子)

初三(4)班袁嘉逸:

三月初,我们接待了意大利来访的学生。作为接待学生中的一员,我感到十分的幸运和开心。我接待的是一位十八岁的意大利女孩,在周末我带她去了运河拱宸桥附近,参观了周围各式各样的博物馆,逛了小河直街,欣赏了中国的古建筑,品尝了中国的特色美食,带着她们细细感受了中国的文化。这次接待让我明显感受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但同时我们也互相了解交流了文化。

我们在交流中彼此熟悉,彼此理解,与她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周末。

(参观西湖)

陈钱宇:

在这个短短的周末里,我和其他几个小伙伴带着我们各自的意大利女孩游览了许多带有中国特色的地方。

周六,我们带意大利朋友们参观了刀剪剑博物馆,伞博物馆以及扇博物馆。这些女孩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同时我们也学到了许多不曾注意过的中国文化。之后我们带意大利友人们看了六种不同写法的龙字,并且与她们一起写了“中意友谊”四个大字。

这次接待使我深切感受到了中意文化的差异以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上书法课)

初三(1)班董乐依:

这次交换的经历中印象最深刻的大概不是文化的差异,而是两个国家以及她们的国民身上显现出的相似之处:学校都分文理,还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学业非常繁忙,对考试很紧张,有的要学习到很晚;大城市交通状况很糟糕(例如她们附近的米兰);在看到自己认识的中文字会很兴奋地指出来然后读出声;会很不好意思地问家里是否有WiFi

同样,我对意大利的很多stereotype也被小小颠覆了。(但觉得相对美国人,欧洲人还是会稍保守一些)有一个让我印象很深的场景是住我家的Sofia送给我的家人礼物的时候,她会等到我爸爸也走来,全家人站在一起的时候再送出礼物,稍稍感受到李大力的同学(或许在整个欧洲都是)对家庭的重视。

(食堂用餐)

初三(3)班胡晓雨:

这几天的日子掺杂着英文中文意大利文法文。平日里堆攒的英语,张开嘴却结力结巴说不出话来。所以这几天的流量都献给了翻译软件。

这几天是有趣的,又是辛苦的。在家在外的每一刻都过着神经紧绷的生活。想着不能冷场,大脑飞速旋转想扯出几个话题,结果还是失败了。坐在那儿,有一种气场压抑着。

但带着她游览经过深思熟虑后挑出的地方,她对于中国文化艺术由衷的赞叹,还是觉得这一切是值得的。心里很愉悦,也不知是为什么愉悦,可能是对自己祖国的一种特殊喜爱,那是“proud”带来的愉悦。我想做的,是想把中国最美好的东西给她。

(武术课)

初三(1)班施彦颖:

讲真,用着带着中文口音的英语和带着意大利口音的英语交流刚开始简直只能用一脸懵逼形容,不过人类对口音的适应力还真是超乎想象呢…(笑,第一次和交流生讲话还是有些dokidoki。但妹子超热情很快就混熟了~通过这次交流也了解了一些中意的文化(或者说习惯或生活)的异同呢。稍微记一下比较在意的:

大概很多人会觉得中国的中学生超辛苦啊,和欧洲国家简直两重天…!其实并不然,即使是意大利这种在大家眼里超悠闲的民族也是有月考的啊…!而且人家还要学三门外语超厉害…!

不要妄想她们会喜欢吃蔬菜。无论是中餐还是西餐妹子们只有确定了是肉才会主动摄入。感觉上中餐的传统是荤素搭配啊,但意大利的大家总给人一种有肉就好的感觉。

初三(5)班 张语瞳:

微笑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

我接待意大利同学叫劳拉。在她身上我看见了很多鲜明的意大利元素:热情、健谈、最重要的是她的笑容很有感染力,让他人也被这种欢乐的气氛浸润着。

在周末的两天中,我和劳拉一起游玩了杭帮菜博物馆、茅家埠、南宋官窑博物馆以及胡雪岩故居。这四处地方非常好地涵盖了杭州的特色:清雅精致的饮食文化,凝聚无数匠人心血的瓷器、中国现存最豪华的大宅和温婉娴静的江南风景——小桥流水人家式的静西湖,茅家埠。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也收获颇多。毕竟英文对我们来说都是外语,但通过一些肢体语言和神情,我和劳拉的对话进行地还是挺顺利的。而且热心的劳拉还教了我好多意大利的日常用语,就算我发不出大舌音,她仍然很耐心地向我示范,在我跟读时也时常鼓励性地点头。

总之,是一次非常愉快的交流经验,感谢杭外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初三(1)班邵郁文:

这是一次十分有趣的经历。以前从未想过会与一个意大利的女孩相知、相识,这几天过得像梦一样。我们的英语水平其实差不多,有些用英文说她听不懂的话就会百度翻译用意大利语翻给她听。两天的同住同行发生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小细节。我想这几天相处下来我最深有感触的地方在于:她的英语虽说不是很好,但她会用她能组织的词汇想方设法地尽量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我想着就是我最应好好学习她的地方,也是中国学生最应该好好体会的地方。

初三(2)班李佳雨:

本次交流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待外国交流生,套句老话来说,收获颇丰。

首先不可忽视的一点是语言上的锻炼。毕竟这样长时间与外国人交流是个不小的挑战。当然,对我帮助也很大。

其次,我从她身上看到了一些意大利的文化中值得我们至少于我而言是值得尊敬的,她们对于文化的态度是更愿意保留的——她惊叹于我们这个中国二线城市的现代化。

再者,我学到了一些待客之道。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也许并不是特别容易做到的。

——以上仅是于我个人而言。

我是一个认生、慢热的人,俯卧对此也很担忧;但这次真正的相处时间是短暂的两天:我发现我竟然放开去聊了。虽然刚开始偶然的还会有些尴尬的小停顿,但是很快就很融洽了。

这是一次可贵的经历,于我而言珍贵的友谊。

许晋瑜: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有时候是很奇妙的。就想上个学期自己冲动之下报的意大利团一样。但也就是一时冲动,带给了我一次奇特的经历。

从没有出过国,哪怕有时遇见外国人都因害羞不敢上前打招呼的我,第一次接待这样一个外国女孩。金头发、翘鼻梁,白皙的皮肤,一个很漂亮的女孩。第一次见面却不知该如何交流,只是用着生硬的英语向她问好、问名字。我终于知道她叫Chiara

相处就是互相包容,我在适应Chiara的习惯,她也在努力与我交流。这也让我们的友情逐渐加深,我发现我也越来越喜欢这个安静的女孩。

周末,我们一起去了运河了解中国的伞、扇、刀、剪、剑的历史。在古色古香的运河边上的街上吃了酒酿圆子,学写毛笔字……这个周末让我感到充实和快乐。

虽然Chiara只待了一个星期就走了,但我想我们的友谊还会随着时间延续下去……

(整理与报道/外事助理 羊靖乐、徐伟钦、黄怡璇、李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