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德国之行——记德国柏林阿尼姆中学访问之行

交流活动 浏览次数:6352 发布时间:2014-02-16 05:06:20

825日,我校一行16人对德国柏林阿尼姆中学进行了交流访问。在姊妹学校和住家们的热情接待以及2位带队老师包晓明、汪荣林辛勤的沟通协调下,我校的14位高一同学在德国柏林愉快地度过了10天的交流生活,并通过些许文字和照片,记述了这些珍贵的回忆。

中德师生合影

向区政府教育官员赠送礼物

向校长赠送礼物

与区政府教育负责人合影

市政厅门前合影

l         历史思考

一个成熟的民族

八月二十五日,浦东。一架国际航班,将我们一行十多人带向了另一块我们从未涉足过的大陆。一直往西,往西,往西。

九月四日,浦东。十多个略显疲惫的人背着重重的包裹,再次回到了这片最熟悉的土地。只是每个人的眼中,多了一点不舍。

十天,也许不足以彻底了解一个国度的文化,也许不足以真正体味到一个城市的精神。可是这十天,已经在我的脑海中永恒地铭刻上了“柏林”两个字。

不必说墙壁上随处可见的爬山虎,不必说别墅边上几步之遥的密密丛林,不必说晒着正午的阳光走在街上的慵懒的人群,单是那飘浮着朵朵白云的湛蓝天空,就足够让我沉醉。柏林的街头,处处都是入画的美景。无论是繁华的市中心,还是静谧的林荫道,人们都能呼吸着最自由、最新鲜的空气,享受走在街上的时光。

柏林还保留着许多十分古典的建筑。就拿我的住家的房子来说,它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是经过一家人的翻修才能重新住人。值得一提的是,柏林的建筑并不是很高。事实上,在我们登上了柏林电视塔两百多米的高空后,已经“一览众山小”了。所以,在柏林,你并不会觉得自己身处在一个世界级的大都市。我看到的,是一个休闲的柏林。

在柏林,让我感触颇深的还有便利的交通。巴士,地铁,城市列车,每一样都构成了各自的网络。车,在城市中,早已没有了使用的必要。而在站台上,都会标出每一班列车的到达时间,和一张极其详尽的柏林地图。虽然巴士车票稍显昂贵,一周车票就要二十八欧元,可是凭这一张票,你就可以在一周内坐任意次巴士。更让人惊叹的是,乘客只需在上车时向司机出示车票就行了。而在地铁和城市列车上,传说中的检票员从未出现过!也就是说,我们十多号人,坐了十天免费的地铁和城市列车!这是政府对民众何等的信任,而他们,也值得起这样的信任!

在这十多天中,我为住家的体贴所感动,为德国学生的热情所感动,更为这样一个民族的成熟所感动。没错,一个民族是否成熟,看的不是在他的城市之中树立起了多少参天的大楼,而是它是否能在完全造得起高楼的情况下,选择一种更环保,更节约的方式。一个民族是否成熟,看的不是在所谓的大都市中建立的钢筋水泥丛林,而是它是否能在兼顾发展的同时,在城市中依然保留那缕最纯真的自然气息。一个民族是否成熟,看的不是它的产值,它的GDP有多高,而是它是否能真正将取之于民的用之于民,让富人和穷人都能得到最高的生活待遇。恐怕,要在这几个方面真正走向成熟,中华民族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感谢我们的学校能给我这次机会,让我踏上欧洲的土地,近距离接触大陆另一端的文明,让我建立起一段跨越万里的友谊,更让我看到了一个成熟的民族前进的方向。

                                                                     姜镇涛

一些关于历史的随想

没有来德国之前,提起柏林,总是会想起小学时候学过的一篇季羡林写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如今来到这个国度,终于领略那美丽的街景,奇特的民族。而再者,便是有关希特勒,二战,柏林墙种种零散的词汇接踵而来,印象不很清晰,感觉却很强烈。

parliamentary house的那天,我们听了一位来自The National Socialists的官员的介绍演讲。这位官员曾经在1974年时到过北京,并在那里生活了两年年,故对中国的历史人文总算上是比较熟悉,讲起中国也是面露笑容,满眼怀念,教人倍感亲切。当他讲到中国认定的二战是从1937年开始而在欧洲国家“it's a different one”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一件事情。我们总是在期末复习社会考试的时候狂背二战年代影响战争性质,在记住所有这些的同时,也不由自主的死心塌地的相信书上所告诉我们的那些。而事实上,我们从来没有,也从没有尝试着怀疑,也许这一切并不完全可信。在日本,他们的教科书上依然不会承认在中国进行过如何放肆的侵华战争;而我的住家在给我介绍柏林墙的历史时总是反复强调他们“lost the wall”,仿佛德国人民只是被迫防御外来敌侵而无辜被伤害,对于他们来说,所有人不约而同,所有人异口同声,二战是历史而非耻辱非错误。同样年代同样事件,这个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并不会如出一辙,对于自己国家的错误他们不一定会完全承认,而也不一定完全是错误。龙应台曾说,“历史并不一定可信,后人永远在否定前朝人,青史往往会成灰。”而我们又怎么能轻易笃定相信历史告诉我们的一切呢?如果不能,什么又是我们该相信的呢?眼见,也不一定全是真相。

于是我想,对于历史,对于过去,我们应该持一个自由而平和的态度。仇恨,不能永远刻骨铭心;而错误,同样也不值得愧疚太久。既然都已经成为过去,几千年前孔子就已说过“既往不咎”,何况是我们无法完全相信的而又离我们太过遥远的历史。

但是,对于未来,我们依然需要有清醒而正确的认识。我们需要知道我们的不足,然后尽全力去改进去完善,make the future better.正如柏林墙被推倒之后东德人民意识到他们的绿化较之西德差之甚远所以大力进行植树造林。如今的柏林几乎不再有东西之分,路上几道砖石的痕迹隐隐约约回放着历史,而两边的街道是一样的风景美丽,一样的教人陶醉。

在德国最难忘不是家家户户阳台上精致的盆景被很好的阳光照耀那一刻的闪闪发光,不是他们很发达的交通很安静的地铁站火车站,也不是市中心几个现代式建筑的shopping center200m高的电视塔构成的繁华,而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小小的细节。我不会忘记那一天我的住家sven问我“What's better in China?”的时候我竟然一时语塞,而后回答的是“Because China is my hometown, so I love it.”原谅我真的很难想出这个问题的答案,第一次发现我们的国家不是我们爱戴就足够的。我们需要,我们真的需要,用我们所有人的努力,让它变成更值得我们用自己所有的一颗心去热爱的土地让我们的骄傲更加值得骄傲有理由的骄傲。

                                                           陈樾容

柏林墙

柏林墙上的涂鸦

大教堂

勃兰登堡门

博物馆岛

博物馆

被当地人称作“洗衣机”的德国总理办公楼

国会

市政厅一角

l         所见所闻

行走暑假

我一直喜欢背着行囊,自己行走的感觉。在暑假,拖上个朋友去咖啡厅和关注低碳生活的外国友人畅谈环保话题。喜欢和那些热爱哈利波特的小同学,在操场上畅谈魁地奇。我感觉一直在行走,在人海中,不断遇到有意思的人,我们有共同的兴趣、话题。或许我们并不相识,但却能够分享我们各自的故事,心灵相通。

暑假行走的最后一站,是德国柏林。我和学校的同学一起去德国的一所中学交流,住在那里的寄宿家庭中。除却柏林迷人的风景外,让我铭记的是这里的人们,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

就像住家爸爸所说的那样,德国人爱自由。对于汽车,他们就像有烟瘾一般,无法舍弃,哪怕为此他们每年需要承担较高的费用。周末,住家爸爸会开车带我们去动物园,在动物园的门口,可以看到很多游客,中间包括很多柏林当地人。住家爸爸还说,他们经常来动物园,亲近动物让人有回归自然的感觉。他们爱自由,驾着车可以沿着柏林墙开行,回望曾经东德与西德的分裂与禁锢,感悟当下的自由。按车数和人口计算,在柏林每6个人就拥有一辆车。对他们来说,握住方向盘就仿佛抓住了自由,掌控了当下。当住家爸爸讲起这句话的时候,脸上浮现出满足的笑容。这就是德国人,这就是柏林人,总是在路上,在自由的前行中掌握着他们的方向盘。

这里的文化是多元的。最为直观的是这里的饮食文化。行走在大街上,你可以看到很多很多不同国家的餐馆,例如中国餐馆,土耳其餐馆,西班牙餐馆等等。在抵达柏林的第二天,住家就带我去了一家土耳其的餐馆,他们每个月总有两三次会去土耳其餐馆。他们熟悉这里的环境,熟悉这里的饮食口味。住家爸爸经常在家里喝茶,在土耳其餐馆用餐后也点了一杯红茶。这里的人们早已习惯了多元的饮食文化,并且在习惯中享受这种文化。

国人总是习惯“神话”外国,固然,德国拥有比中国更好的医疗体制和一些社会系统,但是在德国柏林做交换生的日子里,我发现德国人也有他们的烦恼。这里的教育机构并不完善,他们拥有不同类型的高中。在整个社会中,对于教育体制,也有众多的争议。政客们总希望将教育体制简单化、统一化,而一位老师对我这样说道,如果简单的统一化,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被教育体制同化,将不会出现更为优秀的学生。可见,柏林人也有他们自己的困扰。但尽管如此,当我问起我的德国朋友,他们对于德国柏林生活有什么不满的时候,他们深思后说,我们爱柏林,柏林是很多不同文化的交融点,我们有很多来自各国的食物,我们有很大的购物商城,我们有坚定的宗教信仰。柏林很美,我们爱柏林。

或许,我们与他们真正相差的并非是我们的社会体制,而是不同的对待生活的态度——他们爱自由,爱行走,在习惯中享受生活,在不完美中领悟满足。

    行走暑假,行走未来,我相信,我会慢慢的走下去,在不断前行中,寻求更多有故事的人,有故事的地方。

一座城池,一段旅程,一个人。

                                                                     张雨奇

德国之行

来到德国,来到柏林,十天的生活并没有带来身在异乡的感觉,这座城市带来的每一份温存都和释了这里干冷的风。

从飞机场到host family的路上,就体会到柏林惊人的植被覆盖面积。一团团浓郁的绿色当中是一年四季都盛开在视野里的鲜花。或许这种说法有些奇怪,但我想这世上大概从不会有一个国家的人爱花胜此。花开了会败,但德国人对鲜花的喜爱却从不会衰减。爱花的德国人几乎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摆上鲜花的地方,大到公寓的内阳台、外阳台,小别墅的花园,小到餐桌上的摆饰,几乎无处不见花的踪影,阳光仿佛会在花瓣上流动,鲜艳的光泽常常会让人产生这是塑料花的错觉。望着满眼花团锦簇,仿佛舌尖都能触到空气中馥郁的香甜。正如季羡林所说的,在德国,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中国人眼中,阳台的作用在于晾晒衣物,而在德国,阳台上从来不会出现衣服的影子,这里摆放的永远是奇花异草和七色的小风车或是各种摆饰。或许,我们都太一位追求生活的速度,却忘记了生活的质量。想象一下,年轻的夫妇在时光中老去,却还能蹒跚而行,相挽走在花圃中,为自己的家挑选一抹最美的颜色。的确,德国没有法国的浪漫,但那些时时漂浮在身旁的花香却柔和了这座城市的棱角。

德国人追求效率,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目的明确,走路速度极快,在德国的这几天跟着这里的带队老师对这点深有感触。地铁站里,建筑物上,甚至于十字路口中央的花坛里随处都可以看见巨大的时钟。但节约时间并不意味着忽略规则,在路口,只要有一个行人还未完全穿过,即便红灯早已跳换成绿灯,也绝不会有任何一辆车移动一丝一毫。在一些小路上,司机会用一个友好的点头或是招手示意你先走。在德国,同样有城市的通病——高峰时间的堵车,却没有中国的你争我抢,没有不断的超车变道,繁忙却秩序井然。

在寄宿家庭里,partner的父亲总在早餐或是晚餐时间总用最幽默的语言,逗笑每一个人。他的英语并不很好,有时也听不懂他们之间德语的交流,但他丰富的肢体语言却足以让人感受到那份快乐。母亲总是很细心地询问我喜欢吃什么,要不要带便当,生活中的小细节她都会替我安排妥当。幸福感其实是从一天一天的感动中累积而来的,有时候一声早上的问候也可以给人一个好的心情,只是忙碌的我们有时会忘了。

白天,坐在街头的小吃店里,光线透过阳伞温和地洒进来,耳边是不断响起的音乐声,一曲接一曲,街头艺人的表演就像是精心安排过的演唱会;傍晚,每家每户橘色的门牌灯都亮起,在回家的路上串成一道别样的风景。在柏林,不论是白天或是晚上,不论是它安静的一面还是繁忙的一面,都一样从心底带来平静与温暖。

喜欢上这座城,因为每一天的感动。

沈黄阅

柏林之旅

说实话,93日来到柏林的那一天,并没有感觉到这里看上去有多么的繁华,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是,这十天以来的旅程,证实了我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我渐渐发现了柏林的景色、柏林的人还有柏林的交通其实与杭州有许多不同。

首先是柏林的景色。先说柏林是德国的首都,但是我丝毫没有感觉出柏林有发达城市的张扬,周围没有灯火通明。相反,柏林给了我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周围的建筑都很老,那些历史建筑都被完整的保留下来了,但是并不破。其次,柏林的自然景观也很漂亮。柏林市内有许多湖泊,这里的湖泊没有什么污染、鸭子到处游,树林中树叶是浓绿的,这些地方几乎没有开发的痕迹。而这里的空气也是十分的新鲜,丝毫没有压抑感。夏天的柏林,太阳落山在8点左右,这时候的天空更是闪现出了完美的渐变色——由深蓝色过渡到浅蓝色、又突然转为橙黄色,最后就是太阳留下来的红色,这种渐变色是在杭州很难见到的。然后,柏林到处都是街头艺人的涂鸦,很多墙壁上、桥上、河岸上、厕所门上、甚至连柏林墙都不放过,而这个从来都没有被禁止过,酷毙了!最后是阳台,德国人爱种花,所以他们的阳台上种着各种各样的花,美极了!

当然,还是柏林的人给我的感触最大,因为这次德国旅行我们是住在阿尼姆中学学生家里的,自然就对他们的生活方式比较了解。首先从饮食开始,阿尼姆中学中文老师讲过,从饮食习惯来看,英国人吃饭讲礼仪,法国人吃饭讲享受,而德国人吃饭则讲数量。这句话一点也没错,去餐馆吃饭,从其他同学口中说出,他们吃饭都喜欢大盘的吃,主食通常是土豆,土豆也是大量的吃且加有许多黄油,他们所谓的小杯的可乐和冰淇淋对于杭州人来说其实可以算得上大杯的。然后,通常柏林人酷爱肉食,沙拉上面都是肉、在主菜里面还要加几个大肉丸子,当地的烤香肠也非常的美味不油腻,肉也挑选得非常好,以至于本来不喜欢香肠的同学也开始喜欢上这里的香肠了。至于点心,他们最喜欢吃甜点,有时候是甜甜圈,有时候是华夫饼,有时候则是冰淇淋,可以到处买。这里还有一个秘密,就是柏林市内只有两家肯德基,麦当劳有一大堆,所以许多柏林的同学见到肯德基就非常的激动并连忙指给我们看;而土耳其烤肉更是他们的最爱,基本上每个车站附近都会有一家买土耳其烤肉的。在柏林,也许我们能见到许多种类的水果,但是住家伙伴的母亲说,这里很多的水果都是进口的,自己国家有种一些,但是很少。比如说,山核桃来自美国、葡萄来自意大利等等。而蔬菜则就更稀少了,除了生菜和胡萝卜以外,可以说很难见到其他的东西了。这个也许跟当地人的生活懒散有一定的关系。当地人工作的时候有着德国人固有的严谨,但是回到家又有欧洲人普遍的懒散。家里面,比如说,我的住家吃完饭后喜欢用洗碗机,从不亲自洗碗,洗衣服通常喜欢堆满了箱子以后再一次性地扔进洗衣机里洗掉,有时候箱子底下的衣服还忘记洗——也就是说你必须准备一个星期的衣服,等一个星期,衣服才能收回来(除非……你偷偷地把自己的衣服扔进洗衣机里一起洗或者自己用手洗……我就这么干过)。他们连水果蔬菜都懒得种,要种也是在自己家的花园里种几棵果树而已,确切说,就是在柏林,农民几乎绝种,以至于他们要花大量的钱买进口货。他们懒散的另一种表现就是饮食极其没规律。有时候六点就可以吃饭,有时候甚至是九点半吃饭也是司空见惯,你们想得到的所有的时间点都可能是他们的吃饭时间,有时回家晚了,晚饭也是应付了事的;有时他们不吃中饭,吃的是自己带出来的点心(三明治或者水果)。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不喜欢留作业回家,不喜欢老师布置作业,老师布置多了,学生们还要投诉。德国的很多学校都是半日制的,像阿尼姆中学一样全日制的学校寥寥无几。而放学后同学们尤其是女生都喜欢到处逛街,住家们都喜欢结伴出行,且逛到8点多才回家。有没有晚上做作业、周末上辅导班的?唉,做梦吧!就拿住家的房间为例子吧,房间里面根本没有书桌,抽屉里根本没有文具;在梳妆台面前倒是有一面大大的镜子,抽屉里全是化妆品。所以啊,听老妈说过,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随便玩都可以拿第一,我现在看的确不错。他们的生活方式让我感受到:原来发达国家国民的生活是如此的悠闲、如此的懒散、又如此的没规律。

最后有感触的当然是柏林的交通了。这里有公交车,(五分钟来一辆不会早也不会晚,这就是严谨),有轨道电车(20分钟来一辆,我和住家有一次错过了一辆电车,因为需要等待的时间太长,就直接走回家了),有地下铁,有轻轨车,还有出租车。坐公交车要月票吗?当然不用。他们有他们独有的收费方式,首先是买票,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七天的。有了这种票,坐什么交通工具都可以,第一次坐车的时候,一定要给自己的票打上条码,表示你已经开始使用了,然后再给司机看,不然,司机会把你赶出去。正是因为这里的交通工具多种多样,所以交通十分方便,你什么地方都可以去。也正是因为交通方便,整个柏林市只有一家寄宿中学,在一个岛上,就这个寄宿学校,也只有一半的同学住校。当然,也有很多人喜欢骑自行车的。所以,我坐这里的车子,我并不担心去哪个地方有多么的不方便,我就是喜欢这样的交通。

这是我第一次出国,这一次的出国让我看到了中国以外的世界,城市的形象,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与我们的城市有许多的不同。出国旅游不仅仅是为了看他们的景色,还有其他的意义——发现国外城市的不同,发现自己城市的优势和不足,并在将自己城市的文化传向世界的同时,也将国外的好东西传回了自己的城市。如果下一次还有机会的话,我会继续参加,看看外面的世界,让出国旅游永远成为我记忆中快乐的一页。

傅羽欣

德国行感想

八月二十五日,我们一行十六人到达了德国首都的柏林机场,开始了为期十天的旅途。

My nice host family

我在机场就见到了我的partner Marlene 和她的妹妹,还有妈妈。Marlene在四月份就已经见过面了,自然是比较熟悉了,而作为第一次见面的住家妈妈和妹妹,也极为热情。回到Marlene家后,我又和其他两位家庭成员——住家爸爸和另外一个妹妹见了面。通过互赠礼物,相互交流了解,我们不一会就熟识了起来。住家爸爸和妈妈都会讲英文,所以在交流沟通方面基本没什么问题。而Marlene的两个妹妹,一个七岁,一个十二岁,都不怎么会讲英文,但是靠着Marlene和住家爸爸妈妈的翻译,以及各种手舞足蹈,还是可以知道对方要表达的意思的。我的住家很温馨,对我的招待也极为周到:我有一个很宽敞的房间,房间里面住家妈妈还很细心地为我准备好了许多生活用品,甚至还备了筷子以便我可以更方便地进餐。

住家爸爸和妈妈都是很耐心的人,每次我有什么好奇的东西问他们,他们总会及其认真地为我解答,开车去景点游玩的时候,也会时不时的向我介绍沿路的商店,或是建筑。两个妹妹虽然语言上不通,但总也喜欢和我说些什么,或者是拉着我去玩。Marlene最小的妹妹曾在一天下午拉着我玩了一个多小时的抓人游戏。至于我的partner Marlene,自然是最熟不过的了,每天一起上学,一起去柏林的景点参观,又一起回家,一起吃饭……几乎整天都呆在一块儿。相比较她在中国到我家里的时候,我们更加熟了,相处得更自然了:玩笑从来不断,以致于我们总是会笑到泪奔,同时我们还会聊些personal的话题,这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对方。

The great food

我在去德国之前还很担心会不会吃不惯那里的食物,所以带了很多零食过去,结果发现德国的食物大和我的胃口。早餐的面包外脆里松,还可以加各式各样不同的酱:草莓酱,巧克力酱,蜂蜜,覆盆子酱,花生酱,植物糖浆……总之一个个瓶瓶罐罐摆在你面前,让你不知道改如何选择。至于黄油,那是必不可少的,在涂任何酱之前,肯定是要在面包上先抹上一层厚厚的黄油。面包再加上一杯香纯的牛奶,一顿满意的早餐,是美好一天的开始。中餐和晚餐也都很不错,因为德国的土豆就像中国的米饭一样是主食,所以一般中餐晚餐都是有土豆的。当然,土豆也有很多吃法:你可以去了皮直接吃,也可以切成小块加黄油或者盐吃,而住家妹妹则是喜欢把土豆碾成土豆泥后拌入牛奶吃。另外,我发现德国人吃的食物的种类比中国的少很多,至少我在柏林的那段时间,肉类我只见过鸡肉,鱼肉,猪肉和牛肉,而蔬菜基本上就豌豆,洋葱,青红椒,胡萝卜,生菜,西兰花几种。不过,虽然种类少,但它们照样可以令我食指大动。

The interesting school life

Bettina von Arnim是一所全日制学校,和杭外不同的是,他实行的是走班制课程。在课程上也和中国学校有很大的不同。Bettina von Arnim 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多技术课程,比如烹饪,木工,机械,让学生拥有一门手艺,比较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学生可以自己选课,并且如果对某课程的老师不满意还可以提出申请要求换课,不过校长也说了,这样的情况几乎没发生过。学校的上课时间比我们学校足足长了一倍——八十分钟一节课,而且上午有四节课,所以他们的午餐时间一般在下午一两点。我曾和Marlene一起上过三节课,由于是德语授课,基本听不太懂,但是感觉课堂很轻松,学生也很随意,甚至在一节历史课上,有一个学生不知道什么原因竟然坐在了窗台上听课,着实让我感到惊讶。

此次德国行,虽然只有短短十天,但也让我学习到了很多,见识到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陈星潢

图书馆

图书馆和蔼的老师

美术课

合作演奏

高中技术课老师展示学生作品

在国会听讲座

校园一角

l         德国经历

柏林之行

这是一个可爱的城市,街上每一个行人都很和善,乐于助人,车让人后会向司机招手致谢。这是一个mix的城市,街头没有一家德国餐馆,但是有土耳其、意大利、中国、日本、墨西哥等各种风格的美食。这是一个艺术的城市,乡村与城市的气息完美结合,后现代的建筑(DB中央火车站、索尼广场等)与绿色环绕的小别墅分布井然有序。

虽然只在柏林待了几天,并没有体会柏林人真正的生活情趣,只是游玩了一些景点,爬了爬树,逛了逛皇宫,走马观花而已。柏林人的家庭感是强烈的,他们晚上少有饭局,家庭成员每天都能团聚。餐桌上,大家一起开始,一起结束。空闲时,大家一起打牌、玩PS3(电视游戏)或iPad,其乐融融。他们独特的选课学习与艺术学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德国同学,德国老师的陪伴,这次旅行虽然只有十天,但还是很快乐。

Ich liebe Deutschland

任宇航

十天,感受德国

经过十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师生一行人来到了德国柏林,开始了为期十天的交流访问活动。初到德国,对它的印象很好,在飞机上便能看到大片大片的绿色铺在地上,只有少数房屋在其中点缀。德国的气候跟中国比差异很大,虽然是夏天,在德国却是十分凉爽。早上寒风让人冷的发抖,到了中午便是晴空万里,温暖如春。德国的雨也很古怪,来得也快,去得也快,让人捉摸不定。因为纬度较北,每天都要等到八九点才会天黑。

抵达德国后,我的 host family便驱车载我回他们家里。我的德国伙伴Maximilian曾经来过我们学校,我也接待过他。因为不在市中心,所以大部分人都能一个家庭独享一座房子。他家的花园很大,种了许多花草,其中最多的是向日葵。德国人十分喜爱向日葵。早上,我们一起吃早饭,他们还特意泡了茶给我喝。他们都十分的热情好客,为了接待我特地出去买了茶叶和茶具。德国人早上一般都是吃面包,不过孩子在上学的日子里总是吃麦片。总之,他们家所有人都对我很好,考虑得也很周到。

我们的友好学校阿尼姆中学的学生们是选课上的,一般在下午三点放学。Maximilian说他们班有六十人,但是很少在一起。因为他们上课是走班的。

在德国这10天,有太多令我们惊奇和难忘的事,我就随便挑几件说吧。

在第八天的下午,Maximilian带我去了一个叫做“climb up”的公园。就如它的名字所说的,这个公园提供各种索滑、攀岩之类的有趣活动。非常刺激,让人心跳不止。这是我在中国所没见过玩过的。

在留在德国最后一天的下午,所有学生和所有host family在学校烧烤会餐。我客串了一把厨师,从Maximilian的老爸那里接过了烧烤的重任,担任了伟大而光荣的烤肉的角色。

之后我们双方学校的老师发表了讲话,而我们则合影留念,玩到天黑。

这次去德国的交流,既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也是一次交友的机会。我开阔了眼界,知道了更多,也交到了不少新朋友。

                                                         於卓诚

记柏林之行

相对于旅行中遇到的风光,更让我迷恋的是旅行中所遇到的人和事。

­­­­                                                  ——《北京青年》

旅行对我来说便是一种享受美的过程,以往的旅游所接触的更多是风景环境的美,但这次德国交流之行为我提供一个极好机会去感受人情美。如今深深存在我的脑海里的,不是欧洲如画的建筑和精美的艺术品,而是一张张鲜活的生命所绽放出的美丽。

我的partnerNadine是个大眼睛超萌德国妹子,无异于其他外国妹子,她也很喜欢打扮,没事做做运动与好友出门逛街,但是她不追求名牌,买的衣服都是些H&M(国外的H&M真心便宜),她说衣服只要自己穿着舒服好看就行,不必花钱去买名牌故意引人注目。德国人的严谨、守时在她身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记得第一天到达柏林,在她家吃完晚饭后,她就拿出一个计划表,里面详细地写了我今后十天的安排,然后一一介绍项目征求我的意见。每次都会提前告诉我吃早饭的时间,出门的时间,到达目的地所需的时间,她给我的时间都是类似“5~10分钟”这样子,在和同去的朋友交流时,竟有听到说“我们要开车花7分钟到达……”类似的说法,可见有多珍惜时间。我唯一一次看到她不笑,是因为我比约定时间晚了,作为一个爱懒床时间观念不是很强的人,这事儿也让我深深的忏悔,回国后情况果然有好转(不赖床了)。

住家妈妈的英语虽然不是很好,所以我们虽没有那么流畅,但是与她的几次聊天都是充满欢笑的。她是一个十分善良体贴的德国家庭主妇,令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英语在德国毕竟还是排在德语之后,虽然大部分都会讲,但是对于德国人来说最习惯的还是德语。有几次,他们家里人在吃饭时聊自己的一天时,都会用德语,其实我也不怎么介意,但是她妈妈就觉得说我也是家里的一份子也应该与我分享就要求大家一定要说英语。第二件事是她有空就去他们家社区里有一个车站捡垃圾,由于德国是没有清洁工的,几乎所有马路和公共场所卫生都靠民众自行保持。临回国前,我们再三拥抱后,住家妈妈送给我一句话:她希望我能到更多的地方去旅游,去感受不同的风景与人情。不同人不同环境的熏陶影响也是一种成长。

住家爸爸最喜欢的歌是we are young, 我曾跟他们开玩笑说:“I have listened to this song for over thousands times in this car. Actually, 每次车上的CD播这首歌的时候,他们全家人包括我都会大声唱这首歌,让歌声传递活力激情。“we are young”或许就是住家爸爸作为一个50岁德国男人的心态。他疯狂的热爱体育,柏林市大大小小的比赛都会参加,别墅中楼梯走道的墙上都挂满了他的奖杯,还在傍晚空余时间办了一个舞蹈班。92号正值国际田联挑战赛柏林站,我有幸在这个热爱体育的家庭的带领下亲眼目睹了众多奥运冠军的风采,当然还有观众们的热情与配合。在整个过程中,由于广播都是德语,住家爸爸就很细心地给我讲解。我看到他激动地起身鼓掌的背影,年轻果然是一种心态与年龄无关。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永远和谐永远一帆风顺,10天的时间或许还是太短,还不足以完全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但是感谢这些感动与洒脱,感谢住家无微不至地照顾,感谢这十天里有善良的你们的陪伴!I hope you all to come to china, then I have another chance to host and treat you in the same kind way. 祝你们一切安好!

                                                                      陈欣雨

德国游记

在德国的游览让我深切感受到中德两国的不同,包括环境、文化、饮食、交通等。

首先是地理位置,我们去的城市是柏林,与这里时差6小时,因此和父母交流不是很方便。柏林纬度大约52度,因此比杭州更冷。他们家中没有空调但有暖气,是为冬天御寒用的。夏天大概二十几度,有时雨天的晚上气温会降至个位数。相对来说,同纬度的城市中,柏林不算冷。

正因为气候如此,德国人饮食中常常会出现高热量的食物,例如香肠、烤肉、咖喱饭等,因此德国人不乏肥胖者。

交通方面我关注了很多,我发现德国在交通方面和我们有很大的区别。首先,他们是靠右手边开车的,这一点和我们相同,他们两车道之间有一条白的虚线作为分隔,和我们的双黄线不同。有一些街道上是有有轨电车的,小型火车有不少,都是以电为动力,火车交通极为发达。他们把火车分为S-bahnU-bahn,分别表示轻轨和地铁。我一上车住家的父亲就提醒我说让我系安全带,道路上会开得比较快。德国人到了路口总会看一看才转弯,能充分做到“车让人”和“转弯让直行”。他们基本上都不用喇叭,据住家父亲介绍说喇叭有警告的作用,只有在面临危险情况或有人做危险动作时才会使用。这一切充分说明他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守纪律的意识早已根深蒂固。而中国还需要向他们好好学习,争取能学到他们优秀的品质。

第一天我去了柏林墙的遗址,当年一堵限制自由的高墙,现在已经成为人们前去观光游览的好去处。不少墙砖都成了德国人家中的装饰和纪念品。柏林墙其实是两堵墙,内墙位于东柏林,外墙是东西柏林的界线,两墙之间有大约12米的距离,士兵会在看守塔上对试图逾越者进行射击。两墙之间还有一排路灯,用于在夜晚发现试图越过边界的人。这样看似牢不可破的高墙终究被德国人民所冲破。

第二天上午在住家的学校参观,在游船上参观柏林的建筑和各种景观,那些建筑我大多都去了。

第三天参观的是国会大厦,没错,正是1933年希特勒国会纵火的国会大厦,也是1945年苏军攻克柏林的最后一道难关,只不过现在的国会大厦是经过重建的。国会建筑上面有个圆顶形的穹顶,由玻璃制成,在上面可以看到很多柏林的风景。国会大厦上还有四个塔楼,其中三个插有德国国旗,一个插欧盟旗帜。不像中国的政府建筑大多方方正正。

第四天参观了一个关于古文明的博物馆,柏林博物馆众多,有一个叫佩加蒙的文明在大厅展出,还有一些巴比伦、古希腊、伊斯兰文化等展品,精美的有不少。

第五天参观科技博物馆,那里有以前的火车、轮船和飞机,还有照相机等在馆内展出。我很惊讶于他们的工业,因为据介绍在1938年纳粹的火车可以达到180公里每小时,1910年一战之前火车也达到了12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中国到180的速度恐怕已经是接近2000年了。据说他们新研发的火车不会马上投入使用,至少经过三至五年才会应用于市场。而我们大兴高铁,用的是他们的技术,只用数月就投入使用,可见我们的发展有些操之过急。

第七天我们去波茨坦的腓特烈大帝寝宫和柏林奥林匹克体育馆参观。腓特烈大帝的寝宫是禁止我们拍照的,其建筑装修风格大多为意大利或法国的风格。腓特烈大帝就是在这座宫殿里死去的,并埋在附近的一块小墓地里,墓上刻着他的名字,并放有他的画像和一些土豆。腓特烈大帝将土豆引进德国并让国人大量食用,人们发现了土豆的益处,便在他的墓上放土豆以表示纪念。柏林奥林匹克体育馆建于1936年纳粹德国时期,大概是纳粹德国留存至今的唯一建筑。希特勒想让德国排在奖牌榜第一位,结果也确实如此,又一次让他鼓吹了人种优越论。同时他也希望这座体育馆是永恒的,将会永远使用下去,不像在中国,我们会说设计寿命100年之类的。二战以后这座体育馆很多年没有使用,后来经过一系列修理,重新开放并且加了一个屋顶,还用于一些重要的比赛,例如2006年世界杯的决赛。那里有一个钟楼,高77米,有一口大钟在里面,1936年奥运会时它曾响过,而现在到将来它永远不会响,据说是为了铭记历史。

德国之行就到此结束了,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沈继开

德国游记

现在写这篇文章,心里无限伤感——这么说太奇怪,总之真的很怀念再德国那十天的美好时光,尤其是和住家在一起的滴滴点点。那么就从我的角度回顾一下好了。

说来奇怪,这是我第一次出国,又是欧洲,是我到现在为止去过最远的地方了,但是呢,去之前一点兴奋感都没有,只想到暑假得提前几天结束了——对,像迎接开学一样,就是没什么感觉呢。然后在上海度过一个几分无趣的夜晚,第二天上午,便上了飞机。十几小时的旅途弄得我不很舒服。第一次踩上欧洲大陆,在赫尔辛基,之后便转机飞向柏林。

下飞机有好一会儿清醒过来,是柏林呢!但依旧没有大兴奋之感。跟在队伍最后,听到了我们的partner们热情的欢迎,转了转脑袋马上发现了Michelle,穿着深蓝裙子,目光正搜寻我的身影。好开心呀,立马向她招了招手。Michelle客气地帮我拉行李箱,穿过人群,是她的老爸,胖胖的很和蔼的大叔。问好、问姓名、再问点别的什么(说不说德语之类的)之后,我们出了机场,初到柏林,正在下雨,雨水打在地上声音脆脆的。上了车,雨似乎小了些。一路上,阴阴的天越发亮了,最后么,雨完全停了,晴天。这短暂的淅淅沥沥,便是柏林真正展现在面前时,我的第一印象了。他们俩不时向我介绍沿途风景,聊聊爱好呀、音乐呀什么的。最后驶过一段短短的沙石路,也挺宽敞,车停下了。周围是一幢幢房子,两三层高的那种,每一座都挺温馨,尤其是那些绿绿的、缀着其他颜色花儿的花园。下车。

Michelle指着一座小房子告诉我那是她家。白白的外墙,红色屋顶,木栅栏内一条石子小径倚在平整的草地一侧,还有一架秋千,周围小小的树环抱,也有大大的树,哈哈,真的好开心,心中忽然升腾起了那姗姗来迟的兴奋感。踏上台阶,开门后便见到了Michelle的妈妈,也是胖胖很和蔼。没想到一进门就是一个大大的拥抱,我在德国的第一个拥抱。这天是妹妹Antonia的生日,家里好多人,不过大约是因为那个热情的拥抱,融化了我心底里怯生的感觉。Michelle带我参观了她可爱的家,也是我之后十天的家呢。对了,有件好玩事,她问我要喝什么,我只说水,却拿到了一杯“无甜味雪碧”,当时还隐约觉得有点咸,不过应当是错觉,后来才知道,不是雪碧,这儿的瓶装水都充气呢。

……

原本还想着要提醒自己注意用餐礼节,少说些话,但看来是不必了。桌上摆了大盘大碗大盆的食物:chickenfishbaconbreadcheesesaladpudding……只可惜,第一餐德国晚餐我没有吃多少,当时有些累牙口也不好唉。他们聊得很high,也问我些问题。Michelle妈妈和Aunt还开玩笑地和我说,他们家人在饭桌上最爱做的事就是talktalktalk。饭后在花园里踢球,他们还教我一些好玩的ball games,充满乐趣的饭后时光哦。那singstar中的歌我几乎都不会,只乱念了几句country road,本来一定会更high的。睡得很晚,大约十二点吧,又累又开心。

这第一天是在柏林的十天里最短的,没有做什么很特别很不一样的事,但我却有很深刻的印象,已经写了这么多了呢。或许是因为这天初识Michelle家人,初次激起心中的兴奋。之后那些天,做了许多事、玩了许多地方、有了许多开心,但我对时间顺序就没什么概念了,那么接下来就少些条理,只把想说的感受讲出来吧。

和德国团其他同学一起,去过市政厅、联邦议院、电视塔,参观过几个博物馆和我们partner们的学校,坐过游船,开过烤肉派对,还有还有一个普鲁士王宫和园林,再有其他我也一时记不起了。柏林,和中国城市有很大不同,并不是多么壮观的高楼林立,而是那些积淀了历史的建筑物点缀于绿色之间——尤其在高处俯瞰时,更能深刻感受到,绿化带已不只是装饰了,或许应该说,那些葱茏的绿色,不是绿化带,更像是房屋在树林中丛生了出来。十天里,我从没见过堵车这种事,大概和人口有关,并且呢,公共交通是很方便的,有轨电车、地铁、公共汽车,有这些不管去哪儿都不用走几步路了。他们的学校有很不一样的制度,学生可以更大程度上得到个性发展,因为可以依据自己感兴趣的学科选择课程,所以同班同学的课表都不是完全一样的。我有和Michelle一起上过他们的德语课和地理课,语言鸿沟太难跨越,但我可以感受到大家活跃的氛围。美术课和音乐课老师用英语上的,美术课呢,并不要求画多像,抽象的作品比较多,很注重创造与表达。音乐课上有马林巴琴之类的神奇乐器,也有吉他、贝司、钢琴、架子鼓什么很多,非常齐全呢,那节课唱歌为主,几位同学也演奏了乐器,还有我们中国同学的份呢!据那老师说,在之后的课上,他们会学习演奏乐器,不仅是声乐和欣赏。

当然,我更怀念和住家在一起的时光,我们打mini golf、去水族馆、游泳、打保龄球、在湖边散步,还有那些早餐、午餐、晚餐!有一种土耳其食物很好吃,面包里夹了沙拉、烤肉的那个,就是size大了点。还有Michelle妈妈做的pudding和在邻居家吃到的手工自制巧克力。然后,德国的建筑很漂亮,不是单纯的现代化,更多的是那些温馨的、古旧的、外墙上斑驳着曾经……

德国人并不是想象中那么严肃正经,他们幽默热情,待人大方,十天实在是不够我体味,我想我还会去一次的,不是随口说说。但十天,又是那么多那么多的经历、感动和回忆,怎么挤得进这么一篇短短的小文章呢?

胡笳

德国之行报告

在写这篇报告之前,我想要提前申明一下我将不会涉及到的内容,即平常在旅游书上能够看到的信息,那些国家的历史和经济情况,或是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所造就的繁华的市容,亦或是那些青山绿水,我不是一位学者,无法将我在十天短短的时间内看到的东西和那些宏伟的知识背景联系起来,我仅仅是作为一位被已过情调所感动的异乡者,在这里报告我所接触的十分片面的一些人和一些环境的情况。

首先我要提及的是我的寄宿家庭,现在回想起来,她们是我想要再次去这个城市最最主要的原因。虽然仅仅十天,虽然用着蹩脚的英语进行着有局限性的交流,但是却能够感受到交往中的一份真诚,甚至有一些与同乡的朋友都不愿提及的事情也会讨论到,也许是对于陌生的信任,我们之间的交流是非常真实并且恳切的,与此同时,我也在细心地观察着对方的生活情况。

我的交换对象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德国女孩,至少我想是这样的,星期一至五起床必须得很早,然后开始为挑衣服而烦恼,画淡淡的眼妆,草草地解决早饭,然后踏着点去搭乘公交车,听说有时候必须跑过去否则会赶不上。在学校里面是一个听课非常认真的学生,并且在那种轻松的课堂气氛当中积极举手发言变成一件极其便利的事情。见到朋友了之后整个人如同翻新了一般,当然她们之间在说什么我并不是十分知道,但是开玩笑的神态是和我们一模一样的,谈论的内容也大多是八卦之类的。早早放学之后,是不用考虑作业的,只需要和朋友聚在一起逛逛街就可以了,晚上还会在笔记本上面聊天,知道半夜里才睡觉。从日常生活来说,可以说是和中国的同龄人没有明显的差别的,连那些小毛病,诸如早上才急匆匆地开始拿东西,贪于玩闹,把时间浪费在谈论八卦上的习惯也是相差不多的,唯一的区别就是她们有更加多的自由的时间可以来干这些事情。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自由的时间也可以给更高级的事情提供肥沃的土壤。Sandy非常喜欢中国的书法,并且常常把它当做一种画来自娱自乐,她很喜欢看fantasy类的书,因为我不是特别了解这一类的书,但想必她对于其也有着不少的研究,她对着天文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并且有着成为一位科学家的梦想,并且在几次的谈话中,我还有幸听闻了她的奇思妙想,有一个是对于基因的改造,使得人类能够生活在其他的星球上,其他几则记不清了,但是都是非常新鲜与生动的。可以说这些都是自由的时间给予她的活力,而在我周围的那些整日埋头在书海中的同学之间,我却很少能够找到对自己的兴趣真正了解,或是有这样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人。正像Sandy的妈妈Anna说的那样,她们现在所处的时段是最开心的时段,整天只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用承担之后人生当中的压力,正是这样,但同龄的我们似乎过早地开始了残酷的竞争,而丧失了某些天真。

接下来我想要谈一谈Sandy的家庭,Sandy是在一个单亲家庭,但是却并不以此而感到一些难堪,她的妈妈来自波兰,据她自述波兰的家庭更加团结,更懂得互帮互助,我从她们与她的外祖父母之间的亲密中也可以看得出来,所以Sandy的个性中也是充满了温馨的体贴。她和她妈妈的关系是我最感到惊奇不已的,作为一个家庭之外的人,我很清晰地感受到她们之间犹如朋友一般的友谊,是由血缘关系联系起来的完全信任的关系,她们之间可以告诉对方一切,可以倾吐一切,着正是我一直梦想着的母女之间的关系,她们互相交流看的书和电影,互相询问生活的情况,甚至连喜欢的男生的情况也是可以相互倾吐的,着不禁令我反思,有时候我所感受到的和父母之间的隔阂是怎么产生的,我们之间被什么差异所区别开来了,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去试图理解?

在这个温馨的家庭里,我既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又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到了一个普通的德国家庭的面貌,而我想这是我德国之行最重要的记忆。

                                                          林嘉訸

小镇俯瞰

安静的街道

柏林的建筑

公园

温馨一幕

l         直抒胸臆

写给住家的一封信

Dear Stephan family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hosting these days (8/25-9/3). It's hard to describe my feelings now. I will be back home soon. Thinking about tomorrow, I want to cry. I will remember these days forever and ever. The party is cool, yeah!

Jonathan, you play COD pretty well. Sorry I have never played it before. Uh...... Sometimes you're not that active as Oscar. I mean he talks with us more often than you. I guess maybe his English is better than yours. Uh...... Will you know you were playing COD while I was writing this essay? How long do you play PC in one day? I wonder why you don't need to wear glasses. Never mind. Oh I was living in your room, thank you. Thank you Greenpowerchicken&blue powerchicken.

David, I remember that day we played LOL with you. In China we call it LOL, but in fact I have only played it 2times. That was because one of my friend invited me. Uh...... Well, on 8/26 morning, a girl came out of the home, she must be your girl friend. It seems that she doesn't want to see me. I left the gift for you in my home because it was broken. Seems you love pizza, cuz you only eat one bread on the dinner. And you get up not so late, I get up more late at my home in summer vacation.

Stephan, Jonathan's father, your job is rare. And it seems you always have a lot of works to do. Your car is very big and very comfortable. And the first night's Chinese food is pretty good, although the rice is not so good, I mean the quality of rice is not so good. By the way, the candy which is black is truly awful, none of us love it. I bring it back home to show what is Germany candy. Haha. The corn tasted good, and so does the sausage. I think the typical Germany food is bread, cuz I eat them 10 days, breakfast, lunch, dinner......

Keratin, the mother, thank you for waking me up every morning except the first morning, that day I wake up too early, and didn't sleep well, got a little ill. I saw you go to work. What's your job? Maybe I will never know. And also thank you for washing my clothes. Uh...... I forget the things I want to say. Maybe later I will remember. Oh, thank you for the photography.

Oh. I am about to forget the cat...... Marley right? You're so cute, although you has scrambled me 5times and make a big impression on me, although you 're scared of me. You and my cat have a meet, remember? After that, my cat had learned that the best seat was sofa.

Uh...... It's hard to say good bye. Cuz maybe we won't see each other any more. (T T ) I will take the card and Jonathan's Email with me so I can connect you. Do you remember the card you gave me so that I won't get lost. Uh...... Here is my email : 490599451@qq.com

Well I should have a lot to say.

I leave this message together with a small gift which I put it under the pillow. Please do not expect that to be a big surprise, it is just a small thing.

I leave with the card you wrote to me which was put on the bed in the first day.

Thank you very much, I invite you to China.

You will show this to your family right, Jonathan? Are you surprised? Oh come on, who don't know your passport is " " (space).

Write it before I go

So...... Call me!

                                2012/9/2

Jason

                                                 邵云开(my Chinese name)

当初选择暑假去德国完全是一种无心之举。在之前的学生来访的时候我就已经学到了很多,但真正有收获的还是暑假的这次德国之行。

初到德国,柏林的美景与住家的热情便让我爱上这城市。同时我也意识到柏林的风格与杭州完全不同。不仅仅是饮食上的差别,西方的饮食文化远远不如中国的博大精深;细节到街道边的自动化设施,路边规整的建筑,每一样都让我感觉到这里已经不是中国了。

在文化的巨大冲击之外,德国人的热情也深深地感染着我们这些交换学生甚至是老师。他们尽量招待得细致而周到,让我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就如最后老师离开时说的一句“我爱柏林”,我想经过十天,我们都已经爱上了柏林。相信这十天的经历也会在我的人生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麻海玥

与住家合影

我和我的德国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