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到餐桌的文化课——德国交流访问记
交流活动 浏览次数:82 发布时间:2025-09-08 10:56:46
7月2日至11日,杭州外国语学校师生团远赴德国柏林开展为期十天的文化交流活动。首日见面会上,柏林阿尼姆学校(Bettina-von-Arnim-Schule)校长Stefan Welde强调两校“搭建文化桥梁”的愿景。阿尼姆校园随处可见的墙面艺术、生物饲养柜等特色设施,让中国学生直观感受到开放式教育的魅力。
十天的访问,同学们不仅体验到了不同的课堂教学,还了解德国柏林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氛围。课堂上,德语课的轻松互动与中文课的户外教学相映成趣;施普雷河游船途中,两岸民众自发与船上师生隔空互动;柏林电视塔与勃兰登堡门的剪影下,不同国籍的人们以挥手缔结奇妙友谊。周末活动中,德国特色桌游、乡村生活体验及欧洲最大剧院的歌剧观赏,更让中国学生体会到“严谨务实”标签之外的德式浪漫。
“从课堂到餐桌都是文化课”,随团学生笔记中写道。此次活动不仅展现德国教育对艺术与实践的重视,更通过寄宿家庭的深度相处,让两国青年在芝士意面与高考话题的对话中,真正实现了“双向奔赴”的文化理解。
DAY 1——见面会
舟车劳顿终相见,阔别已久情更深。
在结束长达九个多小时的航班后,我校出访交流团终于来到德国Bettina - von - Arnim - Schule,与我们许久未见的德国朋友们再聚一堂。
首先进行的是见面会,我方学校的带队老师与柏林阿尼姆学校校长交换了礼物。阿尼姆学校校长Stefan Welde先生十分亲切地发表了致辞,鼓励我们体会德国文化,深化友谊,搭建起中德文化交流的友好桥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当中,我校师生与德国师生进行了合影留念。
随后,同学们与德国的伙伴们一路说笑着,共同参观校园内部。一路上,随处可见精美的艺术作品,令人心生感慨:“墙上有的画是贴上去的,有的是直接画在墙面上的,风格各不相同,却并不十分随意,漫步其间,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美术教室旁还有展柜,可以看见德国同学的陶艺作品。这也让我感受到了德国学校对于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视。” 教学楼里还有专门设置的动物饲养玻璃柜,有蜥蜴,蜘蛛,蛇等多种动物生活其中:“不仅有乐趣,也是将书上的内容真真切切放到学生面前,引发探索。”
结束了学校的参观,每个人便和结对同学一起回到住处。第一天抵达德国,便深刻感受到中德校园文化与家庭生活的鲜明对比。德国校园开放自由,氛围轻松而自主;寄宿家庭热情温暖,晚餐时围坐餐桌的深入交流,让我体验到他们对家庭时光的珍视。我向好奇的德国同学介绍了中国独特的学制及他们感兴趣的高考,作为交换,他们则带我领略了本地独特的习俗,并分享了德国社会严谨务实的一面。在德国的初次接触,充满了文化碰撞的新奇与相互理解的欣喜。
——师生团成员 贾蕙宁 张木凡
DAY 2——进班学习
这是我们第一天随德国同学进班学习,体验可谓是非常新奇。
第一节德语课给我带来的文化差异的冲击很大,以前确实有听闻德国是快乐教育,但真的融入其中后却还是大为震撼。整个课堂氛围非常轻松,德语老师还会时不时用英文为我们解释,这让我们感到十分暖心。
第二节中文课独具创新,开课不久老师就带我们到教室外面去,这是一种很有创意的上课方式,能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几个问题的时间内,中德学生便对彼此无论是文化还是习惯上的异同有了初步认识。回到教室后,德国同学们准备的促进中德文化沟通的小游戏互动性很强,把整个班都带动了起来,让我们在欢声笑语中学习交流,这很让人印象深刻。
下午,我们来到了施普雷河乘坐游船。柏林电视塔的高耸入云,勃兰登堡门的雄伟精巧,德国柏林世界文化宫的前瞻设计在短短的一次游船中就使我们领略到了柏林多元包容的美感。一路上,新奇的德国街景应接不暇:墙上富有张力的墙绘,路边在太阳椅上躺着沐浴太阳的人们,于桥上合影的各国游客……但无一例外的,所有我们见到的人们都朝船上的我们热情地呼喊招手,而我们也和德国同学一起回应他们,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变得很近,哪怕是陌生的外国人,在这个温暖的小城市里,也可以像熟识多年的朋友一般遥远地呼唤。
——师生团成员 祝佳晨 申屠岳琳
DAY 3——柏林游
7月5日,我和我的partner一同驱车来到柏林乡下的一个湖边去享受周末,我们一起尝试了以鬼屋为主题的德国特色桌游,他非常耐心地为我讲解了桌游的规则,以及这个游戏中蕴含的欧洲文化元素。德国的商店中有很多特色的桌游,有些像这款一样注重文化元素,有些以历史人物为切口,有些则来源于传统的德国游戏。
游戏结束后,我们一同漫步乡村,体验了悠闲惬意的德国乡村生活。午饭时,他的妈妈为我们制作了意大利面,他们通常面条出锅后直接加入生芝士,在搅拌均匀后食用,有别于中国西餐将芝士烧熟后享用的一般吃法。
下午,我跟随partner上了一堂空手道课。在课上,我了解到了许多实用的防身技巧。课程结束后,教练热情地用英语与我交流,并亲身示范教会了我一些空手道的基本动作。接着,我们来到全欧洲最大的剧院欣赏歌剧Fall in Love。尽管我不能听懂全部的内容,但其动听的音乐、华丽的灯光布景与酷炫的杂技表演,还是让我深深折服于德国文化艺术的深厚底蕴。当全场上万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一度高过音乐声,德国浓厚的艺术氛围在此刻被具象化了。在这短暂而又精彩纷呈的一天里,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德国的自然之美,更体会到了德国的人文之美与艺术之美。
——师生团成员 沈远畅 肖昊轩
DAY 4——柏林游
早上十点半从住处出发前往Potsdam,走高速,德国人开车很专注所以车速都很快,一路上很欢乐,我们一边听德语歌一边唱,家庭氛围还是很好的。
Potsdam的建筑风格与柏林当地风格不同——原先有大量荷兰人在Potsdam居住,所以砖瓦色调多为橙红,排列整齐,木窗偏多。在这里走了一会,路边有好多cafe和古董店。感觉Potsdam的生活是很闲逸的但又有种井然之感。中午到了一家有些年代的甜品店,尝试了Käsekuchen与特别有名的Eiskaffee, (量好大啊)。整体感觉是一个特别适合拍那种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胶片电影的地方。
下午去了附近的Park Sanssouci,('sans souci'是法语中的“无忧”)。整个园很大,我们坐马车。(中国的慢叫通勤,德国的慢叫马车?)从风车处慢悠悠地出发,依次经过了Gemeldige Gallerie——德国第一个艺术画廊,腓特烈的意式陵墓,饮马喷泉,城堡花园,波茨坦大学,中国茶屋等,路上看到更多的是马栗树,古典的欧式民居,若隐若现的彩旗和石墙上的涂鸦。
被誉为“德国的凡尔赛宫”的无忧宫是一座精致的园林,绿松蓝与金黄搭配的外表是透着淡淡的华丽的洛可可风色调,宫廷内部则交织着尽显普鲁士皇室优雅豪华的乳白与金色装潢,墙壁上覆着顶级的法式油画,精美程度实是令人叹为观止。
——师生团成员 黄晨希 梅可
DAY 5——美术课&玩游戏
德国中学的美术课内容很丰富,水彩画、彩铅画、陶艺等等,学生们也会在课余时间去modern art,一个类似于艺术中心的地方。走廊里展示了许多同学的作品,带领我参观的小伙伴非常兴奋地给我讲解他喜欢的作品的内容。他们学校有很多中国教师,学生们也很喜欢中国文化,德国老师也给我们展示了许多学生的作品,很热情地塞给我们许多小零食。我们好奇地问了很多问题,知道了他们课堂上的许多趣事。一些同学注意到了角落里的铁架,得知是用来晾画的之后,不禁纷纷掏出手机打卡。然后老师便开始教我们如何制作陶艺。先在白纸上设计好圆形图案,用转印纸描下来,再刻在陶泥上。因为时间原因,最后选择的是用石膏浇筑。脱模,打磨,上色就完成了。整个过程老师非常耐心,几个partner也忙前忙后帮我们拿各种材料。虽然最终的成品一般,但同学们也非常开心。
7月7日下午,中德学生通过抽卡牌被分为了若干组。应老师的要求,每一组都设计了自己独特的打招呼方式。尽管不明所以,我们仍创造了诸如单手比耶、双手比耶、碰拳等奇特的问好方式。每当两组人相遇,奇怪的手势碰撞,双方由一头雾水到恍然大悟,再是饶有趣味地模仿。直到打招呼环节结束,新鲜的打招呼方式带来的趣味仍未散去,我们嬉笑着。
“每个组不同的打招呼方式就像是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见面,文化的差异有时会令人费解。”喧闹随着老师的话语渐渐平息,我们方才明白刚才活动的用意。我们的确存在许多不同,诸如打招呼:在中国,我们见面通常挥手致意;而在德国,通常会有握手、拥抱。再者,德国人与邻居的交往相较中国人要紧密得多,他们总能在街道遇见并熟稔地唠上几句。但是,我们又是相同的。我们同样喜欢和朋友在一起,喜欢休息,喜欢小动物——我们,和而不同。
接下来的小游戏迅速地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在第一个游戏中,为了“偷走”老师身后的球,我们机智地使用了“人墙”战术,成功地在第三次尝试中将球安全运回起点。在“Simon says”这一考验反应能力的游戏中,同学一个又一个淘汰。经过几轮激烈角逐,有两名学生仍难分胜负。我们一致欢呼决定,她们共同成为游戏的胜利者——巧合的是,她们各来自中德两方。两个小游戏过后,我们意犹未尽。
不知是谁的提议,我们又玩起了曾在中国玩过的游戏。记忆一下子被拉回去年十月的三楼食堂,在微凉的秋风和渐暗的天色里,我们的笑声在校园里回荡。当时的场景仍在脑海里记忆犹新,饺子的余味还未散去。一眨眼,跨过漫漫时间与距离,我们终又相聚。
——师生团成员 张雅琪 葛琳岚
DAY 6——柏林墙
早上10:00在地铁站集合,并出发前往Aldi超市采购中午野餐食物,多数同学选择面包。接着集体出发前往柏林墙遗址,首先在游客中心拿到导览册,后续听导游讲解并游览柏林墙。
柏林墙遗址公园(Gedenkstätte Berliner Mauer)位于伯恩瑙大街(Bernauer Straße),是柏林保存最完整的原始隔离设施遗址。在公园里柏林墙原本的墙体被改建为疏密不等的锈色金属柱。导游为我们讲解了柏林墙的历史:它将柏林一分为二,见证了无数德国人民对自由的向往和抗争。走进公园,我们看到了一面钢板墙,嵌满数百个金属方盒,每个方盒内镶着黑白人像照片——都是试图翻越围墙时殒命的年轻人。照片下方刻有姓名与死亡日期,里面甚至有不少小孩子的身影。再深入参观,我们看到墙体近两百米长的原始隔离区完整保留,还有高水泥板墙、蛇腹式铁丝网、多座瞭望台中的一座锈蚀骨架,探照灯柱投下冷光阴影。 导游向我们介绍无数德国人民与这面墙的故事,多数都以成功的欢喜为结尾,人们曾为了从东柏林逃向西柏林想尽办法,有的挖地道,有的走电线,有的甚至选择热气球;这些人们愿意冒生命危险逃往西柏林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有的为了求学,有的为了与亲人见面,有的为了政治信仰的见证。
中午我们在Mauerpark野餐,大家都拿出了自己在超市购买的食物享受野餐时光。野餐完毕是自由活动时间,有的人选择荡秋千,还有人在追逐打闹、分享喜悦。
集合回到学校附近,同学们和自己的住家享用了冰淇淋,出发度过下午的自由活动时间。
——师生团成员 谢孟希 徐未央
DAY 7——文化交流&送别
在出访交流的最后一天,我们先是走进德国博物馆,跟随着德国历史的时间轴循序渐进。进入每一个栩栩如生的场景,就像回到每一个生动的历史阶段;透过每一扇橱窗看向展柜中精美的展品,仿佛鲜活的历史也映入眼帘。我们身临其境地用心感受德国历史和文化的渊源,领略着历史书本中无法提供的沉浸式体验。从博物馆中走出,我们也将迎来此次德国行最后一项活动——告别派对。推开派对的大门,欢乐的气氛就把我团团包围,派对的活动不算复杂,但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乐趣。无论是感受着音乐的律动,还是不停品尝着各式美食。大家也都单纯地享受着这样的气氛。然而,心中的不舍也是真切的,大家互送寄托着祝福的贺卡,也天真地畅想明年能够继续来到这个项目。但无论如何,这样的告别派对总会使我们告别。在派对的最后,大家也不约而同地唱出了心中的几首歌,大家真挚的声音也算是给这场派对一个完美的收尾。最后一次迈出校门,最后一次穿过一扇扇熟悉的门,我也不禁回想起在这座学校、这座城市度过的时光和经历的一切,这短短一周仿佛有太多值得回忆的美好。
——师生团成员 蒋南俊一 汝天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