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享受思想碰撞的火花——记初三年级“《地球之盐》电影研讨活动”板报展览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1562 发布时间:2017-04-13 10:11:58

 

俗话说,有交流才有进步。这次“地球之盐研讨”的展板,无疑是为同学们量身定做的交流平台。若说寒假《地球之盐》的观影是与大师莎尔加多的心灵交流,那这次展板则是与身旁好友的探究研讨。白纸黑字间,一个个智慧的头脑诞生的思想正激烈地交织碰撞,不禁让人直呼过瘾。

3月,同学们的思想成果被张贴在3号教学楼二楼三楼的走廊展板上。表面看来,浅绿色调的布局平静而淡然,实则蕴含了许多精彩至极的文字“自由谈”中,大家分立两派,对莎尔加多改变拍摄主题的举动“是逃离抑或是超越”这一辩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观众反应”中,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对大师最敬佩的地方;“微型写作”中,大家纷纷拿出了自己最心爱的莎尔加多的摄影作品,并用韵味十足的文字描述了自身对其的理解。此外,在展板的空白处,莎尔加多的名言被潇洒的字迹誊写,让我们即使在观影后许久,还能清晰回味经典语言的魅力。一段段文字之间,是可爱纸花所做成的自然的分界线。展板形式活泼整洁而内涵丰富,为同学们思想火花的碰撞和交融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为布置展板、美化版面布局,陈艺铭、杨艺、汤度度、符馨予四位语文课代表费尽心思。此外还有很多同学,在课余时间帮助裁剪文章、粘贴稿件。正是在这许多人的付出和努力下,交流展板才得以展现在所有人面前。

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奔走于世界的各个角落,诉说对这个地球的情话,莎尔加多思想的高度和经历的厚度已经无需再述行云流水、妙笔生花,同学们思考的深度更是让人惊叹、佩服。总之,这次的展板值得每一个人驻足观看和欣赏。当思想的火花得以碰撞冲突,这样的活动才展现了真正的意义。

初三4班 杨艺 报道)

附部分研讨内容:

A观众反应:《地球之盐》记录的是塞巴斯蒂昂·莎尔加多的摄影旅程。在这些旅程和故事里,最令你钦佩或惊讶的是什么?

学生高欣怡:最令我钦佩的是他深入战乱中的难民区进行拍摄。难民们衣衫褴褛,神情麻木,或许是因为已经有过太多不堪的经历他们逃亡,逃亡没有方向,也知道逃脱的几率渺茫。在此,摄影师不仅要为随时可能降临的危险担忧,还要承受目睹那些触目惊心场景带来的痛苦。我不知道,当他拍摄那些瘦骨嶙峋的人们,发育不良的孩子,尸横遍地的学校和教堂时,他持摄像机的手是否会颤抖。越是渴望“看到”,越是接近残酷的真相,这需要太大的勇气。 

学生陈诺:影片中有一处细节我记得很清楚,在墨西哥,一个热爱音乐的名族里,他们给萨尔加多住水泥房子,半夜里很冷,萨尔加多自己说,他们是要试探他的诚意,然而他确实没有让他们失望,他毫无怨言地住在水泥房子里,终于,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将他接了出去。或许在看摄影展的时候,这一张张的照片在我的眼前掠过,只是在我的视网膜上停留罢了,却没有想到,为了这么几张照片,摄影师付出了多少。那时,我又想起了萨尔加多放弃优阔的生活,远离家人那个曾经留着长长的金发,满脸的红胡子,现在没了头发,只留下白色的眉毛,颇具几分仙风道骨的男人。

学生金嘉雯:开篇第一张巴西塞拉佩拉达挖金矿的图片,带给我的感受不只是震撼。五万人的大坑里,有无数条狭窄的的梯子,与仅有的一条可以奔跑着冲向大坑底部的陡峭小路,还有那一张张被沙土抹成漆黑的脸孔,背着一袋袋沉重的金沙,搭着简易梯子下至见不到底的深渊。淘金者来自社会的各阶层,有穷人,也有大学教授,金子是他们共同的欲望,这五万人聚在一起,密密麻麻分布在照片的各个地方,各个角落,疯狂的,充满希望的,为了那可能有的金子,像奴隶一样生存着。可悲么?可叹么?从一个金矿的缩影,我看到了浩瀚的历史长河里整个人类社会的悲哀,人一旦和金子有了关系,便再也离不开它。

B自由谈:萨尔加多的镜头从直面非洲难民和屠杀,到转向寻找地球上的未被破坏的浩瀚面貌和人类踪迹,你认为这是一种逃离还是超越?为什么?

学生方昕雨:我认为这是一种逃离。他说,“对这个世界我已无所可信,我不再相信那些所谓人类的救赎。人类不应该像这样活着,也没有人值得这样活着。”他看到了平常人往往没有看到的世界的黑暗,人类的痛苦。在他的镜头里,一幅幅都是人类的生命被活生生地剥夺,而他们受到的帮助却微乎其微。他看到了那些被社会遗弃的人,他们择射出的是社会的无情和冷漠。作为一个有血肉、有感情的人,他承受着巨大的同情与悲哀,同时他也是那些该感到愧怍的人群之一。我想他的逃离是必然的。他转而看向世界上未被破坏的东西,去体验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这些区域不会有死亡”,是啊,在目睹了各种各样残酷的死亡后,谁还想再继续待在死亡的阴霾中呢?他已经用自己的镜头向世界传达了太多痛的震撼,我想他也只能从大自然的美的震撼中寻找心灵的抚慰了吧!

学生吴越:我认为先是逃离,然后是超越。萨尔加多决定从事人文摄影,是想让世人看到一些人的痛苦,并把那些人从痛苦里解救出来,但是他觉得自己永远也不可能做到了,目睹更多人的痛苦只会让他自己也变得更痛苦,所以他不想继续直面这样的画面了。这应该是心理上的逃离。在重建家园的树林后,萨尔加多的心被逐渐治愈了,也对自然心生向往,其实每个人都会多多少少向往纯净美好的世界。自然之美是没有被破坏的、最原本的,而且比痛苦更能震撼人心的。拍摄世界上最纯净的事物也能让心变得一样清净,变得和世界一样包容。这应该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越。

学生冯国森:我觉得萨尔加多的这个行为,既是一种逃离,也是一种超越。他亲眼目睹并记录非洲难民和屠杀的场景,内心必然受到十分大的冲击。就像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创作了《南京大屠杀》一书后因为无法承受的压抑与阴霾而选择自杀,这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在经历巨大的精神冲击之后如果不及时休息,是很有可能精神崩溃的,逃避虽然可耻但有用。所以萨尔加多有可能是为了放松。同时,这也是一种超越。森林的重建需要巨大的时间精力去完成。他之所以寻找地球上那些未被破坏的,最淳朴的地方进行记录,是因为这“创世纪”一般的美和生命之初的状态能激发人们改善自身,改善地球的欲望,带给大家美并引导反思,这是他对地球的贡献,也是他作为一名摄影师所能做的。

学生何童杰:我认为这是他的超越。在直面过难民与屠杀的残酷与死亡的恐怖之后,他发现灵魂深处的声音已经改变了,他不再相信神的救赎,而是坚信只有依靠自己双手的力量才能在这场浩劫之中做出一些改变于是他转而寻找地球上的未被破坏的浩瀚面貌与人类踪迹。看似是他历经艰险探索之后的逃离,但他想用这些作品表达一份呼吁与召唤。他要寻求那些看过他从“地狱”带回来的作品的人们,能够和他一样用自己的双手带来一丝的改变。《创世纪》这个系列的作品,是他作出的重大改变,也是他在看透了人世间冷暖沉浮之后的一种超脱。他追求的再也不是用那些残酷的现状找寻的救赎,而是在唤醒人们心中的那一份对地球的守护之后,所能带来的改变。

学生薛越:我认为站在整个人类未来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超越。也许他一开始带着对自己的怀疑回到故乡确实是为了逃避,但当他在尝试修复故乡生态圈的过程中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信仰后,他的作品不再局限于人类这一物种,而是融入了大地的语言。他展开了对整个人类的命运的思考,对生命轮回的探寻。他用自身行动向世界证明了已经破坏的环境并非无法复原尝试通过向世人传达世界本真的美,唤醒人们对自然的坚守。他从人类的苦难中超脱出来,在万物之中寻找更加贴近生命本质的原理,这一次,把目光向了永恒。

C微型写作:萨尔加多是著名的巴西摄影师,在过去39年,他游历了超过100个国家,其拍摄的作品被视为21 世纪初最重要的纪实项目。而《创世纪》则是萨尔加多最新完成的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摄影项目。请你在网上搜寻他的摄影作品,挑选一组最震撼你的照片,写一段点评文字。

学生杨艺:图1中一头野象迎着阳光前进的照片深深震撼了我。可能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场景,但是在看见照片的一刹那,我的心受到了极大的震颤。我们就像这一头野象,浑身是苦痛和灾难留下的伤痕,但是我们仍然抱有希望,仍然向着前方的光明不停地前进着。我们可能鲜有同伴,在孤独的路上,唯一陪伴我们的就是身旁树的枝桠。但是阳光的力量是那么强大,强大到足以抚慰伤痛,足以激励我们迈着坚实的步伐,义无反顾地追求。当我们最终沐浴在阳光下,过往的寂寞和疼痛都已化为我们心底的勇气,就是在这样永不停止的追求中,生命在轮回,世间万物就这样循环。

学生叶雨晨:图6是我最喜欢的一张。这张图片背后是有故事的。萨尔加多在《地球之盐》中讲到,这是一条鲸鱼,身长大概35米,重约40吨。这条鲸鱼渐渐靠近萨尔加多的船,他都可以伸手摸到它,它的皮肤是那么光滑,当萨尔加多用手摸到它的时候,他看见它的尾巴露出了水面,在35米开外的地方摇动。他们的小船只有7米长。它知道如果它靠近他们,就会将他们的船打翻,但它从未接触过他们的船。当他们离开那里时,它一直在不停地晃动它的尾巴。这是多么奇妙的生物啊!这是未被破坏的浩瀚海洋。这些鲸鱼的本性显得那么善良。这让我想到,萨尔加多在片中提到在那些未被破坏的大自然中,动物们并没有把人类看做威胁,它们还会亲近人们!那是多么美妙的体验!这张作品中,我可以清晰地看见它尾巴上的纹理,我可以想象出这条鲸鱼在水中的画面。这是个生动的生命,单纯而善良的生灵!这与那些被人类驯化出来的“友好”是截然不同的!

学生陈若曦:这是一组描绘风光的照片,萨尔加多的照片是有灵性的,这组照片也让我们看到了所谓的生命的可能性。萨尔加多采用黑白纪实的方式,用光与影将这个世界更真实展现在我们眼前。图5我们可以看到茫茫大海中存在着一个未知的岛屿,岛屿上植被丰茂两只鸟类动物依偎在一起,看着远方连绵起伏的山丘,其中的一只则是露出了安逸欣慰的神情。6鲸鱼强有力的尾翼溅起水花。生命美好的可能性就在鲸鱼的尾翼中,鸟的神情中。萨尔加多用他的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他的作品是有温度的。

学生夏子阳:在黑白一片中,我们能发现的,恰巧是一个多彩的世界是一方水土上有那么多的生命,他们的灵魂是自由的,躯体也是,这是地球赋予的意义所在。可在意义中,有生死之分,有敌友之分。这让我们反思:在杀戮开始后,有谁还记得我们本性中的爱怜和友善。

学生俞佳菲:《创世纪》照片让我惊叹于萨尔加多对于光线的处理,虽然是黑白的照片,但被他拍出了一种辉煌、壮阔的感觉。所有的生物都沐浴在太阳的光辉之下,或是在这样的场景中展现自己的美,或是迎着太阳而去,这是最原始的生命的魅力。任何生物对光明的追求,都那样的纯粹,也因为纯粹而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这种美让人感觉神圣不可侵犯,让人感觉全身都浸在光明之中。黑白分明的颜色本来让人感觉单调乏味,但放在此处却让人觉得庄严肃穆,仿佛是生命的赞歌,仿佛是自然的祷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