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时事评论应该让人感到温暖——舒中胜老师教你如何“舒口水”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2597 发布时间:2017-04-05 10:18:11

3月26日晚,2号楼一楼报告厅,人声鼎沸,座无虚席。浙江经视著名新闻评论员舒中胜老师莅临讲学。同学们早早的来到这里等候,时不时与邻座的同学耳语几句。紧张,期待,雀跃,激动,充斥着报告厅内每个角落。

当舒中胜老师与方校长一起步入报告厅时,现场似乎瞬间凝固,紧接着雷鸣般的掌声“倏”地涌起,渐渐归于平静,每个人脸上的兴奋褪去,转而是一种忐忑的肃穆。

舒老师与习惯印象中的时评论员,横眉竖目,语带芒刺,凌厉的形象不同;中等身材,浓眉大眼,语速极快,但决不含糊。舒老师的时评总是,犀利中含关切,深邃中寓温暖。正如今晚的主题“时事评论应该让人感到温暖”。

舒老师健步走上讲台,脱下外套,推开椅子,拿起话筒,微笑着,站着开始讲座。

今晚的舒老师语速还是那么快,普通话还是那么有特色,但他的每字每句均如涓涓细流般的在流淌,抑扬顿挫,鞭辟入里;不是管窥蠡测式的主观臆断,而是高屋建瓴式的客观评判。虽温和,但决不是水过无痕,而是入木三分。舒老师告诉我们“舒口水”,须从三个层次落实“温暖”:善意、理性、建设性。“因为善意,所以温暖”“因为理性,所以共鸣”“因为建设性,所以走得更远”。层层推递,逻辑清晰。舒老师以他一贯坚持的平和语态,剥茧抽丝,循循善诱;且基于翔实丰富的新闻资料,以辩证的思维,冷静、理性、客观的评说,纵横捭阖,如江河汩汩滔滔。在场的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甚至忘记了鼓掌。间或“沙沙”的笔记声,偶尔几句悄声议论,时不时几声轻笑,初见时的拘谨肃然渐渐褪去,转而是思维同步的共鸣和轻松适宜的对话。

 

 

美好的时光总是匆匆,100分钟的讲座、互动对话,不知不觉接近尾声,当主持人宣布结束时,在热烈的掌声中,意犹未尽的同学们,涌上讲台与舒老师合影,索求签名、留言,请求解惑,舒老师不辞辛劳,殷勤寄语,细致解答,直到最后一位同学满心欢喜离场。

轻快脚步落在回寝室的路上,同学们依然在低低絮语这场讲座的精彩、快乐与思考。

初三6班 吕霜宁 撰稿/殷吉儿 摄影)

写在讲座之后

舒老师总共说了三大观点。一:因为善意,所以温暖。当我们将我们的善意发散出来来看新闻报道,说不定看到的能够更多,但如果所有人都是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那这个世界该会有多冷漠,多残酷啊!有了善意,有了恻隐之心,对别人释放这种善,我觉得受益的是双方,这种做善事的心理满足感自然会使人觉得舒服啦!

而在谈论善意时,舒老师又提到了换位思考与自我批评,这两方面也是当今社会非常难能可贵的两点好的思考方式。有了换位思考,才能避免许多麻烦,不会使自己和别人都不愉快;而能够自我批评,就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总责怪别人,真的,现在的大城市有“魔力”,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似乎改变了许多东西,这种自我批评的能力真是越来越少了啊!

第二个观点:因为理性,所以共鸣。在如今互联网如此发达的环境下,网上的言论实在是有些过激。网民们持着所谓“言论自由”,在匿名的条件下做出一些非理性的,偏激的言论,可能他们并不觉得一句话有如何大的“威力”,殊不知网络与媒体的力量是巨大的,这样的语言暴力会造成别人的精神损伤甚至崩溃。更可气的是现在很多人都缺乏质疑能力,盲目跟从甚至成为主流,偶尔有质疑的声音,也会被站在所谓“道德高地”的键盘侠们“批判”,到底是谁给了他们这个权力?他们又是如何做到如此的“理直气壮”?

而另一方面的理智,就体现在说话的艺术上了。我自认我并不是一个会说话的人,至少是说不好话的人,我不懂得如何拐弯抹角,不懂得如何绵里藏针。直言不讳可能会伤人。

第三个观点:因为建设性,所以才能走得更远。建设性是我所缺乏的。我没有那种能够梳理、筛选信息的能力,所以在我的作文中只能看到零碎的想法,而不能连成一个具体的,清晰的,明确的观点。这是我需要锻炼的。

整场讲座气氛十分轻松,舒老师的幽默风趣不时使我们发出一阵阵笑声,让我对于新闻评论工作者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我最倾佩舒老师的是他的坚持不懈。他做了这个工作整整八年,每天晚上都用半小时做一个节目,我能想象到他每天的工作量有多大。而坚持与毅力也是我不具备的,我总是有着“拖延症”,将大量工作拖到明天再做,我好几次想要改变现状,但还总是停留在“想要”而已。听了舒中胜老师的讲座,我觉得我真应该得付出行动了。

好了,时间不早了,也写了这么多了,洗洗睡了吧。

(初三1班 冯国森)

听了舒中胜老师的讲座后,我越发觉得,这是一个在各个领域都多元化的时代。拿新闻界来说,传统的传媒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各种网络媒体在快节奏时代发展的带动下如同雨后春笋,正在渐渐博取人们的眼球。人们在互联网上言论自由,舆论力量成为新闻人不可忽视的一面,使普通老百姓接收信息的渠道越发广泛,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多元化看上去是好事,但是这样的多元化远远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需求,随之发生的危机也越来越多。

首先,新闻是人做的,人们在发表新闻时或多或少会加入自己主观的思想。不同的新闻媒体会出于发表者的个人看法来给出不同的报道。这样夹杂着主观情感的报道,往往是不全面的。当不知情者看到这篇报道时,就会将片面的资料存于脑中,并在心里得到一个自己的答案,甚至会对事件本身造成一定的曲解。比如舒老师所说的宝马车撞女孩事件。新闻工作者没有严加调查,就将新闻播出,让人们误认为罪责全在宝马车主上,而不去管女孩是否违反了交通规则。这样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其次,人们在网络上的言论自由有时候能变成伤人的利器。有些在生活中看上去不太敢发表自己言论的人,在网络“匿名”的保护伞下,就会变成无话不说的“键盘侠”,不经过思考,就发表一些自以为“正义”的想法,甚至为了博得点击率,编造假新闻,全然不顾自己这样的言辞会伤到别人。这样的行为是自私的,可耻的,但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确实是很难制止的。

正如舒老师所说,如果我们能用善意的,理性的眼光看待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这样的情况将会得到缓解。当我们看到于欢这样的事件时,应该先了解实际情况,用理性的思考方式来想想到底是谁之过,是法律有漏洞还是道义上说不过去,而不是在新闻评论区肆意发表批斗性质的言论。当我们看到类似于因财产纠纷而闹上法庭的事件时,应该先换位思考,想想自己在对方处境下是否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而不是一味地职责当事人。如果一个人对待这些事件的思维是理性的,我想他就不会随意在网上发表一些听上去偏激,又有点幼稚的言论了。

这是一个需要多元化和理性思维共存的时代,我们身边需要像舒中胜老师这样的理性的新闻评论家,更需要每一个人善意的,理性的看待这个世界的目光。

(初三2班 王若欣)

本次讲座中,舒中胜老师主要强调新闻评论应该让人感到温暖。

首先,新闻报道与时事评论应该具有的基本特质是有善意。如今有很多媒体为了博得头条而故意扭曲新闻,掺杂了强烈的个人情感和负面情绪。舒中胜老师提出,新闻人对新闻进行评论的同时要勿忘初心,因为时事评论是引导民众了解事实,传递思想的一种方式,以个人情绪误导民众是万万不可的。时事的评论应该充满善意。一个积极的新闻,一条积极的评论带给人们理性思考的余地会更多。

其次,新闻评论人对社会问题提出的必须是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评论员不仅是将最新思想传递给民众的第一人,同样也是让政府听见民众声音的第一人。为了改善民众的生活,新闻人通常要传达民众的声音,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评论员,不应该单单批判社会保障的漏洞,同时也应该提出有建设性的、脚踏实地的意见。

最后,舒中胜老师提醒我们:面对媒体上各式各样的花边新闻,我们作为读者应该保持理智,学会质疑假新闻。“思考为什么”对一个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需要在形形色色的新闻中保持原有的理性思维,不轻信假新闻。与此同时,我们需要自律,在粗略了解了时事热点时不做片面、侮辱性的负面评论,而应在了解情况后,做出更正确的判断。

在讲座结束后,我们进入了互动环节,同学们提出对于自己关心的时事热点或社会问题的一些疑问,舒中胜老师诙谐幽默的回答更是将气氛推向了高潮。结合于欢案,舒中胜老师给我们解析了很多细节,也留下了诸多的思考空间。我们是感性的人,也是理性的人。感性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同情于欢的遭遇,我们又都是理性的人,司法的公正判决,包含着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舆论向法律传递出良知的意愿,法律也应该回馈给舆论条理分明,论证周严的法律推理。法律是道德伦理发展的产物,人性应该在法律中得到体现。法律与伦理不应该成为对立的双方,不应该成为彼此撕扯的对象,因为法律与人性有相同的目标:让有罪者受到惩罚,让无辜者不蒙冤,让强梁不横行,让弱者获得尊严。

这是我听舒老师讲课的粗浅归纳和总结。每一次讲座都是主讲人传达自身经验、开拓他人思想的平台。每一个话题都是值得我们听讲者细细揣摩。我们很幸运能到听舒中胜老师的讲座!

(初三3班 王欣怡)

尽管时刻牢记着作为学生的本分,但专心学习并不意味着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正相反,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我们所需要的不仅是关注时事新闻和社会热点,更需要明确该以什么样的角度和态度对一个社会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并能够试着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不仅是我们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更是我们踏足社会所必备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以电影《地球之盐》、《聚焦》为起点,同学们开始初步探索新闻工作的形态与意义。许多同学对此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而此次舒中胜老师能够莅临杭外,为我们分享他对时事评论工作的一些看法与心得并为同学们提出建议、答疑解惑,这对于在这一方面刚刚开始探索的我们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善意”是第一个关键词,扩展为理解与宽容,换位思考和自我批评。这应当是一种贯穿始终的态度。我们应该在新闻调查、时事评论中对于社会、事件本身和当事人展现出更多的善意与人文关怀,这种态度会传达出温暖,也让人有更多的勇气去直面问题,然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理性”是第二个关键词。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应有的姿态,尤其是当我们面对的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是”或“否”的判断,而是可能涉及大量难以明确的主观因素甚至什么奇怪的二律背反。当我们在探讨一个热点问题的时候,我们面对的是人类和他们的整个社会,我们需要理性的力量来防止我们的观测流于表面或是偏离应有的方向。

因此,舒中胜老师提出了三个要点。首先,学会问“为什么”,要自发地想到去探寻我们掌握的消息的真实性。想当然的推论与盲目的跟从很可能会使我们在尝试分析问题时落入错误的思维定势的陷阱。其次,要形而上地看待问题,学会将问题上升至人性、伦理、道德、法律等层面进行分析。我对此的理解是,我们对问题的分析只有建立在知识和精神积淀的基础上,才能够不仅仅止步于情感上的粗略判断。第三,也就是表达方式的平和。舒中胜老师举了白岩松作为一个正面例子向我们展现了平和的表达方式具有的等同甚至甚于激烈的表达方式的力量。它的神奇之处在于能够在完整地传达说话者的本意的同时,减少聆听者在心理上的反弹,使其能够被更多的人接受;同样的,使用平和的表达方式去除了语句中所附带的情感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我们就能够避免过早地沉浸在愤怒或是悲伤之中而自己放弃了进一步思考的机会。

最后,舒中胜老师强调,时事评论应当要有建设性,这样才能够得到更多的认同并从根本上走得更远。我们在批评一个方案的同时,也应该提出相应的更加合理的备选方案:在对他人的观点提出异议的同时,自己也需要试着给出一个更加合理的角度。我们的每一个见解都应该是有所指向、有所推动,这是时事评论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目的和职能。在“说”中酝酿出“做”,通过思考来推动现实的改变。

在讲座中,舒中胜老师为我们列举了三个当下的热点话题(共享单车、网络假货治理和于欢杀人案),并希望我们能够综合他在讲座中所言,对这三个问题进行深入和全面的思考;而他也对上述问题和同学们提出的各种事件给出了一些分析和评价。在此过程中,我们得以一窥舒中胜老师深厚的新闻功底以及他所谈到的如何以善意的态度、合理的姿态来进行分析和有建设性的思考。

善意、理性和建设性,这是舒中胜老师为我们指明的时事评论所需要具备的态度、姿态和时刻指向的目标。这对于我们对时事评论的理解,以及观察分析事物、思考问题的方式有着很大的启发,同时也为我们即将深入展开的时评活动指明了方向。

正如主持人徐洁老师总结的那样,所谓时事评论的温暖,不是不叩问真相,而是在叩问真相的过程中始终褒有对未知的敬畏;不是不下判断,而是在判断的同时始终怀有对人性的体察、理解与悲悯;不是不批评社会的阴暗面,但批判为了纠正和修复。这便是舒中胜老师在演讲中向我们展示的一种情怀、一种觉悟,是我们敬佩的榜样,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在最后,我深深地感谢舒中胜老师的此番教诲。而就像舒中胜老师希望看到的那样,这次讲座将毫无疑问成为让我们终身受益的财富。

(初三4班 薛越)

我们有幸请到了知名评论员舒中胜老师,他辛辣而幽默的语言、理性的思考、大胆和入木三分的点评给同学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对于评论尺度的问题,舒中胜老师总结为七个字——“善意、理性、建设性 ”。我觉得这个解释十分的精辟、准确,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所阐释的如何把控善意和理性。

新闻评论的目的在于传播善意。有一句话说得好“再微小的善意也可以很有力量”,善意是新闻人的天性。离开了自始至终的善意,再离奇曲折的新闻报道,也不会给社会增添温暖和光亮。所以新闻报道、评论旨在向社会传递更多的温暖,让人们感受到人性的温暖。

但是在传播这种善意或是说人文关怀的同时,还要精确把控评论的尺度。这就是舒老师提到的时事评论所需要的理性。媒体善意离不开新闻公正这个铁律。比如,于欢的案子,从人性的方面讲,杀死辱母者的行为或许还算是合理的,但在法律面前,这种行为是否具有正当性,就需要更严密的侦查和精准的判断。

我记得在柴静的《看见》曾提到过一名2006年被暗杀的记者安娜·波莉特科夫斯卡娅,有人说她被暗杀的原因就是她有的新闻里观点“太多”。美国政治学者Ann就这样评论道:“她总是站在她认为的弱者一方简单地评论”。

于是在传播善意的途中如何让保持客观、保持理性是我们要思考的一大问题。这一问题也是时评中最难把控的一点,人们自小养成的良知善心让人们总会有想法,有意识地去评论对错,批判好坏,对于大是大非,众人的情绪就更为激动,思想斗争更为激烈,更难以控制。这是对新闻工作者最大的考验,而这考验是永恒的,正如柴静自己说的那样:“无论如何自制,人的情绪总是根除不了的,有时紧有时松,永远永远。”
    舒老师给我们在时评中保持理性提出的几点建议真的十分实际,首先要学会质疑一件事的真假,其次要注意表达的分寸。广电门口车祸的反转,白岩松用疑问句表达敏感观点的例子都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他建议的巧妙之处。也让我们对时评原则“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后断是非,再说利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时事评论需要温暖,同时也需要理性的判断。善意的释放需要合适的空间,需要制度的保证,需要我们的理性共识和用心呵护。评论尺度把控的重要,即寻找善意和理性之间平衡点的重要性,才是时事评论最难掌控却最有魅力的地方。

(初三5班  李亦秋)

对于舒中胜老师的印象,更多只是停留在屏幕上风格独特、言辞犀利的评论,又或是“时间不早了,洗洗睡吧”的标志性结束语,却从未想过,如此理性的声音,是怎样得以发出的。

依然是略带衢州口音的普通话,自嘲式的陈述,中肯的言辞。本以为他会侃侃而谈如何培养理性思维,如何使得见解变得深刻独到,舒中胜老师却谈到善意和温暖,他强调了“时评写作应该让人感受到温暖。”

“因为善意,所以温暖。”对于新闻,不能仅凭表象妄下定论,而是应该带着温度和情感去理解和宽容。法律和规则局限于条条框框,对错分明。但善意不同,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力量,它并不绝对,但足以形成一股暖流来融化坚冰。同时,还要懂得换位思考,时常质问自己,抛弃所谓谩骂式的指责,从自身出发,用善意的眼光,看到温暖的世界。

舒中胜老师提到:当事情发生了,每一个人都是新闻当事人。

作为当事人的态度,就不仅仅需要怀揣着善意,更需要一份责任与担当。责任感在当今,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推卸责任,避开应承担的义务的现象,却是极其普遍。这样侥幸的心理阻碍了人们的思想进步,也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一场场灾难的发生。

因此时事评论的基点,不是思维,而是善意与责任感。

舒老师曾在节目中谈到:做意见领袖,需要引领社会舆论,引导公众思想。我们希望发出的声音能到引导潮流,影响别人。

舒中胜老师的言辞,与许多媒体相比,实在不算是尖刻或是大胆。但从国际舆论上看,极端言论也许会有短暂的市场,但终究走不长久。他提到白岩松,称其为“理性的化身”,因为白岩松的言辞不仅逻辑清晰,观点有力,并时常以一种平和的方式展现。舒中胜亦是在用以这样的方式在传递着自己的思想。平和缩短了他与听众的距离,给人以余地和思考的空间,使人产生共鸣。因为这种建设性,所以会被认同。

正因如此,舒中胜老师的时事评论会让人感受到温暖。这种评论,不是冷冰冰的质问和批判,不是指责和谩骂,而更多是反思。正如舒老师所言:“评论节目应该有春天。”而凭借着善意的目光,理性的思考以及建设性的意见,时事评论会迎来它的春天,更多理性的声音也将会被听见。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质疑,但在追究问题根源的时候,应先问问自己,问问自己作为“新闻当事人”是否尽到责任与担当。

我们需要叩问真相,但在冷冰冰的法律面前,是否应先问问法律的初衷,是引人向善,还是将人钳制得不可动弹?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应该保留一份情感和温度。

在讲座最后,舒老师说:我们是不是走得太快了,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其实,舒中胜老师八年以来的坚持,是对初心的坚守,这来源于一份热忱,一份发自心底的善意,才使得如此理性又温暖之辞得以被传递。

(初三6班 陈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