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说给大地的情话——记初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12897 发布时间:2017-03-31 03:04:07

2017年3月5日晚,初三年级的同学们聚集在2幢报告厅,开展了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的论文展示活动。早在寒假里,我们就为了这项特殊的语文作业,拿起相机,用镜头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家门口也好,走街串巷也好,千里之行也好,我们对自己的足迹留下各自的思考

返校后,经过班级选拔、展示、推荐,每班推选两个组参加年级展示。当晚,12个合作小组的展示精彩纷呈,每个小组都以不同的视角切入,做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结合自身的思考,给了同学们很多的启发。

第一组的开场充满诗意,以袅袅炊烟开启整个“乡村生活”的研究,她们选取了平凡而又极美的乡土风景,并配上自己原创的抒情诗,让人置身“桃花源”。树下的篮子无人把守,是与人的信任;水果摊是生活的余兴,分享的喜悦;看似杂乱的乡村生活却似歌者的曲调,忽远即近,婉约而又舒缓。来自二班的同学,台风与专业的功底都让人印象深刻,她们就浦江周边近年来整治的变化与为居民带来的好处,分享了自己对家乡浦江水的情怀。最后,引用的诗词与典故对现今水污染进行了反思并以乌托邦式的美好展望收尾。还有五班讲者带来的海边叙事曲,从他的童年与父辈开始,吟唱着海边渔者的大起大落,展示了最本真的生活状态与生命状态。此后的讲者对雾霾、老街、城市、海洋等等话题都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追溯了背后的历史渊源。

 

短短两个小时,台上的同学向我们展示了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她因人类而悲痛、苦难、美丽、纯净。而台下的我们呢,看到的不仅仅是地方的人情,更多的是环境背后隐含的深义和引发的思考,是人类的自省。这些都是说给大地的情话,警醒着彷徨的我们,重建心中纯粹的地球之盐。

                                                    (陈思哲 供稿)

展示名单

初三(1)班:《乡村之美》廖慧恒、王一昀、刘相宜

            《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胡雨海、童安泽、缪张立彦、浦东、陈奕霖

初三(2)班:《傍水说爱你——水之美初探》陈君羊、郑泓岚、徐芷涵、陈冬迩

            《老街》叶雨晨、高欣怡、刘杭靖、金翰翔

初三(3)班:《海洋生态保护》诸致远

            《我们所期盼的蓝天》陈莫、平欣宜、吴越、杨灿、毛宇杰、徐学强

初三(4)班:《环境与我们》徐予唯、季禹璇、顾晋、易涵琪、陈若曦、毛嘉禾

            《环境与人文》杨艺、李炳黔、陈艺铭、郑玥、赏琪宁、张怿洲、陈天健

初三5班:《三墩历史古建的变迁》朱晨

            《海与人》姜淳天、王子鉴

初三(6)班:《关于浙江省部分地区环境问题的分析及保护建议》潘忻玥、吴欣宇、杭一舟、周子祺、喻易融、严致昊

            《城市规划的发展》陈响、吕霜宁、孔琼娴

部分精彩发言:

生活在城市的我们,是否习惯了车水马龙的喧哗,是否习惯了灯红酒绿的闹市,是否习惯了夜晚天空没有星星。看惯了霓虹灯的我们,逛遍了大厦的我们,内心好似有点空虚。这并不是我们一直想要的生活。我们渴望着窜进大自然,走进乡村小镇,看看那里是否有我们一直想要的归属。

陶渊明曾写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这句话描述的桃花源记,实际便是乡村的景,就好比我们刚刚欣赏过的,不是城市嘈杂之中的繁华景象。从路边枝头的梅花到小巷旁的石屋朴素的景中,映衬出的是乡村特有的静。这种寂静,也不是静到可怕的寂静,是在鸟鸣、犬吠下反衬出的宁静。或许在这静中,掺杂着些许窃窃私语,人们之间日常的谈话。融洽、和谐,这不正是我们所向往的生活吗。桃花源记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因为那是我们心中真正的追求。

乡村的景,非比一种闹市嘈杂的繁华,那是从枝头的淡梅到石制的房屋中的一种素景;乡村的静,非比一种鸦雀无声的寂静,那是于鸟儿的幽鸣、乡犬的轻吠下的一种宁静;乡村的情,非比一种内里内外的假意,那是在人人间融洽、人自然间和谐的一种交情。

                                                                                             初三1 刘相宜 王一昀 廖慧恒

首先,水之美,美在与人为居。如果想离开城市的喧嚣,躲进深山,将世界抛在脑后,浦江就有这么一个值得停留的村子。到了这里,你就会不禁想问:谁说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这个地方就叫田后蓬,也就是我们的第一站。为什么会选在这里呢?因为她有个与众不同故事。大家是否还记得初二时学的课文——《桃花源记》。可惜陶公却以为那只是自己的一场梦。他大概怎么也不会料到,在后世有一个和他梦中一样的地方。田后蓬,就是现实中的迷你桃花源。明朝朱氏皇朝被清军灭亡后,皇帝的龙椅不知所踪,清廷认为龙椅被朱家皇室的人私藏,图谋日后东山再起,遂对南京、安庆一带姓朱的人进行诛杀。一位朱姓王爷举家带着龙椅一路南下,逃难至浦江深山中,以这一条小溪建村,过上了与世隔绝的日子,直到二十年前,才被人们发现。龙椅未知安在否,可祖辈留下来得黄泥房,依然保存完好。村里的土房,静静的立在小溪两岸。这世世代代的村民们,靠着这条小溪,活了下来。我们不光看到了这条溪,还看到了很多很多:我们仿佛看到了村口的阿妈,正静静的坐在溪边洗衣;我们仿佛看到了宗祠里的阿奶,正用溪水煮着热腾腾的腾达面;我们仿佛看到了村尾的阿爷,正沏着上好的浦江春毫待客。我们忘不了水的清澈美,我们更忘不了水的养育情。水之美,美在与人为居。水若不清,水若不洁,何来田后蓬,又何来我们浙江人?

其次,水之美,美在源远流长。我们的第二站,来到了大山的另一端,一个幽深静谧的峡谷——神丽峡。其实,从我很小的时候起,我就对这个名字很熟悉。她是浦江曾经最美的山谷,她曾拥有最美的风光和最美的河流。可是,那时候的浦江,一度为了发展经济,抛下了美景,抛下了青山,抛下了绿水,也毫不留情的抛下了神丽峡。那条河流,依旧由南向北流着,可却已经不是昔日的样子。河上满是昔日游客留下的饮料瓶,一些肮脏之处纷纷长起绿藻,肆无忌惮的扩大,污水伴着绿藻,将神丽峡带向死亡。水不清了,水不洁了,谁来还我昔日容颜?。终于,从大前年开始,浦江积极响应“五水共治”行动,还给了神丽峡曾经的容颜。河水依旧流着,像千百年来那样,源远流长。水不清了,水不洁了,丢的不光是水之美,还有人之美,时光之美。水之美,美在源远流长,美在那清晰的历史倒影。我们会铭记浦江曾经的痛,拥抱更美的未来。

最后,水之美,美在融入人心。可能听完我们的前两点,有同学会说,浦江的水,都在山里吗?当然不是。在浦江城的城东,有一个天然湖泊,叫金狮湖,离我家不远。若现在说起来,许多浦江人定是很羡慕我,可是放在曾经,金狮湖却是周遭的居民的一大痛处。金狮湖曾是一个臭水湖,或者说牛奶湖。周围的企业曾肆意的将污水排放于此,甚至有人将生活垃圾在这里倾倒。人们一边反对,一边痛心,政府几次下定决心治疗,却都是无功而返。直到去年,浦江以整治水晶业为抓手的治理活动,也扫向了金狮湖。不到一周,区域内724户居民,42家企业,15家单位,全部签订补偿协议,在春节前腾空。现在,这里成了浦江真正的一方热土。如今金狮湖风景如画,夜里的彩灯,绵延数里的虹桥,让人流连,让人忘返。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甚至将金狮湖称之为“小西湖”。从金狮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水之美,美在融入人心,融入生活,融入社会。只有当全民一起努力,我们才能献给金狮湖一份纯清。

从浦江的水,我们看到了水的与人为居,水的源远流长,水的融入人心。

       初三2 陈君羊 郑泓岚 徐芷涵 陈冬迩

有人说环境与人文极难平衡,但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两者美妙共处的例子。比如位于杭城西边的西溪雕塑园,人文气息和自然风貌完美融合。张继鸿的《水上舞境》,一位美丽的舞女乘在梦中的折纸船上,仿佛沉浸于山水间的静谧,聆听着百鸟的幽鸣。施惠的《磨·车·磨》,是一种循环的定格,站在城市的边缘,站在大自然的入口,瞬息与恒永在这里悄然叠合。

离开我们的身边,视线来到遥远的泰国苏梅岛。蔚蓝的海是地球最和谐的色调,它讲述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故事,也养育了所有傍海而居的人们。这是泰国岛屿上的渔民和他们的船,可以看到非常的传统精致,而那里的人们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日子也让人羡慕。在这样淳朴的、未经过度开发的小岛上,我们不禁想到,人类的出现并不是将环境原本的和谐打破,人类的文明只是大自然的点缀,这两者之间是互补关系,而绝非不可共存。

而后我们来到柬埔寨,来到这个复杂的国度。这里,有很多古老的遗迹,充满了历史的古朴韵味。在这些遗迹中,我们清楚地感知到古代人民和自然一起相处、共同发展的经历。历史的厚重,正衬托出环境与人文之间紧密的联系。但是仍有一些地方,不像这样的平静,在那些地方,笼罩数十年的血雨腥风让人类文明不得喘息。这是柬埔寨的洞里萨湖。在那里,人们刚刚离开战争、死亡的威胁,但幸福和富足还很遥远。有一部分人,他们连在岸上的小破屋都没有,只有一艘船,以此为家。询问当地向导后我们得知,那里的孩子,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成问题,更别谈什么教育。在很小的时候,他们就要出门摆摊卖艺或向游客乞讨,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承载着超龄的成熟,那期待的眼神,仿佛是在黑夜中无法找到黎明。我们发现,人们在这里似乎并没有和环境找到最恰当的平衡,而主要原因大概是贫穷和战争,这些人为的破坏剥夺了他们和自然双赢共处的机会。

苏梅岛和洞里萨湖的探访让我们意识到,如果不是一些人为造成的灾难,自然似乎都是和人类和谐共处的,环境与人文的平衡并不是很难的事情。不过有时,自然并不总是如此善待人类,但是在有限的环境条件的制约下,人类仍可以和环境和平相处,环境与人文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平衡。

初三4 杨艺

穆桥:那块石碑现在已不知去了何处。除了在中国,哪里还有这样子被新城建设侵蚀的古桥?桥南的南穆村变作了2、30层楼高的小区,白墙黑瓦的江南传统建筑无影无踪,唯一相像的是楼盘售楼处对面仿古设计的公厕。还有许多的古桥早在50年代,始建于明初的著名的文星桥、武星桥自然坍塌后,就没有及时维修,而后桥身的青石乃至刻有铭文的古碑,都被人拿去自家建房子用了,就此消失无存。桥的故事还有谁去聆听?可以说,古镇的集体记忆已经在新时代的商业和信息浪潮中断裂。

(此段出自冯骥才)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胚胎、童年、兴旺的青年到成熟的今天——这个丰富、多磨而独特的过程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城市肌体里。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承载这些记忆的既有物质的遗产,也有口头非物质的遗产。城市的最大的物质性的遗产是一座座建筑物,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街、老字号、名人故居等等。地名也是一种遗产。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与身份。我们总说要打造城市的“名片”,其实最响亮和夺目的“名片”就是城市历史人文的特征。    

初三5 朱晨皓

一天下午,我和爸爸妈妈去爬山。沿着蜿蜒崎岖的羊肠小道走着,两边都是高高的灌木。跨过一道沟,绕过一道弯后,地势平坦了起来,视野也便开阔了。湖,波光粼粼,在阳光下有节奏地律动着,芦苇在微风中一晃一晃。这里远离城市,空气清新,水也很干净。听说还有人在这儿游泳呢。蓝天,白云,湖水如镜。天地间只有我们几个人,不被打扰,安静地欣赏这美景。然而,很多不和谐破坏了这种美感。山谷中有一厂生产废水,而此污水附近,散发着化学元素的刺鼻味道。这里同时也是一个摄影基地,许多抗日战争片在片大山中拍摄。但我们注意到,一些拍摄组显然没有把东西认真收拾好。一棵树上倚着一大簇与环境不是很融洽的茅草,还有一些散落在旁边的石头上,散落在地上。能够看得出来。它原来是一个拍摄用的茅草屋,而现在它被遗弃并散架了。走着走着,我们发现一个脏兮兮的假人躺着水中的乱石上,和环境格格不入。除此之外,地上还有很多碎玻璃和饮料瓶。这些难降解的垃圾被丢在这里,不仅破坏了风景,还污染了环境。

                                                                                                            (初三6班 吴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