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记杭师大中文系黄岳杰教授《雷雨》讲座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1244 发布时间:2017-03-31 10:01:50

3月19日晚,这个细雨绵绵雷鸣隐隐的春夜,我们有幸请到了杭外的老朋友——曾多次莅临我校指导的来自杭州师范大学的黄岳杰教授,来为高一和初三同学细析中国话剧经典——《雷雨》。

说起中国的话剧,诞生于欧风美雨吹拂中的它,迄今已走过了一个世纪的不平凡旅程。在并不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的现代话剧通过几代剧作家的呕心沥血,如今已登上了成熟的艺术之巅。我们有幸读到这些优秀的作品,并尝试着用表演的方式对它有更深的理解。但是在排演的过程中,同学们对人物形象解读的偏差、形体表现的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便凸现了出来。因此,我们迫切地希望黄教授能来帮助我们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指导。

这次讲座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主题解读和文本分析两部分。黄教授先向我们介绍了剧本主题随着时代变迁所发生的变化。这部伟大的作品在面世伊始正值中国社会新旧交替之际,因而它的主题被时代解读为“暴露大家庭的罪恶”而五十年代时因为政治上的需要又被重新定义为“反映阶级斗争”到了七十年代反文革的思潮盛行时社会上又提出了“反封建家长制”的观点而发展到崇尚人道思想的今天,人们又开始思考这是不是一种对自然法则的诠释,对于天地间残忍的揭露。可以说这是一部谁也说不清的作品,但也正是因为它这丰富的内涵才有了如此众多解读的可能性,使得无论在哪一个时代都可以融入自身独有的世界观、审美观进行重新演绎,这也是经典真正的美和价值所在。

黄教授接着解读了剧本中的台词和人物。在开头,他亲自示范演绎了一段,只听得台下观众屏气凝神,闻者掌声雷动。为什么教授得以将人物的情感语气拿捏得准确如斯?他给出的答案是:尝试着去把握每一情景中每一句的细微差别,切要避免在理解人物时候一味的概念化、脸谱化,因为人性是复杂多变而难有定式的。就拿剧中的一个人物周朴园来比方,一直以来他都被认为是封建家长和大资本家的代表,他留给世人的是一副性格冷血无情、行事毒辣老道的刻板面目。但在偶遇昔年旧爱鲁侍萍时,他心中有的愧疚、怀念和担忧绝不容许他如平日一般凶狠。可以说这才是一个真正真实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物,而《雷雨的艺术价值也就体现在此。

以此为契机,黄教授还谈起了文学鉴赏的思想。文学的价值除了在于帮助人们构建只属于个人的精神世界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的同时,发现并坦然接受人性中多元的自我,特别是蛮性的、反面的那一个自我。在舞台上经历过一场场虚拟的人生后,你会以更开阔、更理性的胸怀和更单纯温热、柔软舒缓的心灵来包容和面对现实的坚硬与冰凉。这是戏剧给予我们的力量。

 

在讲座临近尾声的时候,高一年级即将表演《雷雨》的两位同学大胆地走上了讲台,进行了即兴表演,黄教授兴致盎然地坐在台下观赏,并予以了满怀热情的鼓励,也提出了建议。

最后,高中语文组的李芳老师用三句话总结了今天黄教授精彩的讲述:对于正处于困惑摸索的高一同学来说,这是一场及时雨,温润中释然了我们的困惑;对于一年后即将登台的初三同学来说,这是一夜初春雨,恰如俗语云,春播一粒种,愿秋收万石粮;而对于又一回重温经典的听众来说,这又如同一滴温热的泪在黄教授讲述中逐渐清晰明朗的文学镜像里,他们隐约瞧出了艺术的一角。

毫无疑问,这是杭外校园里又一场精彩的讲座。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让我们浸润在经典文本中,感受艺术生命的不朽魅力,去努力创造专属于我们的《雷雨》。

(撰稿:高一5班 陈楷文 摄影:卢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