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生活的另一处色彩——记学农活动第一天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1795 发布时间:2016-10-20 08:25:56
今天,伴着早晨田间泥土的清香和内心酝酿已久的期待,我校高二年级与剑桥高中高一年级的同学开始了为期两天的学农实践活动。
学农的地点在我校后勤公司的生态农场。今天,同学们面临的任务有清理茄子棚、清理老南瓜地、挖茨菇、在池塘中捉鱼等,同时,“炊事组”的同学负责为全班准备午饭和晚饭。大多数同学们在面对未曾经历过的田园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甚至提早完成了任务;即使食材简单,炊事组准备的饭菜也色香味俱全,别有一种田间的风味。尽管只有短短的一天时间,感悟和收获却是满满的。
特汇编各班第一天活动感想如下:
高二(1)班
灰浅的云层团住初秋的愁忧,轻软的风拂来松释与探索的初心萌动,当然,还有从内心底层泛滥起的泥土的涟漪。生活,从来就不缺失扎根自然的小确幸。身边的所有人与我早已翘首期盼,这一次学农,这一次品尝确幸的机会。大清早的脸庞难掩期盼与幻想,一路上的叽叽喳喳,是老友间诸多时日未续的畅聊,关于屋内事物的经验之谈,或是追忆于五年前曾经留下过的泥塑的小小脚印。充斥着似水的流年,欣喜于即将拥抱的质朴的幸福。
田间平旷,灰白的土地在至远处与氤氲的朦胧相接。已饱满撑实的玉米株受着我们的手与目光的指示,听着垂涎的对于爆烤玉米棒的遐思。韭菜匐于路边的田埂,扭动着葱郁的叶条与野草示异,收获着芳香的赞美与惊奇。炊事班与他们的战斗武器会和—是那些卧于田埂边上的小灶头敦厚地喷着火光。我有幸负责午间的炊事,忐忑于装载头炮。青菜早已装框列队,一字排开。热切的手伸向他们,清冽的水浸润与揉搓,喃喃数落偶有的蛀洞。丝瓜骄傲地戴着黄花顶帽,无用之处被卸下,通体洁白。食材们经过无数双手的调教已井然有序,沥水,堆叠,与食盆的锃亮碰撞而叮叮当当。炊烟起,氤氲着交与天线,筑起食香,筑起人家。
所有人与食材一样急不可耐,肩踵交织着,围住灶头,嗅着馥郁的鼻息。金黄的油滴弹跳,在包裹间膨胀食材的水分,溢出隐匿的深处的滋味。撂下或许是初次尝试的蹒跚,被装盘的食物的军徽熠熠生光,静候远处归来的疲惫并慷慨地献出抚慰。又一次的肩踵交织,从田间归来的同学们卸下松软,攒动着打量期盼已久的午饷。等候食物的队伍弯曲而绵长,无一例外地牢牢捕获住等待最后的味蕾的幸福。田间的食香蓊郁,原来深处就是我们的家。
与茨菇的战争势必是冗长而艰难的,其间夹杂着无数次受“绝望”折磨的失控的狂笑,与处于疲惫和蛮劲之间的似有似无的费力,仿佛就是在一瞬的说笑之间伸手即可触及那泥底海绵般的根茎,可又是在对湿泥反复的堆锄与瘫落的冗杂中艰难盘旋,才探得绵延交错之下的略鼓的茎球。同学们大笑着拔出攻坚已久的战利品,并自嘲于眼前看似付出与获得的不持衡,继而因失衡一屁股坐进泥地,湿润的清爽好不痛快,早就忘却那什么反复的推敲与衡量。却终是没有吃到茨菇,或许可永葆其过分的隐秘与笑声的记忆。
晚饭近乎完美,添彩的无疑是酸菜鱼和小鸡腿,还有不期的秋雨寂寥的悲哀,同学们向天空举起彩色的盾牌。
灯火上,缓缓而归。彻日的疲惫松释,化作侧靠于肩头的微甜的酣睡。



高二(2)班
抵达的时候农场的远山还带着雾气,灰色的云层布满天空如同水墨。天气温和,略略有些阴沉。高二2班的第一次集体学农,就从这样一个平淡的早晨开始。
踏上地理书页里的江南红壤,我们背起竹篓,去寻找躲藏在深秋背后的茶色与茶香。两片翠叶拥着淡青的嫩芽,一个个微小的“两叶一芯”的目标在无数枝叶掩映下几乎难以发觉。尽管如此,采茶的同学们仍然仔细搜寻、认真采摘,符合要求的茶叶被同学们小心地掐下,尽数送入了篓中。班主任李老师也做起了表率,他不时地举起自己精挑细选的茶叶,向同学们展示自己完全切合要求的成果。最终,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大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
采摘完茶叶,大片的荒草地还在等着我们去开垦。换下竹篓、扛起锄头,面对成片及腰的杂草,此时一切诸如杠杆原理之类的物理定律都全然不及手中锄头的沉重以及手臂的酸疼,紧紧扎根于土壤、生命力异常旺盛的野草只能激起同学们“野火烧不尽”的恼怒。一次次弯腰下锄、休息擦汗,一次次同学间默契的轮换以及响亮的问候与鼓励,我们从这片汗与血浸润过的土地上再一次真切地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与力量。
遥望营地,原来炊烟早已升起。辛勤劳动的同学们身后,还有默默奉献的炊事组,给予大家无尽的支持。一上午辛劳的烹饪,换来了全班同学一顿异常有成就感与满足感的中饭;不逊色于食堂的卖相以及精准的调味,让同学们不禁感叹深藏不露的炊事组同学厨艺之高超。
学农尚未结束,今天仍然还有一下午的时间等待着我们去体验、去牢记。最后,想起语文课本中的一句话,大意是:血沃过的土地,才能长出金麦穗与赶车谣。家国尚且如此,何况是我们!
换好鞋子、整理好裤脚,一顿饱餐之后,同学们又踏上了新的征程——深入泥地,寻找只存在于大多数同学想象之中的茨菰。
茨菰貌不惊人且不味美,却生于田野的泥泞之下,颇费一番搜寻的工夫。最初,率先冲锋陷阵的同学还是惨叫连天,犹如进入阿鼻地狱;然而不消半刻,泥地中却俨然是一派劳动最光荣的胜景,仿佛同学们已经习惯了小腿陷入淤泥无法挪步的尴尬境地,转而应对寻找茨菰的巨大挑战。
忽略淤泥湿黏的触感,探入高大的茎叶之下,带有细长头尾的球状茨菰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被发现;收获若干战果后,大家转战鱼塘,与及腰的淤泥继续作斗争。面对穿行游动的活物以及亲手收获晚餐的无上诱惑,同学们奋不顾身、自毁形象地进入鱼塘,在泥水之间体验了一把真正的“浑水摸鱼”。
捉鱼是一项危险与乐趣并存的劳动,在与游鱼近距离接触的过程中,手极容易被鱼鳍划伤。在同学们巨大的牺牲之下,晚餐的食材问题基本解决,如何烹饪反而成了又一大难题。虽然锅灶与满满当当的一盘鱼肉相比略略显小,然而在同学们无数次锅铲翻搅和李老师的半分钟厨神附体之下,冒着冰寒的雨丝,大家吃上了一顿“大鱼大肉”的晚餐,第一天的学农也在劳苦与泥泞、汗水与欢笑中画上了句号。
学农活动仍未结束,期待下一次相约!



高二(3)班
清晨,微雨纷纷,高二(3)班同学已经兴奋地聚集在校门口。经过大约半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农场。放眼望去是大片大片的生态农田和已经穿梭在其中的同学们。
分工后,同学们分成了两队,一队是炊事班,负责中午的午餐重任。另一队则来到了南瓜藤地。经过几轮的收获,土地上只剩下了无尽蔓延的杂草和几个被遗漏下的老南瓜。同学们都跃跃欲试。在跟班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很快开始了工作。有的蹲在地上寻根找寻老南瓜,有的抡起锄头开始锄地,有的则开始研究秸秆还田。辛苦的工作却随着同学们的娱乐显得极为有趣。同学们一边忙着手上的工作,一边拉上了丁亮老师开始复习生物知识。还有的同学津津有趣地研究着生物的多样性。
到了九点半交换时间时,刚才荒芜的土地已经焕然一新。杂草和南瓜藤被整整齐齐地堆在一边,遗忘的南瓜也被整齐地放在小筐里。而另一边,炊事班同学们也传来了捷报,第一锅米饭已经煮成功了。
在攻克了南瓜藤地后,同学们走向下一个挑战地点:采茶叶。阳光终于透过云层洒在大片的茶树上,同学们提着小筐在茶树间寻找标准茶叶—两叶一心。颇有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逸感。同学们一边唱着“采茶叶的小姑娘”一边辛勤地工作着。同学们为了互相鼓励,按照分组分成了两组进行了激烈的竞争。最后以“leader”组胜利结束。很快,小小的茶叶筐里装满了绿嫩的小茶叶。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当务农半天的同学们回来后,看到了炊事班的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午餐重任。色泽红润,口味浓郁,酱香四溢的红烧肉配上青葱的韭菜炒蛋和炒丝瓜,最后还有青菜汤和饭后餐点蒸南瓜。同学,来杭外农场吗?送你一个南瓜!
吃过了丰盛的午饭后,同学们便开始了下午的工作。第一项任务就是艰巨的挖慈菇。同学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进入了泥潭。没想到泥潭比想象中更险恶,不少同学与泥潭来了一个亲密接触。沾满了污泥的同学相视而笑。尽管过程很艰难,但是同学们收获颇丰,大家收获了满满的一盆慈菇。
第二项项目是抓鱼。经过了前几个班的洗劫,泥潭里的鱼已经所剩无几。但是同学们依旧满腔热血。不少同学依旧热血沸腾地进入了泥潭,勇敢地与泥潭中的鱼儿搏斗。
虽然下午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但是同学们依旧续写着传奇。炊事班的同学们忙前忙后,先是用伞罩住锅灶,又用尽全力保护着食材。幸好有大厨跟班老师指导,我们成功完成了今晚的菜肴:红烧鸡腿,冬瓜汤,红烧鱼,红烧茄子还有饭后餐点茨菇。
学农第一天顺利结束了。嘿朋友,你想吃鱼吗?来杭外农场高二三班吧!



高二(4)班
虽然早就过了会为这些事情晚上睡不着觉的年纪,学农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有着它独特的魅力的。印象中我本人对集体活动不感冒,也不太情愿参加。而今天的学农,我确确实实地经历过,由此也是对我某些观念的冲击。
上午除杂草,采茶。除杂后小臂紧实的感觉让人感到真真实实地存在着;粗大生硬的茶叶片也增添了一种现实感。怎么说呢,我有时会不知自己安身何处,在做着什么事情。而上午的学农提神醒脑,给人一种投入现实生活后的心满意足。
中午吃到了同学们做的午饭,是劳动的结晶,因此吃上来别有风味。
下午分配到的是拔茨菰与抓鱼。虽然由于一些原因我并没有亲身体验到在泥地里的工作,但也能从同学们的反应中感受到这项工作的艰难之处。有的整条衣服,整条裤子都被泥填得一处不剩,大腿上,两臂左右,也流着乌黑的泥水。下午那段时间里,淋浴房门前也因此特别拥挤。
就是这么艰难的工作,同学们也都很好地完成了,实在值得褒奖。而另一方面,我相信也有很多同学和我一样偷偷为自己没有做这项工作感到庆幸,这就有点不太好,和“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精神不符合。但不管怎么样,对于那些入泥地入水塘的猛士,我都敬佩不已。
之后就下起了雨。这无疑是给负责晚饭的同学们除了难题。但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之下,用雨衣架起了临时大棚,煮饭的锅炉上方也专门有同学撑雨伞挡雨。虽然下雨,但同学们的热情不减,心情反而更能凝合在一起,雨中的炉火越烧越旺。
最后到了返程的时候,我望向车窗外,回想起今天发生的种种。从前很那些影视作品中所表现的人们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那时我就很羡慕,因为总固执的以为现实与它的距离很远。但今天经历的一切,正挑战着这种偏见。虽然我还不知道这个共同目标是什么,人是在追求着什么,但我确确实实地做着,在集体之中。

高二(5)班
今天是学农的第一天,天气凉爽地恰到好处,七点出头教室里就聚满了人,同学们都是容光焕发的样子,丝毫没有了平时的困意,许多人都不约而同地穿了校服。队伍显得整齐异常。
经过了一个小时左右的路程,我们到了目的地,这里的一切还是没怎么变,跟上次来的时候一样,只是加了几个灶台,多了一处厕所。我们很快就分配好了任务,上午我们的任务是清理茄子棚。这棚子真是一眼望不到底,绿茵茵的茄子株稀稀疏疏地挂着几个茄子,当然这只是表面现象。在一群群的白色小虫四处乱窜下,我们勇敢的挺进了茄子棚,茂盛的绿叶下着实藏着不少的茄子。女生在前面摘茄子,男生在后面把茄子株连根拔起摆在一边,看似深不可测的茄子棚其实也还好,半个小时就完成了任务,但看似稀疏的茄子大大小小也装满了整整五个编织袋。
鉴于我们完成任务之飞速,上级又给我们布置了清理毛豆地的任务。毛豆株真的是很难从地里拔出来,不过力用顺了之后也就那么回事,但最耗时间的还是把毛豆一个一个豆荚地摘下来,毛豆豆荚毛茸茸的,真的是弄得全身都痒。
之后的重头戏就是炊事班了,本以为要饿一天的同学们看到了曙光,我们班真是卧虎藏龙,洗切炒一气呵成,分工有条不紊,主要还是掌勺的同学隐藏得深,烧出来的菜比食堂的要好吃不知道多少,红烧肉色泽红润,毛豆翠绿可口,还有就是新鲜的水煮玉米,粒粒饱满圆润,并带着一股甜嫩嫩的清香,绝对胜过菜场上卖的甜玉米。
下午我们班的安排是下茨菇地挖茨菇,以及下鱼塘抓鱼为晚上的伙食增添食材。所以同学们预先做好了下泥潭的准备,但真正见到泥潭还是被震慑住,都提着鞋子不敢往下走。我们班的师傅一上来就开始为同学们进行挖茨菇的示范,茨菇长在淤泥地里,淤泥厚厚地覆盖在茨菇上,难以一下子用蛮力挖出,师傅教导我们,要用挖一点土,松一点根的方法,慢慢地把植物连根拔起,最后在每一个根的根部,才会有我们需要采集的茨菇,有时一条根上没有,还需要到另外几条根上慢慢摸索。可见,挖茨菇绝非易事。随着第一位勇敢下潭的同学的出现,大家都慢慢接受这个事实,决定进行尝试,淤泥地里并不仅仅只有淤泥,有时候还会有一些小生物的出现,这就不得不引起同学们的惊呼和尖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声音越来越小也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同学们低头弯腰不怕脏努力寻找食材的身影,也接二连三地,有同学发现了黄鳝、泥鳅以及田螺,为挖茨菇的旅程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经过简单的冲洗,五班的同学们又向着鱼塘的方向前进。鱼塘不大,水里依稀看得见鱼游动的影子。男生们撸起裤管,奋不顾身接二连三的往水里跳,鱼塘不深,但也到1米的样子。一进到鱼塘,大家就和打了鸡血一样,奋力地扑向身边的鱼,收获颇丰。
之后,还是下起了雨。即使有雨披的帮助,也还是为炊事班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同学们将自己的伞和雨披架在棚架上,形成一段避雨区。炊事班在同学们一致的帮助下顺利的完成了工作,相信每个吃到饭的同学心里都是暖暖的。
学农不仅仅是对同学们毅力的考验,更是团队协作,以及吃苦耐劳精神的形成。过完第一天确实很劳累,第一次在自己的努力下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了饭菜的制作,完成了以前无法想象的任务,希望在明天能看到更好的表现。

高二(6)班
在被一轮大规模学考碾压智商以后,十月十八号上午,高二六班同学分搭四辆大巴启程前往玉渚农业基地参与学农活动,趁这个满城桂花香的秋日放松大脑,体验一把农民的生活。
城郊特有的清甜空气混合着泥土和青草的味道,低矮的楼房被阴天蒙上了一层铅灰色,但大家的好心情都没有被影响,阳光渐渐出来了,同学们沉浸在“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里,感受这悠远的田园生活。
第一个任务是清理茄子棚,我们要把所有植株连根拔起,把成熟的茄子摘下来。作为开路者团队的一员,我捡到的茄子光泽亮丽,有的细长,有的粗大,有的是霹雳弯钩,有的是傲骨贤茄。男生们迅速利落地把茄子连根拔起,它们被整齐地堆放在两旁,开辟出了一条通往新世界的大路。
因为六班同学团结一致,效率极高,很快就完成了第一个任务,又被分配到了一个额外的任务:摘毛豆!李方标、吴锋刃等老师纷纷加入采摘大军,争当劳动先进。在这项任务中,女生表现优异,灵巧翻动着的手指令人眼花缭乱,充分体现了杭外学子的劳动属性。大筐毛豆被摘下来运往炊事班的营地,成为了同学们心中的一道“饕餮”:水煮毛豆!
今天下午六班的第二小组的任务,是给全班四十口人外加几位带队老师做晚饭。
做饭这个任务在同学们亲身体验过之前显得实在过于简单,极具挑战精神的六班同学似乎都宁愿挽起裤脚下河抓鱼或者扛把锄头清理田地,也不愿意待在固定的大灶旁做洗菜洗盘子,切菜掌勺这一些看起来特别婆婆妈妈的事情。
但是一旦实施起来就发现,似乎整个学农过程中最艰辛,也最令人期待的事情就是同学自己做饭这件事情了。如果说自己给自己做饭还可以马虎了事的话,面对全班同学满怀期待的眼神时,似乎掌勺的同学在往锅里撒盐的时候手都有些颤抖,生怕自己的一点差错毁了同学们寄予厚望的晚餐。其实很多同学在家里也有过做饭的经历,但是大锅饭是很不一样的,对于准备时菜量的把控,对于下锅时油盐酱料的度量,虽然大锅饭更加不讲究色香味俱全,但是做饭的同学似乎都更有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谨慎感。这份谨慎或许来源于对砸了自己大厨招牌的恐慌,但或许更多的是源于对自己辛勤工作了一天的同学们的责任感。
通过洗菜切菜择菜烧菜的种种细小的事情,同学们似乎体验到了一种蕴含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滋味的平淡却温暖的生活,做菜烧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烧进去的是责任,是关爱,是恒久弥坚的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剑高1A
不论是耕作还是丰收,对于我们的印象不过是一种指令的执行,不是心之所向,故而没有深刻印象,苦一时便很轻易地忘记。真正的学农艺术是炊饭——一勺油,一锅肉,最简单的柴米油盐,其实就是生活基本所需的真实写照,材料的缺少与瑕疵,也就是学农的简单满足。
午餐是我们y1a的方大厨掌勺,当所有人都从黄瓜地里归来,都被色香具全的红烧肉所惊喜,就像未有期待,才会被幸福感所感染。手中的,单薄的锅勺在翻炒着,跃动着,残留着酱与油,慢慢地流下,又再随着翻转溯游。我们就站在锅的对面,偶尔也彼此四目相对,流露只有触动。
天还是由阴转雨,诚心给下午的炊作设下难关。没有大厨掌勺的我们除了茫然,还有焦灼。没有清洗就在腌制的鱼肉,切了一半,也氧化了一半的茄子;鱼腥侵入南瓜块的困境;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不断落入石锅的雨水。或许是一种傲气,一种苦中作乐的趣意,让我们一遍遍克服——重洗鱼肉,南瓜;重切茄子;在藤蔓上架雨伞……
以上是我们的炊事班印象,更是学农印象。

剑高1B
一个小时的车程到达农场。今天上午的任务是清理长瓜地,同学们需要把一片长瓜地的杆上缠绕的瓜藤扯净,再整成一摞,大家纷纷表示:太累了!炊事班的第一次尝试大获成功:红烧肉,被抢光的韭菜炒蛋,炒青菜和丝瓜蛋汤,锅巴非常好吃。
刚吃完饭,炊事班的大锅紧接着开始点火了。下午的活动是泥里进行的摸鱼和拔茨菇,同学抓到了整个池塘最大的一条鱼!快傍晚的时候下起了雨,菜是红烧鸡翅根,茄子,冬瓜和颇为骄傲的、全农场最大的煮鱼。



剑高1C
曾一度以为这次的学农还是同初中一样,然而,我发现我错了。这次的学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农。第一天学农结束的晚上,大C班的同志们都早已精疲力尽,双脚酸软,带着一身泥浆,收获颇丰吧,这次是真正地体会到了学农的意义,也体验到了农民伯伯的艰辛。
我们被分到了清理冬瓜地。我们班的大少爷大小姐都只会吃冬瓜,对于清理冬瓜地是一窍不通。到了现场,冬瓜形状不一加上虫子的飞舞,坑坑洼洼的泥地,肆意生长的杂草,简直把我们的学农搞得一团糟。刚开始的我们小团体行动,却发现收获甚微。在这样持续低效率工作几十分钟后,我们意识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首先,我们先形成了流水线的形式,抱瓜过程显得格外轻松,速度远远超过了隔壁班。看似轻松的学农瞬间被拔藤和收竹杆给打断:花了很大力气却徒劳无获,缠绕的杂草让我们烦躁不安,但在我们大家的努力和不怕苦的心态下,离任务的完成度越来越近。一眼望去,没有了“狼狈”的场景更没有了同学们的抱怨。不知不觉只剩下了把冬瓜推去仓库的任务了。当然是由我们班的一些壮丁来完成,虽然过程中“翻车”了数次,经过了一次一次的重新“填充过程”,无数的颠簸。到仓库的那一刻,大家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在十一点半时,其他班的灶台上仍缓缓地冒着灰白的炊烟,菜刀与砧板的碰撞声依旧不时的出现在其他班级的炊事班营地地点。然而我们大C班的各位同学已经尽情地享受完了由炊事班同学为我们精心烹饪的色香味俱全的佳肴。
在饱餐一顿后,同学们似乎兴致高涨,纷纷放下手机,就在有几块砖头的情况下玩起了平衡游戏。说起来有同学开玩笑地说道:中午做红烧肉时,放了半瓶料酒,大家都喝高了。通过这个游戏,我们感觉每个人之间的距离都被拉近,我们变成了一个家庭,而不是由几个家庭组织起来的集体。
下午,带着未消化完的活力午餐,我们的男生都一股劲地和泥水中的鱼展开了搏斗。清理鱼塘,下水抓鱼,这都是我们这些生在城里的孩子从来没有体验过的。刚看到鱼塘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家心中的崩溃感,每个人的心里都打起了退堂鼓,没有人敢下去。这样的僵局就这么持续着,直到我们班的一位捕鱼达人挺身一跃进入水中,溅起点点泥浆。抓起了我们班的第一条鱼,我们班同学心中的热血才被点燃。我们班的那些大少爷甚至一些小公主们都在大家的相互鼓励下,纷纷挽起裤腿下水抓鱼,溅的满身都是泥浆。抓鱼是一项又累又脏甚至随时面临着被刺刺伤的危险的活动,感谢渔民伯伯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剑高1D
今早,我们剑高高一D班的所有同学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整装待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了学农基地。同学们按照约定被分成“炊事队”和“干活队”。虽然听着轻松,但两队的同学都是任务重大。
炊事队的同学们虽然在家中个个是父母的好帮手,“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但毕竟场地的条件有限,在领队老师的帮助下也早早的完成了午餐的准备。我可以骄傲地说,我们班是所有班中最早吃到午饭的,当然,干脆利落的饭后收拾也是我们“成功”的因素之一。听到同学们的赞美声,各位“大厨们”都笑逐颜开,眉飞色舞。
在炊事队忙忙碌碌的同时,干活队在清理冬瓜地。原计划是女生挖剩余的冬瓜,男生清理杆子。可惜这个计划因为冬瓜实在太大、太重、太多而最终被放弃了。女生们原本以为“剩余”的瓜都是小巧玲珑的,花不了多少力气,谁知,那一个又一个沉甸甸的大冬瓜可把女生们惊到了。这时,原本在忙着清理杆子的男生们纷纷围了过来,十分绅士地帮女生们把这大冬瓜搬到推车里。俗话说得好,“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果真,这样的任务分配,使我们整个队伍的效率提高了不少。
挖完冬瓜运冬瓜,运完冬瓜拔杆子,拔完杆子捆成团,捆完杆子收地膜……短短一个上午,三个小时,我们体会到了清理冬瓜地的艰辛。可喜的是,我们的同学们都十分吃苦耐劳,在烈日炎炎下依然坚持劳动,特别是男同学们。我们亲爱的班主任朱梁老师也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和女生们一起挖冬瓜,和男生们一起拔杆子。
此时此刻,我感受到了我班的凝聚力。我感受到了,我们不止是同学和老师,更多的是一个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大家庭。相信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这种凝聚力会依然存在,给班级中的每一个人带来正能量。
充满正能量的上午,让我们对下午的学农也十分期待,信心满满。一个上午的匆忙早已让我筋疲力竭,于是我跟上午的炊事队队员换了个班,让双方都体验一下不同的干活方式。作为炊事队队员的我,虽然对烧菜烧饭一窍不通,但还是兴致勃勃地想要从各位“大厨”身上学习点什么。
刚开始就遇到了麻烦——停水了。原本好好洗菜洗锅的队员们都敏感地发现水压越来越小,渐渐地,水龙头里不再涌出水流了。这时,我们慌张了起来。“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做饭的必需品!因为没有了水,就没有办法洗菜,没有洗菜就不能炒菜,不能炒菜,我们的效率就会降低……我们决定不再想下去,也不再浪费时间去做这些无用功。于是,一向团结一致的D班炊事队队员们就分工合作。一部分人去装水,一部分人负责炒菜,还有一部分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依旧配合默契,知道一切恢复为止。
天公不作美,在解决了水的问题的时候,万万没有想到,雨也来了。无奈之下,我们只好把晚餐地点改到了大棚下,撑着雨伞烧完了最后几道菜。都说阴雨天气会影响人们的心情,我看未必。同学们的脸上都挂满了幸福的笑容,丝毫没有被这阴雨天影响。
第一天的学农生活就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受益匪浅的我们将带着笑容迎接第二天的挑战!


(学生处 报道)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1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