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教师参加2016国际戏剧教育大会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2471 发布时间:2016-06-24 08:37:17
我校陆玉仙、林存富老师参加了6月13日-6月16日在北京举行的2016国际戏剧教育大会。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戏剧教育在学校美育及学科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戏剧教育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推崇。本届国际戏剧大会汇集了世界各地戏剧教育专家、学者,就戏剧教育对中国基础教育事业的推动和发展展开交流与讨论。
我校一直来重视校园美育,戏剧教育成为校园美育的重要载体。学校五大节中的文化节、外文节为校园戏剧表演搭建舞台,高中语文组的《雷雨》汇演成为学生演剧的传统项目。此外,我校在戏剧课程建设方面也颇有亮点。学校开出“英语戏剧与表演”、“教育戏剧初步”等课程,其中“英语戏剧与表演”被列为浙江省普通高中推荐选修课课程。

附培训感想:
做中学——2016国际戏剧大会培训感想
陆玉仙
本次大会共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500多位参训者。参会之前,我总觉得这是关于如何组织学生演好戏的培训:培训师们将传授给参训者有关表演的技巧。通过三天的高强度的学习、听讲座和工作坊的实际演练,我的理解是:原来这是关于教师如何运用戏剧元素,帮助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增进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老师通过鼓励学生参与扮演(role play, playing),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训练其观察力,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天的学习,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一、深入浅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上午聆听来自世界各地专家们的关于戏剧理论、各种戏剧表现形式以及台湾地区把戏剧融于教育的实际经验介绍,内容丰富多样,精彩纷呈。下午参加由大师们主持的工作坊,使得参训者有机会亲历有趣、生动的课堂实践,更好地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并能掌握一定的操作方法,为学科教学所用。
二、实践精华——录像课展示
深圳某培训机构的幼小学生把英语学习内容戏剧化让人耳目一新。这是由10个从4-8岁的孩子组成的英语班级,40分钟的课堂由以下步骤组成:
1.热身活动:老师和孩子们手拉手围成圈,大声念唱,动作和小诗内容高度吻合。这个活动的设计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能力。
2.学生两人一组,一位学生表演,另一位学生猜出表演内容——词块。
3.教师用自然拼读法对上一步出现的单词进行有规律的强化拼读。教师示范,学生跟读。教孩子们注意字母和读音的联系。
4.教师放课文录音,中速,学生听到的内容转化成表演,通过学生的肢体动作,观课者能明显感到学生真的听懂了文本内容。
5.放课文录音,快速,学生的动作配合文本的朗读节奏也明显快了起来。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没有能力来自己认字进行阅读,利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能力,教师运用戏剧元素,在“做中学”,先培养他们的动意合一,听音辨义,从而培养学生们的听说能力,同时通过扮演,培养孩子们的英语学习兴趣,为未来更高目的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我认为,通过行动来理解英文单词、词块和文本的意义,扮演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表演欲望,并把学习趣味化,彻底打消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畏难情绪。正像带教老师所言:一个八岁小学生在自己的学校里,常规地学习英语一段时间后,由于难度逐渐增加,产生了厌学情绪,到了这个班三个月后,开始改变,通过表演的形式,他一步步地从厌学走出来,并喜欢上了表演,在和比他小的孩子们一起快乐地学习英语,用一年时间彻底恢复了自信。我相信这就是喜剧元素的魅力,也很好地体现了戏剧和教育的完美结合。
三、亲身经历——课堂参与
这是由来自澳洲的专家Robin Pascoe主持的工作坊。Robin Pascoe是澳大利亚的国际戏剧/剧场和教育协会主席。他给参训者完整地展示了一堂戏剧课的上法,就像戏剧大师Joe Winston(英国华威大学教授)所言:戏剧就是故事加扮演。Robin的授课内容是让大家分组演一个绘本故事,在整堂课中,组员在不断地变化(强调角色,不同人员变化),由两人到四人,甚至到六人组的表演,大家的想象力在持续地丰富,通过想象力的表演的分享范围在不断地扩大,从向一个组分享到两个组,再到三个组(强调空间变化)。他采用的是四种戏剧型态中的创造性戏剧(强调循序渐进),通过看(视觉艺术)、听(听觉艺术)和演(戏剧扮演),运用工具(日常物件、人声、乐器和身体律动、肢体动作等)来达成教学目标。
他的导入部分简单然奇妙。
1.听指令——走、听、快、慢、下蹲,起跳等,集中注意力移动身体。注意避免和学员相碰。
2.听指令,把听到的指令反转后进行动作。如听到“停”,学员应“走',经过任何一个学员时,主动打招呼。
3.听指令,进行慢动作,听到“停"时, 静止动作在空中或地面上。
4.教师给出各种语言描述,学员用声音进行回应,如:你被弄伤时,学员应发“喔、喔”等表示疼痛的声音。
我对导入的理解:包括了四方面的训练:快速的身体反应(注意力训练)、认知上(思考)训练、社交上的(和旁人和谐关系训练)和情感上(对旁人的关心和爱意训练)。以上的训练都是围绕“戏剧”这一主旨,通过准备学员们的身体,启发思考、激活情感,为后续“扮演”活动做好了正确的铺垫。
通过这次培训,我感到,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创意思考,然后主动参与,最终解决问题。我记得有人曾经说过:
If I hear something, I forget it.
If I see something, I remember it.
If I do something, I know it.
If I discover something, I can use it.
正是在“做中学”,使我们逐步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中的戏剧
林存富
谈及戏剧,很多人认为戏剧就是表演或者是唱戏。这种想法在教育戏剧引进中国前无疑是正确的。然而,现在还只是认为戏剧就是表演或唱戏,可能有些偏颇了。就如本次参加2016年国际戏剧教育大会,我们并未看到舞台表演,各国戏剧教育界大咖们展示的更多的是关于戏剧如何融入教育。戏剧进入课堂是当前方兴未艾的新生事物。
在西方,戏剧用于教育并不是新鲜。早在18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提出“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戏中学”(learning by dramatic doing)。美国教育家杜威曾于1896年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做戏剧实验教学,取得显著的成效。之后,戏剧运用于教育在西方蔚然成风。1992年,英国在《教育改革法案》将戏剧纳于国家课程之内,随后美国国会于1994年通过《教育美国法案》,给予戏剧课程法定地位。我国港台地区走在前面,21世纪初通过立法将戏剧纳入国民教育一般的学制内。中国大陆接触教育戏剧在20世纪末,直到去年9月份,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首次明确规定:“各学校应设音乐、舞蹈、戏剧等教学模块,提高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戏剧融入教育的实践中,由于实施的方法不同,出现了一系列的术语,如创作性戏剧(Creative Drama)、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发展性戏剧(Developmental Drama)、过程戏剧(Process Drama)、戏剧习式(Drama Convention)等,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以舞台演出为目的,而以过程为主的,采用即兴表演的戏剧形式。参与者在指导人的引导下,运用想象、调动自己的经验、在戏剧实作中去开拓、发展、表达、交流彼此的理念与感觉,达到开启智力、增加知识、活跃身心的目的。
演讲嘉宾乔·温斯顿(英国华威大学教授)强调:“戏剧是一种让我们体验到用其他方式无法体验的知识或经历的形式。”伊维特·哈蒂(国际儿童青少年戏剧协会主席):“戏剧让他们成为空间旅程的必要部分,能够激发年轻一代的想象力。”林玫君(台南大学教授):“创作性戏剧对参加与者的潜在贡献为发展语言沟通的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创造力。”
会议期间,我参加了乔·温斯顿大师工作坊:“如何通过戏剧帮助孩子融入社群”。乔·温斯顿在工作坊开始,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故事的开端:“一个老人,住在群山中的一座山顶上。”随后,教师入戏,乔·温斯顿扮演这个老人,参与者可以问老人三个问题。问完问题后,乔·温斯顿让学员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位老人。这一环节中,在引导者(乔)与参与者(学员)的互动下,构建了老人的性格及为故事发展的提供了线索。接下来,乔·温斯顿为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教学。第一种,乔·温斯顿深情地讲述了《The Boat》这个故事,故事梗概为一个老人住在山里,与各种动物为伍,他讨厌村子里的人,村子的人也害怕他。但有一个小男孩发现老人在对待动物时很慈祥,于是想接近老人,但一直被拒绝。有一天,村子发大水,很快就要淹没了老人的山头,老人并不愿意离开。这时,小男孩发现有一艘船,他驶向老人,想救出老人,但被老人拒绝。但男孩没有放弃,他一趟趟救走山上的动物。村里的人受到感染,自发制作木筏加入到营救动物的行列。最后,男孩问老人,要不要一起走。老人答应了。乔·温斯顿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不少学员们被故事中的情节所感动。
接下来,乔·温斯顿开始了另一个版本的教学。他边讲故事,边让学员们根据情节的发展,出来扮演人物、动物、景物。整个过程学员们非常活跃,绘声绘色地演绎了这个故事。这两个版本很难说孰优孰劣,各有侧重,各有千秋。第一种是我们常见的课堂教学,第二种是融合了戏剧元素的教学,这对于当前我们教学改革有很多启发,它是一种让我们体验到其他方式无法体验的知识或经历。我们在第二种方式中,试图去创造情境,自然而然地和其他学员合作表演,并把自己置身其情境去解决问题。
故事还没有完。乔·温斯顿又回到故事的开头,当时我们用各种词汇来形容这个老人,如:固执的,离群索居的,愤世嫉俗的。乔·温斯顿问大家,为什么会这样?这位老人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才会让他对人类社会产生厌恶?乔·温斯顿把全体学员分成10个组,每个组讨论原因,并通过几个小片断把导致老人性格形成的事件演出来。讨论过程就是一个创作的过程,我们这组在编创过程中把焦点放在信任上,老人年轻的时候是个孤儿,住在山里,有一次偶尔的机会他遇到村里的一位姑娘,并且喜欢上了她,于是鼓起勇气到姑娘家求婚。但姑娘的父亲不同意,想出了一狠招,说山里有一只老虎危害村庄,如果年轻人能够打死老虎,他就考虑把女儿嫁给他。年轻人为了爱情,杀死了老虎,但未能如愿。女孩已经嫁了别人。年轻人充满仇恨,发誓再也不和村里人来往,同时带着对被害动物的愧疚,隐居山中。
每组讨论好后,经过一轮的排练,然后每一组轮流演出。乔·温斯顿强调,每一组在演出时和演出后所有人都不能鼓掌,等到所有的组演出结束后再一起鼓掌。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有几个组很有创意。其中一个组讲述的是一个马戏团的工作人员,他在一次表演中受伤了,被马戏团的老板开除了。这时一群动物围了过来,一开始他感觉到害怕,但接下来发生的一幕让所有人都很感动,这些动物都是他的伙伴,它们过来安慰他并表示愿意跟他走。表演结束后,乔·温斯顿让大家说说每一组两个优点,并讨论一下,这些处理对老人性格形成的意义。
乔·温斯顿的这次工作坊完美的诠释了1992年英国艺术委员会对戏剧教育的定义,即创作、演出和反思。戏剧创作即在小组合作下,发表自己的观点及分享他人的观点和情感,随后整合成一个全新的观点;戏剧表演即通过一定的角色设计和角色扮演,利用时间和空间与观众进行交流,并创造出一种具体的戏剧情景或场景。反思即能够用鉴赏性的词汇对剧本或演出文本作出不同的解释,并进行分析和对比。
作为课堂中的戏剧,可以有很多种表演形式,乔·温斯顿在《戏剧作为学校的教学科目》中列举四种类型:学习如何利用戏剧创造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作为探索人性及道德问题的方式;作为文化教学的重要形式;学习和掌握戏剧技巧。戏剧融入课堂的方式可能很多,但其核心的力量就是关注教育的对象。正如国际教育戏剧大会的宣言所说:作为一个戏剧教育工作者,我们将以最大的热忱、最开放的心、最包容的态度,以孩子为中心,关注孩子的个性、情感、社会及道德的发展,广纳各家流派的理念和方法,实践于自己的课堂;以人为本、以探索为体,培养孩子沟通、反思、创造与合作的能力,以戏剧搭建孩子通往未来世界的桥梁。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1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