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办创新教育论坛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1705 发布时间:2016-06-17 10:09:43

6月3日下午,我校全体教师齐聚一楼报告厅,杭外“教育创新论坛”如期举行,语文、数学、外文三个学科和剑桥高中团队教师作了精心准备,演讲老师与全体教师分享了教育创新的经验和做法。
李芳老师作了题为“2016届大预班语文课程建设及思考”的演讲。大预班的课程建设和配置是一个难点,如何帮助杭外的保送生、出国生走好中学的“最后一公里”,李芳老师以翔实鲜活的案例,介绍了她创设的“浙江作家•浙江文化”研究课程。该课程以浙派作家访谈和调查为主线,采访、调查对象包括现当代浙江籍著名作家,师生合力,学生们采访到麦家、艾伟、徐迅雷、朱锦绣等当代著名作家、文化人,深入实地探究茅盾、艾青等现代著名作家的故居或纪念馆,研究他们的文学作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体现了教师在课程规划、课程创设上的强大行动力。
洪琳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我校英文学科教学尝试与创新的体验。大家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杭外作为浙江省外语学科基地数年来的课程建构情况。外文组“4+2+1+X”模式已经形成了系统性,影响深远,成果丰硕,尤其是“必选”选修类型课程的建构,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在这里已经成为现实。
包晓明老师以“外语老师中技术最好的,技术老师中外语还可以的”风趣的自我介绍开始了自己的微型“TED”演讲,他的题目是“随学生而改变 让奇妙的事情发生”。擅长信息技术、身为苹果“杰出教育工作者”的包老师向大家汇报了自己在信息技术与英文课程融合过程中经历的甘苦。他的演讲本身就是技术的优势展示的过程,从他展示的邮件、视频文件、音频文件里,我们看到了学生在技术平台上发生的改变,插上技术的翅膀,学生在教育的道路上行走得更快捷、更有成就感。
张传鹏老师的视角是教研组创新建设,教研组是教学、科研的基础单位,我校数学组历年来以“研训一体、共同发展”为理念,致力于教研组建设,形成了良序互动、滚动发展的态势。每年一届的省学时培训班成为数学组自我建构的良好平台,以 “解题”、“说题”、“编题”为核心的教研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收效,2015学年教研组已经出版了四本书籍。“科研创新,是为了更好地求实”,这个收束语一锤定音,振聋发聩。
来自剑桥高中的邹海连、徐嘉、郭璐宁三位老师合作介绍剑高引入的“伊顿领导力课程 ”,这种合作演讲的安排恰好体现了领导力课程的核心理念:合作,交往,创造。这个项目多数教师还不熟悉,剑桥高中却已经有了两年的实践。通过三位老师的介绍,教师们了解了领导力课程的基本构架,而伊顿公学强大的研发能力、研发成果、研发机制,更是打开了全体教师的视界。如何借用其模式,打造自己的课程品牌,使得其更具有辐射力和长远的发展力,是摆在杭外人面前的重大任务。
本届论坛以“杭外人说自己的事”为出发点,以“教学实验”“教学创新”为内核,指向我校的未来和发展方向。杭外人一直在努力创造更好的、更理想的教育。设计好每一节课,让学生的当下发生微小的改变;从宏观和长远来设计课程,改变的则是学生的未来。
我校还将适时继续举办创新论坛,分享和推广各种创新经验。
(教务处 供稿)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1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