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变的棕香 不变的传承——第17周国旗下讲话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1821 发布时间:2016-06-06 02:25:30

演讲者介绍:林一婧,现任初三(5)班班长,初中学生会宣传部部长。积极参加校内外活动,曾获校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等荣誉。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是初三5班的林一婧。今天在这里想和大家聊一聊即将到来的一个节日——端午。
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云:“京师市尘人,以
不知道端午这个词以什么样的形态存留于大家心中,也许代表的仅仅是三天的假期罢了。在人人都急于向前无暇顾及身后的信息时代,仿佛只有百度首页上跳出粽子的图片才能让人们知道——“哦,端午了啊”。
龙舟与鼓声,粽叶与糯米,连同屈原怀石投江以身殉国的故事,仿佛早已被置于记忆的深处不被触及的角落。
记得小时候看外婆包粽子,两勺米、一片粽叶与一根细棉绳十几秒就可以成为一个小巧的三角粽;记得小时候还能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骑上爸爸的肩膀,听着咚咚的鼓声看着一双双桨溅起水花;记得小时候还能戴着五色绳嗅着香包特殊的药味;也曾记得懵懵懂懂的年纪曾听说过屈原大夫的名字与长长的故事。
不记得什么时候离开了那里。来到了陌生的地方,住在拥挤的居民楼里。渐渐地我发现这里不一样。对于端午节,也只是一株挂在门上的艾草——挂着,只是挂着,直到暑气渐渐褪去,艾草早已枯萎的时候,主人才会想起把它丢进垃圾箱。
“端午”这个词逐渐变得陌生,在时间的洪流中日益淡化。多了与家人过节的时间与做工精细的高级粽子,缺失的却是文化。你我都知道,我们不应该变成这个样子。
我们需要的,是传承——传授与继承。这绝不是刻意的记忆,而是发自心底的喜爱,是一种血液中流动着的亲近感与责任感。中华文化跨越了世纪传承至今,我们才得以了解古人的智慧与思想,仿佛有了稳实的根基,于是我们毫不畏惧地向着太阳生长。
我们将这些文化口口相传,了解它,亲近它,发扬它。无论何时也不会改变,这一切的一切不该也不会被外来文化所冲淡。以中华儿女炎黄子孙之名起誓——中华之河必将川流不息。
回到主题,还有三天就要到来的端午。这两个字对我们而言,绝对不只是三天假期。这两个字很重很重,背负着的是两千年的念想,是失掉就再也寻不回的文化,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与祈望,从古至今,不曾变更。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蛟龙得雨耆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在散落一地的日光下,在氤氲的水雾中,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中传递,它仍没有走,它还在这里。这是我们最大的幸运。
所以,去重拾吧。
将那文化拾起、融汇,在未来的那些日子里,还原出一个更加真实、可爱的中国。
谢谢大家。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1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