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航行,幸福的召唤——第15周国旗下讲话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1486 发布时间:2016-05-23 01:13:27
演讲者介绍:虞璧祯,高一1班学生,学习成绩优秀,多次获校综合素质优秀生称号,现任西溪水文学社社长,爱好文学,曾获第十届冰心文学奖一等奖。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早上好。我是高一1班的虞璧祯。
每个人都有他在这里说话的缘由,而我是因为写作。以前我总是会被别人问道:“你长大以后是不是要当作家?”每次我都拿出奥登的言论默默反抗,因为他说——“一个小说家,如果可能,须以羸弱之身,在钝痛中承受,人类所有的苦难。”我想我一介女流,“全人类的苦难”实在是太沉重的折磨,倒不如躲进小楼,曲线救国。所以今天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相对于写作这种“文学输出”而言,对我来说或许感触更深的,关于“文学的输入”,我的一点体会。
阅读是作为个体的我们接受文学输入最高效的途径。一直以来我都很羡慕那些受童年阅读经验影响巨大的人,也记得诺奖得主大江健三郎曾经的一段分享。他说日本恰逢二战之时,他凭借身边仅有的两本书度过了孩童时代。他幻想自己成为其中一本《尼尔斯历险记》中的主人公,为他的动物朋友奋起战斗,解放小岛上的自然世界,最后回到家乡,成为了一个自信、勇毅而纯洁的少年英雄。
在恐怖笼罩着全世界的年代,一个孩子就是这样,用阅读的构造,用文学的联想,搭起了浪漫而安全的堡垒,来抵抗外部世界的极端疯狂。而我发现他的经历其实足以或多或少地投射出,我们生活里的影子。所以我开始意识到,阅读并不仅仅在文学工作者的手中爆发出柔软的力量,作为普通人,我们一样足以凭此建造一个供以自我体验的世界。一开始我们徒有想象,所以这个世界里只有无边的广大和灰白,但文学不是悬在天空缥缈的无用概念,阅读穿破现实和梦幻的障碍,填充色彩、内容、事件,并且赐予它自由变换的灵性。当下有太多的力量把我们向外拉,我们走得仓皇,推推搡搡,跌得狼狈,但这却更映照出文学世界的必要,在芜杂的思考和情绪里,我们需要一个力量归中的核心,稳定地释放出向内收拢的凝聚力,因为有它安然温暖的辐射,我们才得以步伐沉稳,内心坦荡。
王小波说:“一个人仅拥有此生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个体无限自由的诗意国度我们已有所讨论,但我想说,“仅一个人的拥有依然不够”——我期待看到,一个成熟的社会,对于文学洪流的滚滚而来,已做好准备。卡尔维诺曾说:“我对于文学的前途是有信心的,因为我知道世界上存在着只有文学才能以其特殊的手段给予我们的感受”。但当下人文精神的缺失,会不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大众对于这种“感受”,不复敏锐,反应迟缓?时代风向娱乐化的转变,人们对碎片式阅读,刺激的主流读物的追捧,正晃动着卡尔维诺充满信心的言论。一方面,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得人们对于传统的文学阅读感到厌倦浮躁,另一方面,要维护人文精神的家园,又必须依靠这让我们不耐的文学——两条藤蔓的恶性交织其实终究躲不开这同一把温柔利刃前的葬送。接纳文学的输入,是集体文明的自救。
最后我所想到的,是莱蒙托夫诗里的几句话: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寻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而头顶 是金色的太阳——而你,无论是沉浸在自由精神解放的个体阅读者,还是投身于人文家园重建的流浪旅人,你不会是唯一的航船,这也不是仅有孤独的旅程,你将有最平静安宁的追寻。沿途的海面已爆发出充沛的美丽与光明,文学的航行,迎来最盛大的,幸福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