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记初一年级学农活动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1549 发布时间:2016-05-13 11:18:48
初一1班
初夏一个阴雨绵绵的早晨,初一的同学们集合在校门口。雨丝轻飘飘地掠过队伍。这个早晨也许与春游远足前夕有些相似,却更多一份别样的期待——因为这是学农体验。
四辆大巴穿过山峦城市,驶向乡村风格的农场,广阔的菜田、稀稀落落的房屋,完全脱离城市的喧嚣,一股带着泥土香的朴素农家气息扑面而来。
队伍涌入了清香四溢的茶园。茶树经清凉的小雨过后愈发青翠,同学们挎起茶篮子,开始了寻觅嫩芽的旅程。我们几乎没有采过茶,没什么经验,有时候甚至会把树叶当作茶叶拣进篮子里。尽管如此我们依然热衷于此,茶园的茶香、泥土小路、小昆虫、蜘蛛网,都传达着农庄特有的朴实芳香。潮湿的泥土弄脏了我们的裤腿,但我们都没有心思去在意。仿佛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那些对脏东西的厌恶都被无限缩小了。学农的意义之一,大概就是让我们更亲切清晰地感受到泥土的气味,让习惯于城市生活的我们更接近了乡村与自然。


接下来的挖土豆环节更像真正的干农活了。灰扑扑的锄头一拿,即使是文静的女生也成了土豆挖掘工。男生们更是热情高涨,大筐子里的土豆立刻多了起来,泥沙飞扬,加上虽是雨后初晴却也颇有盛夏的毒辣的阳光,空气中渐渐闷热起来,但我们依然挥动着锄头。泥土的印记是劳作的光荣标志,带着沙尘的一串串土豆是辛勤的象征。接近正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滋味,这时候才真正尝到。我们的汗水在初夏的田野里挥洒,战利品的不断增加,是我们辛勤劳动最好的回报。
经过一上午的劳作,终于到了午饭时间。同学们都饿了,队伍便在葡萄藤架下停步。来到原生态的石灶边,饥肠辘辘的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生火的同学卖力地扇着风、加着柴草,虽然没有丰富的烧火经验,但努力地摸索着,长长的烟囱管里渐渐冒出了烟,轮到几位“大厨”大显身手了。大铁锅滋滋地响起来,肉丝的香味随着翻炒弥漫在空气中。再是年糕和菜叶,炊烟滚滚,香气四溢。同学们很快在大锅前排起了长队。盛到一碗年糕,顾不上烫,同学们都狼吞虎咽起来。大厨们忙碌着,看到同学们吃得很开心,也有了动力。
都说劳动之后的饭最好吃。一大锅年糕很快连汤水都没剩下,大厨们没来得及自己吃便又下了第二锅。其他班的同学也都纷纷慕名前来。同学们胃口大开,席地而坐,在田野菜园之间,在离乡村、乡情极近的地方享受美味。美味的午饭,最要感谢的是我们烹饪的能手们,也要感谢在灶边添柴加火的同学们。这一顿饭不再是随手可得的,而是靠着同学们的劳动、团结合作得来的。
一天的体验过去,回程路上下起了大雨,但我们依旧兴高采烈,意犹未尽。
我们热爱劳动,也热爱自然。我们拿起锄头,背起竹筐,走出现代城市、学习生活,在山坡田野间,感受最真实质朴的劳动之美、自然之美。这是新奇的体验,更让我们在泥土中、菜地里、茶树间、藤架下,学到了与课堂中的知识截然不同、却魅力无限的东西。
初一(1) 杨乐遥

还在上个学期,我们就着实为学农活动兴奋了好一会儿。百亩的农场,趣味横生的野炊;瓜果蔬菜,亲自体验劳动和收获…...虽然由于天气原因没能去成,但上个周四我们总算如愿以偿。
坐着车一路晃悠到农场,尽管天上飘下几滴雨点,但大家依旧兴味盎然,一路上说说笑笑。
到了农场,大家就更兴奋了。一望无际的农田,田里有许许多多,各种各样叫不出名字的水果蔬菜,绵延的石板小路,还有背着的大竹篓,四溢的乡村气息刺激着我们的神经,仿佛有一个声音在召唤着:“去吧,去吧!”


我们的第一个任务是采茶叶,四人一个竹篓。没有什么目标,成排成排的茶树,一大片又一大片,正逢一场甘霖过后,新芽含露,青翠欲滴。稚嫩的茶芽满树满树的,轻轻一掐,仿佛就会流出汁液来。手起手落,一棵又一棵,有新生的嫩芽,也有半大的新叶。树叶间偶尔有蜘蛛网攀扶,有些胆小的同学尖叫起来,大家笑笑,其实在农场,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老师们也跟我们一起,无论是旧回忆还是新体验,大家卸下课本的重担,来到乡间田里,在大自然中学习,劳动,确实是新奇而又有收获。
不知采了多久,有的筐里已经满满当当,大多数也有大半萝。于是我们转战下一个战地——挖土豆。
大家都知道土豆是块状茎,也知道它生长在地下,但它在土里究竟是什么样的,对于我们这些成天泡在课本中的学生们来说,却是鲜为人知。这相比采茶叶,可以说有趣的多。按照农场老师的指导,我们先连根拔起土豆地面上的茎叶,然后在根的附近用铁锹刨,有的随便几下就能挖到,而有的却要深入地下很深才会有土豆的踪迹。大家有分工,一些捡,一些挖,时不时便会换一下,大家都有尝试的机会,也有休息的时间。不过在劳动的过程中,有乐也有苦:尽管老师一再地提醒,还是有同学不小心伤到了手,只好简单的处理一下,在一旁休息。
不知是没长大还是品种原因,似乎大部分都土豆都只有半截拇指那么宽,好不容易有一个大的,大家就会兴奋不已。没有多久,两列土豆就被我们挖的干干净净。这虽然有些累,但是大家谁也不介意。总算到了中午,到了我们各位大厨一展身手的时候了。不过,虽然心里早有准备,也一早就有完善的分工,看到材料时还是不禁有点茫然。不过这只是一瞬间,想不到大家虽然平时看起来有点养尊处优的,但到了关键时候,本事倒也不小:打水、生火参加的很踊跃,一个个都似乎迫不及待的要做点什么;几位美女大厨更是胸有成竹,炒肉丝,烧水,煮年糕,煮青菜,加调味料……无论是火候还是咸淡,都很符合大众的口味,一切都是井井有条。大家排着队,一个个拿着碗,可以看得出来,大家对于大厨们的手艺还是赞不绝口的。不仅我们班的人吃得香,其他班的人也跑过来“蹭”,这使得我们热情的一班可以和更多人一起,分享着劳动的成果。
这次活动,不仅仅让我们在大自然中学到了知识,其实更多的培养了我们的集体精神,公交车上的让座,分年糕时的先人后己,同学有困难时的倾力相助,下雨后,三三两两地拼伞一起走……一路上,没有人抱怨,没有人叫苦叫累,有的只有互相的鼓励与支持。
风里,雨中,田间,花花绿绿的伞,意犹未尽的我们,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初一(1)江止善

初一2班
5月5日,初一年级同学终于迎来了学农活动。
初夏的燥热已经在兴奋的暗流中蠢蠢欲动。阴积的云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阵雨,万幸,还没下。惊雷,惊醒了同学们亲近自然的心,也惊醒了农场里的万物。
早晨拉开窗帘的一瞬间,我们都激动地叫了起来。
是的,没下雨。
等待了那么长时间,终于可以去学农了。
整齐地走上公交车,迎着风,唱着歌向目的地出发。一想到要去采茄子,摘番茄,烧年糕,我们就充满期待。
走过泥土道,看的见四周的生菜和南瓜绿色的叶子轻晃在凉风中,紫红的茄子泛着油亮的光。同学们拿着袋子就兴奋地摘了起来,欢笑盈满大棚。
路边野花夹道,有一种自然的香气。茶园采茶,鲜嫩的茶芽撒在竹篓里,明亮的绿色荡漾在正午的阳光,每个人的笑脸在田野中是那样的真诚与美好。
中午的野炊充满乐趣。年糕的香气伴随柴火烟味穿过葡萄架飘向远方。虽说浓烟熏得睁不开眼睛;翻炒,拿油,拿水弄得手忙脚乱,但大家都那样开心。虽说炒好的年糕并不好看,还飘着些许铁锅上的铁屑—但这又算的了什么?滤去那些城市的矜持,在乡间的蓝天白云下,在有些泥泞的土地上,那样自然的味道,萦绕起一个质朴的田园情怀,大地之梦。
本次学农活动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中顺利结束。同学们体验摘蔬菜、采茶叶、挖土豆……虽然大汗淋漓,但收获成果的那一刻依旧无比甜蜜。丰收的喜悦和劳动的欢乐感染了每一个人,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劳动,共同烧中饭,共同吃中饭,其乐融融。这次学农活动在每个人的心中都留下了喜乐交织的难忘回忆,让每个同行者受益匪浅。
初一(2)班 陈心远、徐妍

以下是我班同学的小片段:
吃中饭
生完火之后,大家先把一勺水倒进锅中,开始洗锅子。在屠老师的帮助下,我们把原本满是结块、略显肮脏的桌子清理得虽不算很干净,倒也足够生火吃饭了。
接着,我们开始讨论食品的种类:炒年糕还是汤年糕,经过大家一番热烈的协商,最终选定做比较简单的汤年糕。我们班分工明确,两个人掌厨,专门负责做年糕,一个人掌柴火,不断往火里加柴或者竹子,使火焰能持续燃烧而不致熄灭。
一切准备完毕后,“厨师”们先往锅里加入一些油,待油沸腾后,加入半锅的水,再放入年糕、菜和其他一些如盐、酱油之类的调味料,再熬一会就出锅,人人都捧着一碗热腾腾的年糕,快乐地吃着。环顾四周,每个班的学生都在细细品尝自己亲手做的美食。
在这过程中,还有许多平时可能不太起眼的同学都露了一手,让我们更加了解了别人。
初一(2)班 姚予行

采茶
接着,我们沿着小径来到了茶园。领队老师为我们介绍了茶叶的挑选与采摘:应摘下茶的一芽一叶或两芽一叶,并且应拣越嫩的越好。同学们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老师一介绍完毕,大家立刻一哄而散,各自去寻觅满足要求的茶叶了。当时已经烈日当空,但是这并没有对兴高采烈的同学们产生任何影响;相反,越到后面,同学们的兴致反而愈加浓厚了,工作效率越来越高,采摘的茶叶堆积在篮子中也越来越高。同时,也有同学发现了周围的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花草树木,如艾草等,对此如同一个狂热的收藏家一样采摘了下来;更有甚者还利用周围一些色彩斑斓、引人夺目的野花编成了花环,抑或是扎成了花束,看来令人赏心悦目,倒也为这茶园添加了一抹特别的色彩、一道别致的风景,也为同学们略显焦躁的内心降了降温。经过数小时的劳作,我们篮子中的茶叶也增加到了可观的数量。
初一(2)班 来正楠

采青椒
一进辣椒棚,便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辣椒的味道。
清一色“绿油油”的辣椒很难让人找到,但这并不能影响同学们摘辣椒的兴致。进去溜一圈,出来是手里一大把。摘的开心,但拎网兜的Jerry郑同学可就受不了了—满满一大袋,重量可想而知。
摘辣椒不仅要勇敢(叶子上有虫子,女生的噩梦),也要眼力。由于辣椒绝大部分是青的,而辣椒树又特茂盛(农民伯伯照料得好),找起来并不容易。但这一大袋辣椒也说明同学们的视力棒棒哒,点个赞。据说辣椒味道很好,一点也不辣,几个胆大的同学已经吃过了。(嘎嘣脆,鸡肉味)
初一(2)班 王子辰

做饭
中午的野炊往往令人期待,因为其中往往有令人着迷向往的地方。烧柴生火,这项“苦差事”就深深迷住了我。小时候的我住在山上的外婆家,没有煤气,更没有电磁锅,所以做饭时只有铲、勺和一大锅、一石灶。于是每天,外婆烧菜,我在灶上生火,久而久之我也就对烧柴生火有了些经验。
开始烧中饭了,老师先用打火机将茅草点燃,放进灶里,茅草是一种干草,能助于接下对柴木的燃烧。之后老师就将我分配到了接下来的烧柴岗位上。
我在灶前席地而坐,将四捆木柴、一捆竹木放在身旁。在茅草燃尽之前,我迅速地抽出几根木柴,使劲将其折了又折,直到折至30CM左右的长度,才将他们送进灶中,与茅草一起燃烧。灶中也就升起了大火,可以烧菜了。
我烧柴的任务就是控制灶中的火力。火太大,也许烧菜的人就容易浪费珍贵的食材;火太小,可能菜就要烧很久,让同学们饿肚子,而且还有可能让珍稀的火焰熄灭。所以这是很重要的任务。
就这样,灶上,一位位“大厨”做着佳肴;灶下,是一个“与木柴过日子的黑人”。大家分工得当,配合完美。不过,因灶下烟太浓,熏得我眼睛火辣辣的酸,也就在不久后,我便被老师劝退,光荣下岗了。但是,烧柴的乐趣就像我们灶中的火,生生不息。
初一(2)班 程嘉豪

初一3班
2016年5月5日
你好,晴朗的天空
你好,广袤的大地
你好,碧绿的菜畦
你好,圆润的土豆,多汁的毛毛虫,清香的茶叶,造型独特的茄子们,还有颜色不拘一格的辣椒………
我们来了。
我们,来自初一年级的活泼而又机智的“土拨鼠”们,来到了位于良渚的农场,体验丰富多彩的country life。
在这过程中,有苦、有乐,生活仿佛多彩的阳光一样,洒在我们的身上。
晌午时候,我们得到了一众食材——两袋年糕片,一袋蔬菜,一包肉丝和一些调味品。面对这些食材和一个灶头,我们有些手足无措,还好有我们的大厨——任老师亲自掌勺。终于一锅热腾腾的汤年糕出锅了!同学们都迫不及待的来品尝这新鲜出炉的年糕,还吸引了不少别的班的同学来尝鲜。过了一会儿,我们整队出发了!到了等待的地方,同学们开始玩起了泼水的游戏。起初,天上飘着毛毛细雨。突然之间,就演变成了倾盆大雨,同学们纷纷躲到了房檐下。之后,同学们冒着大雨,徒步走到了停公交车的地方。
好不容易回到了校园里,大部分同学都已经浑身湿透。虽然最后下起了大雨,但之前的经历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初一(3)班


初一4班
学农活动在我们的期盼中于5月5日举行。
开始我们去摘了蚕豆,阴雨绵绵的天气,更逃不过漫天的飞虫。当然,大家还是很积极的,“不能采新的,要采老的!”大家互相叮嘱着,同时也难免一些挑剔。“这个太嫩了,那个也有点。”也正是在这样的集体“工作”中,大家才没感到枯燥乏味,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后来在总部休息了几分钟后,我们去了土豆地,几个人一把铲,几个人一块地开始挖呀挖。大土豆,小土豆,都是自己努力换来了,当我们用自己的双手捧着带着杂泥的土豆扔进筐里时,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自豪!
令人期待的午餐时间到来了!亲手放入灶台的柴,亲手“制造”的火,亲手倒入铁锅的菜。看着烟一缕缕升起,听着油在锅中“滋滋”地发出响声,吃着香喷喷的年糕,喝着热腾腾的汤。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放下了一上午的疲倦。
在总部集合时,同学们开心地打起了水仗。水花伴着雨花,尖叫夹杂着欢笑。大巴车的来临结束了这次的互动。姗姗来迟的学农,姗姗来迟的欢乐,姗姗来迟的体验,姗姗来迟的收获。可一切又看上去那么恰到好处。
初一(4)班 施润喆、江南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1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