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记大预班“浙江作家•浙江文化”之杂文家徐迅雷研究活动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3402 发布时间:2016-05-06 11:08:09
浙江这片四季分明的大地,孕育了很多各领风骚的文人墨客。有忧国忧民如鲁迅,炽热深沉如艾青,童心不泯如木心……他们在各自的时代中脱开时间的束缚,握紧手中的笔,抒展情怀承载历史。曾经,鲁迅视笔为投枪和匕首,当今有人对此作出回应,“杂文变成了银针和手术刀,更多是为了社会的共同进步,把肌体的毒瘤割除掉”,这是徐迅雷老师对我们小组的同学(范凌与、朱妙、沈笑言、黄怡璇、章震尧、陈逸鲲、金曜杰、徐婉珏、戴卓欣)说的一句话。笔的作用变了,意义是不变的,那就是唤醒这片我们深爱着的土地。

徐迅雷,是浙江丽水籍的著名评论家和杂文家,身兼《都市快报》首席评论员、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教授、浙江省杂文学会副会长、杭州市政协委员等职务,已出版《只为苍生说人话》、《让思想醒着》和《这个世界的魂》等著作。
在研究活动初期,我们首先选择了徐迅雷老师的书籍进行阅读,其中《这个世界的魂》给予了我们最深刻的印象。该书共分“情怀、境界、史记、精神、人文、现实”等六部分,书里写了许多人物,每一篇杂文都像是一篇简短而有力的传记。他写到左拉,写到伏尔泰——他们都是为他人的利益奋斗,为自己所不认识的小人物申冤,因呐喊而牺牲了自己的利益,的确,“为素不相识的人打抱不平,这就是一个人的良知”。他写到美国记者拍下艾德雷鞋底的洞并感慨“摄影师损不了一国政要成为伟大领袖的形象,修版师则帮不了领袖欲进入伟大之列的忙”。书中也谈到了新闻的审查制度和这些年来新闻的进步,表达了徐老师对新闻界深切的关注。
对他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我们有幸联系到了他,在4月7日上午,我们前往浙江大学聆听了他开设的新闻评论课,并在课后采访了他。
课堂上,徐迅雷老师多次讲到,写新闻评论有三大板块,也称三部曲:认知、情怀、表达。认知,就是多了解身边的事物,认识这个社会。“所见所感,皆是来源。”此外,更重要的是阅读,“阅历不够,阅读来凑”。徐迅雷老师开玩笑道,他家到处堆满了书,所以小偷来了肯定很失望,他甚至还租了一个仓库,打造了30个书柜,才把地上的书全部“请”到了柜子里。他还说到,一个对写作有用的办法,就是建立素材库,把所见所闻所感及时地记录下来,建一个文档,在每一条素材中提取关键字写在最前面,想寻找某一类信息时,只用搜索关键字就可以了。徐老师也向我们推荐了诸如《周有光文集》、《沉思录》、《甲骨文》、《江城》、《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及民国老课本等经典书籍。
关于情怀,他认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最本质的就是要独立观察,独立思考,不做喉舌。“只为苍生说人话,不为帝王唱赞歌。”课堂上,徐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一名优秀的记者——季天琴。她写过一篇很有价值的报道——《起底王立军》。在搜集素材的过程中,她遇到了许多的困难,但她仍然顶着巨大的压力,寻找真相。一连串艰难的事件带给她的,是更加的坚定信念——“哪里有你的敌人,哪里就有你的朋友。”
有了积累与基本素养后,剩下要做的便是让别人能够准确地理解你所想表达的意思。他说,换个角度写新闻,把“警察抓小偷”写成“小偷被警察抓”,“大院新闻”变成“后院篱笆墙新闻”,用贴近老百姓的角度,以他们感兴趣的方式来叙述事件,才是一篇好的新闻稿。徐老师还讲到,现在有过多的新闻使用“强调体”、“指出体”,不仅语句单调,还疏远了读者。其实仅仅一个“说”字,就能表达出准确的意思。说,就是说人话,这也是徐迅雷老师对新闻本质的理解与朴素的坚持。
课后,我们对徐迅雷老师进行了采访。采访的问题主要是关于他对职业的选择及理解、在创作过程中对他有影响的人与事以及他对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看法。他耐心详尽地回答了我们的问题,让我们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他选择成为新闻评论员的原因。他说:“我最早十七八岁的时候写诗歌的,后来写小散文还有小说。”新闻评论并非一开始就喜欢并感兴趣。2000年时,新闻评论在中国兴起,以南方报业为首的《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带头进行新闻评论,大环境非常重视新闻评论。于是,徐老师便开始陆续写,并在2001年达到井喷式写作。“几乎每天写一个新闻评论,全中国到处都发。结果全中国所有发新闻评论的报纸都发表过我的评论。”徐老师认为正是在时代的发展中摸索,才幸运地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新闻评论方向。
接下来,我们请徐迅雷老师谈了谈对他有影响的人。他讲起自己的写作启蒙老师,“这个老师我读小学的时候没有教过我,我们在农村,他是十里路外的一个非常优秀的语文老师。他非常认真地批改,更多的是表扬、肯定、欣赏。”正是因为童年时遇到这么好的文学启蒙老师,徐老师的写作兴趣才被早早激发了。他还提到,对他思想水平、认知水平影响最大的是鲁迅和胡适。“我写过一篇文章,后来收到了《这个世界的魂》这本书里面。鲁迅和胡适,他们是并行不悖的,你不能把这两个人对立起来,说鲁迅只知道破坏,胡适才是建设。写他们两个我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鲁迅像我们左手握着的黑板擦,黑板擦要把黑板上该擦掉的要擦掉;而胡适像我们右手拿着的粉笔,你该新写上去的要写上去。你仅仅只看鲁迅一定不够,仅仅去肯定胡适那也是不符合中国的历史发展的现实。所以他们两个,破坏和建设,对我的思想的影响是很大的。”随后,他又提到了伏尔泰、左拉、杜拉斯等为了弱势群体、个体呐喊、伸冤,不惜自己也被迫害、流放的公共知识分子,“这些好人便是这个世界的魂。”“你一定要站在普世价值的一个至高点上,追求民主、自由、博爱、平等、公平、公正、正义、法制。”
他还详细地告诉我们他所认为的新闻的作用——它的作用和功能是多维度的、多角度的,不是单一的。“教育肯定是其中的一个,但不仅仅是起到教育的作用,最要紧的一个功能就是为公共利益而服务。”他举例道,比如有一个人被征地拆迁,不同意,就自焚身亡。像这样的事情就一定要去报道、传播、还原真相、问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导致这么悲惨的一个结果。再以这样的新闻传播、舆情的压力来控制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这就是为公共利益服务。正因此,他认为新闻传媒永远是一个朝阳产业。虽然现在纸媒渐渐没落,但新闻传播凭借着另一种载体兴起。“树倒猢狲散,这是一个常识哦。你这一个报纸倒掉了,倒掉死掉的是你这一棵树而已,猴子,我们这些从事媒体的人,每一个人都会活着,没有一个人会死掉!”
除了这些专业问题,徐迅雷老师还与我们讲了许多他生活中发生的趣事,他的女儿与我们年龄相仿,所以也分享了很多他女儿的故事,让我们觉得非常亲切。
能够在看过一个作家的作品后与他交流,是一件幸运的事。我们也从中更了解徐迅雷作为一个作家,一个新闻评论员,一位老师和一位父亲,所拥有的,对社会,对生活的态度。他握着犀利的笔,勇敢地“发声”,但讲起他因此而碰的壁,却是轻描淡写地,像讲一个小小的笑话一般。正如他所说的,新闻的本质是维护公共利益,他不因为看到了更纷繁复杂的世界而悲观,而是看到了大爱,并竭尽己力去保护它,发扬它。他的奋斗让我想起了一句话,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
(撰稿:范凌与、朱妙、沈笑言、黄怡璇、章震尧、陈逸鲲、金曜杰、徐婉珏、戴卓欣)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1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