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这片充满灵气的大地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作家,呈现出一派缤纷多姿的景象,这是中国文坛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为了能够对这些浙江作家和浙江文化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在大预班学习期间,大家积极参与由李芳老师发起的“了解浙江作家,探究浙江文化”的寻根活动,并且一时间,由茅盾、柔石、金庸、夏衍、刘以鬯、麦家等各位著名浙江作家带来的文学气象充盈着我们的生活,这确确实实增进了同学们对于浙江作家和浙江文化的了解。而我们小组(朱琳、童华琳、羊靖乐、王晨跃、张睿清、沈哲骁、石书欣、胡菡文、王萱滢),则决定去深入了解一位来自浙江绍兴的著名作家——艾伟。

艾伟老师的作品主要将“生命本质中的幽暗和卑微”作为叙事聚焦的对象,作为“存在的勘探者”,其作品充满了关于信仰的追寻,关于灵魂的思考,关于人性的探究。他曾言:“长篇小说最基本的价值元素:复杂的人物,丰富的情感和令人嗟叹的命运感。”正是因为对这些重要元素的坚守,当我们阅读他的长篇小说时,无论是通过一个女孩隐秘的身世在惊天动地的绝响中融合了平缓舒和的含泪微笑的《风和日丽》、关于精神和肉体疼痛的《爱人同志》、关于生活中残酷真相的《盛夏》,还是把写作的寓言性建立在人物的深度之上的神秘莫测的《南方》,总是会感到时间恒久的力量,感到命运的深不可测,感到生命的生生不息,更重要的是,感到只有阅读能带来的淋漓尽致的舒畅感。艾伟老师还说过:“我更愿意成为能持续写作的作家。”这样的坚持让他的文字总是带着冷静、审慎、坚韧的力量,也倍加触动人心。
为了能对艾伟老师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大预班“浙江作家•浙江文化”之作家艾伟研究小组成员于3月23日走进杭州市作家协会,与艾伟老师围绕“文学创作、浙派文学以及信仰价值”等话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在采访中,艾伟老师倾心交谈他的成长经历和创作感受,也真诚地诉说了浙江这片充满灵气的南方大地对他创作的帮助,他生长于浙江上虞,就读于春晖中学,他说,故乡的水土是充满灵性的,上虞上浦是当年谢安东山再起的源地,也是兰亭诗会集聚的临近地,古时候的文学家、诗人一支笔一双脚在吴越的广阔大地上不停地奔走,驻足山水进行创作,这种创作的力量与性情带给作家艾伟老师许多启发,也渐渐形成其创作理想。同时他提到,人性的力量对于作品塑造是十分重要的,它产生矛盾,交融情感,推动情节跌宕起伏地发展。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了艾伟老师丰富的创作经验,真切地感受到了文学的独特魅力,而对这片脚下的水土也有了全新的热情。
本次“寻根之旅”是我们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我们思想上的一次小憩。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各自奔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寻根之旅”令我们更加体会到家乡文化之丰富和人情之温暖,我们也将带着这份温暖和艾伟老师所带给我们的思想启蒙更好地启程,走向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附同学随感:
王晨跃:
《盛夏》是艾伟的一部发生在当下、与其他作品不尽相同的小说。在准备这次语文作家探访的过程中,我在同学的热情推荐下阅读了这部小说,并建立了对作者艾伟的初步印象。小说讲述了交织于丁家父子、律师柯译予、女孩小晖之间的故事,其戏剧性的情节和悲剧性的结尾如同标题中的盛夏一般,充斥着来自这个时代的炎热、浮夸和躁动。读罢,连环相扣、紧密相连的情节使我感到不真实得有些虚幻,然而作者正是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浓缩的世间巧合,表露对于命运与时代交织作用在社会个体的离奇、失控,更借此反思个人主体在这种作用之下的种种心态与举止。
既充满着期待、又充满着忐忑,我们就这样与这位作家同坐在会议室的长桌前。于我而言,此前对于作家的了解仅限于作品和简单的介绍照片,因而这次访谈无疑是我对一位真正作家形象的立体认识的补充和增添。艾伟老师的《风和日丽》曾被改编成热播同名电视剧,那么作为文学作品的拥有者和创造者,作家本人又如何看待这样的经历呢?艾伟老师颇为幽默、豪爽地回答总结道:“荣幸、不看。”荣幸是电视剧是强势媒体,通过电视剧的传播,小说可以找到更多的读者;但在另一方面,当文学作品实体化地呈现于银幕之上的同时,一层属于文字的多义的朦胧又被粗暴地刺穿,更因此在观众(而不是读者)心中呈现出一份刻板固化的形象。这便是原作者不愿意看到的景象,所以对作者而言不看是最好的选择。艾伟老师认为好的文学作品要经得起改编,像《傲慢与偏见》这样的小说,光电影就有四五个版本,改编的过程其实是对人物、情节、情感逻辑的一次检验,好小说总是经得起检验。
石书欣:
《风和日丽》的独特在于它从一个小人物出发,还原了一个时代。主人公杨小翼是一个有着特殊身份的小人物,她是一个革命的私生子,但在她身上却蕴含着许多真相以及时代造成的悲剧,艾伟先生试图以“杨小翼”这把锋利的匕首刺入革命的核心地带,刺探出革命的真相。如果时代是一幅画,那么她和她所接触的那些平凡的人则是画中每一个像素点。她的将军父亲亦是如此,他不平凡,但如钢铁一般的身躯里也深藏着儿女情长的细腻,但是革命的纯洁性并不允许他公开事实。在宏伟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显得是如此渺小,仿佛自己并不属于自己,由此产生的强烈冲突,让我在阅读中始终深刻地思考着,身份之于人的意义,追寻之于人的意义以及存在之于人的意义。
沈哲骁:
在《南方》这部作品中,作家艾伟运用了你我他三种人称,循环往复,一个个人物形象在这一轮轮叙述中全方位地建立起来,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就像一张巨大的网,在情节的不断推进中被编织起来,网线首尾相连,跨越了空间,跨越了时代。艾伟老师在访谈中说,命运作用在不同人身上的结果的显现,这就是文学。《南方》中各色人物的串联以及情感的不同挣扎正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在阅读中,我们发现了许许多多的小世界,而各个小世界所呈现的生活状态往往是我们真实生活的写照,令人震撼。
羊靖乐:
读完几部艾伟老师的作品,我的脑海里出现两种主要印象。第一,淋漓尽致。艾伟老师的作品总是建立在磅礴的时代背景下,时间跨度久远,涉及人物繁多,每本作品内部都蕴含着一张精致而细密的网,包含着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联系。经过长时间的阅读,想象大片的文字在眼前组成了一幅恢宏的画面,看着书中各种各样的人物经历了许多种我作为读者并没有机会体会到的人生,然后抬起头,从情节中抽离出来,真当能体会到一种不真实感,仿佛穿越一般,从之前的生活突然回到了现代的生活。这真的是一种爽快的淋漓尽致的阅读体验,我十分珍惜。第二,冷静审慎。艾伟老师的作品通常都需要长时间的构思,并加上对于周遭社会以及平常人生的细致观察,配以谨慎的遣词用句才能最终完成,这让他的作品带上了一种理性的魅力,也更耐得住仔细的研读和分析。这让我在激情澎湃地阅读他的小说的同时也能对情节多一些理智的思考,多一些辩证的思维。淋漓尽致又冷静审慎,艾伟老师作品的这两个特质使我拥有很棒的阅读体验,我十分敬佩。
朱琳:
阅读艾伟老师的作品,我总是能感到许多强烈的冲突。小人物与大人物的冲突,小人物与小人物的冲突,各类人与自我内心的冲突,人和时代的冲突。在访谈中,艾伟老师也提到对于人性的探究是我们始终要不停挖掘的课题。这带给我很多启发,从前我写文章总是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去刻意营造一种情感氛围,渐渐地文章创作总是多出许许多多重叠的或者是生硬的部分。但在看艾伟老师的作品时,人物的各类情感纷争和语言挣扎都会随着情节的发展而自然生成,文字所把握的压抑、苦痛、愤怒、欣喜等等都会让人有强烈的渴望想要去踏入那个被创造但又莫名真实的世界里。
我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虞人,在起初阅读艾伟老师的作品时,我倍感亲切,好像,人物发生事情的各个村落、城市与我距离很近。然而读着读着,我又感受到了陌生,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为什么我明明生长在这片土地,却发现自己并不熟悉它。作品中并没有提到明确的地域,但我却重新开始思考,我们这一代缺失了什么,又是因为什么。
张睿清:
“写作是写作人的宿命,一旦空下来,人的整个生命就犹如一辆车在半途抛了锚。”艾伟老师在写完长篇小说《风和日丽》后如是感慨。我想,若不是在创作中全身心地沉浸其间,怎会有这样的感受。这让我骤然对艾伟先生产生了敬意和好奇。在阅读中,我时常感受到作品呈现出这种全身心沉浸的热情,这种忘我的热情更是他笔下人物的深刻写照:鲜活、富有肉感、真实而触动人心。就好像当他们被创造出来后,他们就变成了整个世界。我只能说,是小说家的血肉铸造了他们的灵魂,让他们像一棵树,在这世界野蛮生长。
(撰稿:朱琳、石书欣、王晨跃、羊靖乐、沈哲骁、张睿清、童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