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先要观世界,方有世界观——记著名作家陈丹燕讲座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1203 发布时间:2016-04-20 08:09:39

作家陈丹燕应我校邀请,于410日晚为我校高一年级师生带来“先要观世界,方有世界观”专题讲座。陈丹燕老师从自身的经历和感悟出发,别开生面地为同学们诠释了旅行于心灵成长与文学创作的意义。

“旅行让我望得辽远,想得周密,理解人生的遗憾与这世界的好处。”陈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自身经历的难忘的旅程,细说旅程中的遭遇及体悟,引领着同学们接触、探索一方新新世界。陈老师娓娓讲述了自己在塞尔维亚的经历,以旅行者的姿态体悟一个陌生国度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并从中获取丰盈心灵的精神养料。通过陈老师的讲述,同学们深深感受到旅行可以带给自身长久的心灵震撼。陈老师正是在漫长的旅行中捕获文学创作的灵感,以旅行札记的形式传递自己的感悟,带给读者和听众最新鲜的思想冲击。

陈老师同时叙述了旅行对于青少年成长的意义。“我对世界的向往是从小形成的,当时只是单纯的向往。”陈老师回忆起自己最初有关旅行的梦想。“我最初旅行的契机来源于世界各地的新书宣传和巡回朗读会,从而产生了对这个世界有更深了解的欲望。”陈老师认为自己是非常幸运的,因为现今国人们正处于一个稳定发展的时代,国民的求知欲不断地推动着她把世界各地的精神养料带回国内,这也是她旅行的意义之一。“青少年需要去看看这个世界。青少年需要了解这个世界单纯的样子,接触多种多样的人,感受世界的美好。旅行对于成长是一种很好的历练。”陈老师鼓励同学们出去走走,而不要拘泥于自己的小宇宙。旅行会把我们从蒙昧中解脱出来,让我们看到世界的大和我们的小。

旅行带给陈老师的改变是陈老师享受旅行的原因之一。“这样的改变对于人生的意义是无穷的。”陈老师总结了三点:旅行让自己接受不同并变得宽容,在旅行途中对所有不同事物的适应将会抚平浮躁的心境;旅行让自己比年轻时更相信世界,“旅行让我看见这个世界最纯粹的样子”;旅行改变自己对原本食物的留恋,去品尝和享受这个世界的缤纷美食。“世界是多元的。上帝把世界造得不一样是为了让你发现不同。而旅行恰巧为你提供了这个契机。”

本次讲座的提问环节更是别开生面。同学们围绕旅行这个话题向陈丹燕老师提了自己的困惑与不解,并在与老师的对话交流的过程中产生了更浓厚的体悟,深深感受到旅行对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如果你无法认识世界就无法认识自己。”陈丹燕老师在掌声中结束了本次演讲。那么,何不满怀希望地开启你的旅程呢?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为了一个崭新的自己。

附 问答环节的部分提问与回答

Q1:

陈老师您好!您认为您的旅行书系的畅销是得益于国家发展和国民思想的开放。如今在整一个大开放的局面下,我们也关注到有越来越多的旅行书系畅销现市。其中不乏一些名家的作品,比如毕淑敏《藏在世间的优美》和余秋雨的《千年一叹》,当然还有很多暂时没有跻身作家前列的青年作家的作品。那么您认为,在如此众多的同类文学作品中,您的旅行书系应该怎样定位,或是说有什么独到之处?

A1:

这好像一个评论家提的问题(笑)。我想说的是现在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旅行书爆发增长的阶段,跟七十年代的日本十分相似。国民富裕了,国家货币升值得很快,所以对于一些爱好者来说,环球旅行显得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结束旅行之后,旅行者有很多意愿和想法要表达,自然而然地,旅行书也随即增长。而且每个人在旅行过程中,都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也许是非常标新立异的。对此我的看法是,旅行书中的很大一部分内容会随着这股爆发潮的过去而消逝,而旅行书中的另一内容会保存下来。譬如我自己记录了一些旅行中遇见的事情,并因而产生一些想法,但是这些想法并没有经过很深的思考。虽然这样的思考在短期内会引起大众读者很强的的共鸣,但是如果当旅行开始深入和普及,当这些想法为绝大多数人所了解,那么这些想法就会过时;还有另一些想法,结合了一个人的旅行和成长,我认为这样的想法是有文学价值的,那么它留存的时间就会比较长。我其实很希望创造旅行文学而并非旅行书。创作文学最开始的第一步就是挤压素材,把没有用的水分去掉。一场旅行到最后可能只剩下一两个故事,因为旅行的价值所在就在于这些。有时候旅行可以是反观的,我在今年5月份就会做一个反观旅行。在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的四百年,欧洲有一个很著名的旅行活动叫grand tour,这个旅行活动有很多的作家、科学家、神学家参与其中,譬如歌德、拜伦、雪莱、屠格涅夫、狄更斯、托斯陀耶夫斯基、司汤达、伽利略、但丁均先后参与过这个旅行活动。这条路线是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到弗洛伦萨到罗马,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他们希望通过旅行接收精神上的营养。这条旅行线路激发了很多文学家创作的灵感,譬如歌德在写《浮士德》之前就做过这场旅行。这样的旅行是我非常向往的。这样的旅行活动因为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被迫停止了,在最近的一两年才重新开始。旅行组织者邀请参与旅行的第一个东方作家,就是我。我做这个旅行原因是,我想向给过我精神营养的欧洲作家致敬。人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人的经历也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旅行对于不同的人的意义不同,旅行也绝不会同质化。

Q2

陈老师您好!我在您的《我的旅行哲学》一书中看到您说,因为总是受到这个多样世界的吸引召唤和诱惑,所有不得不常常旅行。曹文轩先生也说过,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所以我想问的是,在二十多年的独自旅行中,您怎么对待这个过程的归家的欲望?我们都知道旅行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生活,享受生活,但是我有疑惑,如果在国外长期漂泊,再回到故乡,会不会对家常的生活产生陌生和疏离?

A2

我觉得如果我单身,我就不会旅行。因为单身是一种漂泊的状态,所以我不需要旅行带给我更多的漂泊。而我在二十五岁时就成了家,并在此之后就常年在外旅行。我时常因旅行而忘记我是还有家的,但是我发现我的家一直在那里,从未变迁。我非常感激的是我的丈夫能够给我一个稳定的家,如果没有这个稳定的家我就无法旅行。

高一(1)班 舒玥整理并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