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重拾传统 担当责任——第7周国旗下讲话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1597 发布时间:2016-03-31 08:16:10

演讲者介绍:关心怡,初三(3)班班长,成绩优异,积极参加各类校级活动,曾获评校优秀学生干部。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早上好!

我是初三(3)班的关心怡。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作本周的国旗下讲话。这次演讲的主题是“清明——重拾传统责任感”。

在周五令人期待的春游过后,紧接着迎来的就是44日,清明节。中华民族祭祖扫墓、缅怀先烈的日子。先烈们把生命献给了他们热爱的祖国和人民,我们不会忘记他们。这个日子里人们自发地为英雄先烈们的墓碑轻拭灰土,在革命烈士的纪念碑前深鞠一躬,重温他们的英雄事迹,感恩因他们的英勇献身为我们带来的和平。

不仅是缅怀先烈,相信对于如何度过清明节这个问题,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因故乡风俗及家族传统而存在异同。记得过去每年清明,妈妈都会带我回老家的那座山给外婆扫墓。那时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满山红艳艳的杜鹃花。但不知从何时起,那画面离我越来越远了。

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今天,似乎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地位。比如清明节。似乎更多时候令我们开心的是三天国家法定节假日,而我们本身对于节日本身却关注甚少。

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传统延续至今,已经被简化了不少,到我们这一辈更是会因为一些小事就不愿甚至不回故乡祭祖。祭祖不在于形式,更不应该只流于形式。真正可悲的是当今中国人的祖先意识正慢慢减弱,过去我们所秉持的传统美德——对先人的敬畏与感恩之情,也正慢慢流失。就像学者徐补生在《清明寒食的现代意义》一书中提到的那样,纪念先人、先贤这样的事情,是民族借以延续、繁衍的一种精神纽带,是需要认真对待的。

作为传统节日,清明节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两千六百多年来,它由简单的一个节气渐渐演变成怀念祭祀家族先人的节日。清明不仅让活着的人向逝者遥寄来自尘世的哀思与温暖,同样负载着尘世间最高贵的价值与理想。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之所以能够繁衍生息文明壮大,是因为我们有一种报本敬祖的观念与意识。我们的民族归属感和寻根意识,在祭祖扫墓的过程中得到升华。而清明节,也不仅仅只是一个单纯的祭祀节日——事实上正如《岁时百问》中说的,“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事实上除了踏青扫墓,插柳、荡秋千、踢毽子、拔河、放风筝等活动也是清明节流传下来的习俗。自古每逢这初春仲春之交,向来也是进行这些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的好时机。

只不过近年来度过清明节的形式日渐单调式微,这些富有文化内涵的习俗如今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逐步被人们遗忘,并没有因为法定节假日的设立而为人们所重视。引用童克震老师的一句话——“如果单纯地把清明节理解为扫墓,而忽略了其背后所带有的政治、文化、经济内涵,这的确是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教育后人的严重失误。”

老师们对我们说过许多遍,“将来你们就是祖国的栋梁。”既然我们将来要支撑起这个国家,那么我们就更应该从现在,从自己做起,把人们逐渐丢失的祖先意识和传统责任感一点一点找回来,守护好,传承好,发扬好。

这样才能够有更好的中国。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