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欣赏本身就是目的——第19周国旗下讲话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1622 发布时间:2015-12-22 09:56:35

演讲者介绍:来墨凡,校艺术团合唱团男高声部声部长、剑桥高中分团团长,剑桥高中五星学生;曾获2015中国声乐国际大赛美声唱法高中组特别金奖,2015美国古典声乐家大会全美前五十强、全场最高奖学金;2015浙江省艺术节独唱一等奖,2014杭州市艺术节独唱一等奖。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早上好。

我是剑桥中心高三D班的来墨凡,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欣赏本身就是目的。

这个题目,我翻译自英国艺术评论家Walter Pater的一句话:Not the fruit of experience, but experience itself, is the end. 他还有一句格言:All art constantly aspires towards the condition of music.我粗浅地翻译为: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都在企图逼近音乐。今天我就从音乐,尤其是大家望而生畏的古典音乐的角度,谈一谈“如何欣赏”这个令人困扰的问题。

我曾经做过一个小实验。我和室友一起在寝室里听歌,我和他说:“我放个钢协听听怎么样?”他说:“别放了,我反正听不懂。”我应了一声好,还是放了钢协。听着听着,室友说:“这是什么曲子,还挺好听的。”许多人和我的室友一样,对古典音乐有一种距离感,说实话我自己也有。其实,如果直接从字面上解释,古典一方面指古代的,表示时间;一方面指典范的,表示它是经过时间淘汰后,价值被肯定而留存下来的东西。也就是说,如果周杰伦的《龙卷风》在两百年后仍有人传唱,那它届时也可以算是古典音乐,因为在时间上、价值上它都符合成为经典的条件。所以古典音乐其实是当时人们所听的流行音乐中,去粗取精后,通过时间的考验而留下的经典之作,只是时空的距离,让我们接触起来总觉得可望难即、难以捉摸。可是当我们抛开这种主观的抗拒,像听流行歌曲一样“无压力”地去听古典音乐,未必不能有所发现。

我认为欣赏古典乐,在一些方面像读小说。我们并不会像上语文课一样分析、揣摩每一个细节,读小说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好看。甚至读到身临其境时,似乎自己就成了小说中的人物,融入了小说中的时代环境中去了。听音乐也是这样,欣赏本身就是终极目的。根本不需要去纠结能不能听懂,分析作品是音乐家们干的事情,只要觉得好听,目的就达到了。也许,听到某一个瞬间,你会竖起汗毛,你会眉头紧皱,你甚至会流泪。然后你会奇怪,为什么自己会莫名地伤心、莫名地高兴、莫名地激动。这时的你会有一种想去探索未知领域的冲动,会去寻找歌曲里情感的源头。你其实已经成为了音乐中的人物、融入了音乐的环境,但你并不确切地知道它是什么。这是因为音乐拥有一个独特之处——“抽象性”。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能给人带来震撼,于无形之中。举例来说,一幅《蒙娜丽莎的微笑》挂在卢浮宫里,千百年后,我们的子子孙孙看到的仍是同样的微笑,和我们今天所见的并无不同;一部《红楼梦》无论时空如何转变,它的文字是不会改变的。但是音乐就不同了,一段旋律透过空气振动传到你我的耳朵后,它其实就已经消失了,也就是说,不管多有名的曲子,他们其实都不曾真实、具象地存在过。当音波停止振动,作品便消失了。何况,每个人的生理结构不同、理解不同,更会使每一段音乐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得独一无二。有的人会说,纸上的音符是具象的,乐谱也不会改变。但是音乐并不是乐谱。它是由作曲家、演奏者和听众三者唇齿相依而创造出来的东西。所以有人说音乐是诠释的美,这美在作曲与演奏之间,在旋律与听众之间。这美,来自抽象。这种特点使听众成了音乐创作和欣赏环节中最重要一员。因此,有会欣赏的听众存在,才有一流的音乐。会听、会想,音乐自然会走进你的心里。

当然,同读书一般,你至少需要识字,有时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时代的背景。欣赏音乐时,有一定的音乐修养可以让你感受到更多的东西。这也是音乐课、学校艺术团想带给各位同学的。学校给我们提供时间、空间和老师的悉心指导,让我们在艺术的土壤里自由地成长、探索。在这届艺术节来临之际,我代表学校的艺术团真诚地希望各位老师、同学能借此机会欣赏音乐、分享音乐。因为越是一流的头脑,才越能理解并享受这种由一个心灵出发,去感动无数心灵的,“有之于内,而表之于外的有声思想”。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