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演绎经典 沉淀文化——记高二年级《雷雨》话剧演出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2348 发布时间:2015-12-17 10:47:25

和着体育馆一晚上断断续续的雨声的音效,周四稀稀落落地下了一晚上的雨。高二年级的《雷雨》表演在体育馆举行,这次由五个班级平分四个幕,以多人饰一角的形式演完了删减版的整场剧。昏暗的灯光下,两家人紧密联系的八段悲惨命运交缠。一扇门、一扇窗,两个沙发和几个桌柜,舞台布置从头到尾都非常简单,甚至于因为家具的破旧显得有些惨淡。角色出场,我们欢呼。角色退场,我们鼓掌。高开叉旗袍、单尾麻花、老式扇子、白衬衫、农工装,这些元素在舞台上闪现,编织出了我们的《雷雨》。

周繁漪总是那个爱而不得的充满矛盾的女人,鲁贵也总是举止投足流露出粗鄙之气,周冲也全场贯穿着自己的天真与纯洁,鲁四凤朝气蓬勃、对爱情渴望,鲁大海一身正气,鲁侍萍一辈子受苦而后忍耐,周朴园干透了坏事,周萍胆小懦弱。一个角色由多人饰演,不同的演员对自己的角色有自己的体会,但大家的表演合到了一起就是我们的《雷雨》,时不时会引我们发笑,又让我们心痛。

从初中的时候就开始让我们期待,准备、付出,《雷雨》对我们来说是这样重要。杭外人到了高中要表演《雷雨》的传统已经保持多年。就仿佛我们在灯光下亮片有些发闪的妆容,是我们高中生活的印证一样,我们把雷雨的力量刻到自己的骨子里,一声一声的笑和哭都融到体育馆相当夸张的回声当中,永远留在这个校园的砖瓦里面。这一天,我们感受着舞台,感受着剧本里流露出了尖酸刻薄,然后我们把力量和热情都如同这雷雨一般一并爆发。

这是我们的传统,我们引以为豪的杭外文化。

 

以下是各班导演的活动感言:

与其说雷雨是一部教会我们演戏的剧本,倒不如说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去解释一个真实的世界——没有那么多蔷薇色光芒和泡沫的世界,一个年轻人真正要面对的世界。——韩笑 一班

“看那天晚上没有满天的手电筒光,却让人莫名联想到像是四年前,初一是在那时候,第一次真正了解了在这里所能迸发出的精彩是无限可能的。直到最后倪江老师说:‘你们在这里,响起了最后的雷雨声。这是一整个的高二年级,侥幸在这个时候送给留和路299号这个漂亮圆顶的,完美结局。”——章玥 二班

“细细想来,每一秒我们排演雷雨,那么这一秒就只属于这节,就这么一节,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排好多遍。当有一天,人们无意中点开这段视频,会不会觉得在观赏再也回不去的时光呢?”——邵宜家 三班

虽然《雷雨》过了,虽然一共也只有两周的时间,其中也有些许遗憾,但收获更多的还是感动与骄傲,因为这一出精彩的剧目,是我们大家一起完成的。并且《雷雨》的台词渗入了我们的生活,现在也还会听到有人不时说着周冲那句天真无邪的‘你愿意同我拉一拉手吗’,正如倪江老师说的,这些将是我们难忘的美好回忆。——汪旸 四班

第四幕像是一场花火表演的最后一朵烟花绽开,醒目的爆炸伴随着砭骨的痛感,谁都逃不开。我们的演出,让这场雷雨,至今仍使人窒息。——徐清如 五班

                                                      (撰稿:高二3 周玲娜)

 

曹禺先生所作的话剧《雷雨》堪称是中国话剧史上“不落的太阳”,《雷雨》的演出更是我校高中同学的必修课。今年高二同学们将《雷雨》的演出放在艺术节前,也是为了能在这个陪伴我们多年的美丽的校园里留下最后一场雷雨。

经过同学们的不懈努力和精心打磨,终于在1210日晚首次于体育馆进行了《雷雨》的正式演出。舞台上轰隆隆的雷声贯穿全场,没有满天的手电筒光,灯光也很昏暗,我们最后在留和路299号投入地演着《雷雨》。

观众们尽管熟知《雷雨》的情节,在演出时还是被舞台上仔细揣摩角色的演员们所震撼。无论是贪图微利、见钱眼开、趋炎附势的鲁贵,天真善良、活泼动人、惹人怜爱的四凤,敢爱敢恨、心有不甘、几近疯狂的繁漪,还是命运悲苦、饱受磨难、不卑不亢的鲁侍萍,残酷专横、虚伪自私、尊严威仪的周朴园,无一不牵动着台下观众的心。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献上最完美的表演,高二年级的每一位同学都为之付出了自己的一份努力。不用说,演员们为了能更好地融入角色精益求精、一字一句反复地揣摩角色的内心、把握人物的情绪,导演们为了演出效果四处奔波,同时还有贴心温暖的盒饭组送上香喷喷的饭菜。虽然背下十几页的台词很辛苦,虽然上台前仍有些许紧张,虽然身着单薄衬衫或旗袍的演员们在冬日的寒风瑟瑟发抖,我们终究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是大家一起为《雷雨》、为这个校园写下了最美丽的尾声。这是我们对《雷雨》,对这个校园最深情的告别。我们收获了惊喜,收获了感动,收获了无与伦比的美丽。随着主持人颁发完当天晚上所有的奖项,2015年高二年级话剧《雷雨》的演出落下了帷幕。内心中除了无法抑制的兴奋与喜悦,似乎还带着些许怅然与感动。

随着最后一阵雷声渐去,一个完整的句号慢慢落下。

(撰稿:高二2 杨钰鑫)

 

《雷雨》就这么在2015的年末降临了。1210日夜,体育馆的舞台灯火绚烂。

在过去的岁月里,总是艳羡一届又一届杭外人演绎的《雷雨》故事,而今,《雷雨》的故事里也终于有了我们。台上的灯光打得很美很亮,可以清楚地看到平日里熟识的面孔——但又好像不是了,他们在笑,他们在哭,他们的命运紧紧纠缠。在舞台上的那一刻,他们都是那场瓢泼雷雨中的湿衣人。无论是周朴园的伪善面具,周繁漪的无力挣扎,周萍的踟蹰懦弱,周冲的天真直莽……每一位演员的努力成就了这个舞台的力量。

在演出之前,也曾有人疑惑,每一届高中生都表演《雷雨》的意义何在。我想,这个夜晚,就是一个最好的答案。我们看到的,是鲁贵刻意压低的嗓音和微微弓着的脊背,是周朴园拨弄敲打的烟斗里的烟灰,是周繁漪那段游移不定中的梦魇,是那束惨白的灯光下鲁侍萍笔直地顺着脸颊淌下来的泪水。剧中人仿佛都活了起来,而演员不见了,“我”已被“忘”了。舞台上的同学冲破了现实自在的有限性,仿佛获得了另一种生命的存在,他们在舞台上低诉着、哭喊着、咆哮着、撕扯着、奔突着……酣畅淋漓。

与通常我们所习惯的美好愿景不同,《雷雨》的主题是近乎残忍的。每一句台词铿锵有力,都像是对于这个世界的告发、对上帝的控诉。每个人都挣扎在罪恶之中,苦苦地寻求救赎而不能。同学们作为表演者和观众,辗转于戏中戏外,不仅对于人物本身及文本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对于人性、命运及人的存在意义有更持久地思索。

五组演员的流畅动人的表演使得这次《雷雨》圆满结束——结束在一片几乎可被称作“庄重”的气氛中,这样的氛围已难得一见。我们安静地体味着我们自己所赋予《雷雨》新的形象与意义,鲜有嬉闹者。在尾声的黑暗里,是一阵沉思的叹息。

感谢所有为此剧付出的同学!感谢《雷雨》!

(撰稿:高二1 丛方妮)

(摄影:倪江、徐靖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