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千家诗》——写在《千家诗》竞赛后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1805 发布时间:2015-01-19 04:03:15
诗歌的“画面感”
初一(1)班 徐任平
古诗,是古人思想与智慧的结晶。《千家诗》,更是经过了千百年的筛选、传承,最终编集而成的经典之作。
许多古诗中都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与抱负,阅读这些诗,就如同走入了古代诗人的精神世界。读诗能品味其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也能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运用能力。
背诗,死记硬背没有乐趣,还只能应付一时,而“画面感”可以使背诵变得趣味横生,记忆牢固。当然,要准确理解诗的内容,不仅要查找注释,还需理解每个字的意思。背诵前,可以先联系诗的作者来了解诗的大致风格,再看诗的创作背景,大致了解诗人当时的情感,最后再从诗的内容出发,大声朗读几遍,想象一下诗词所勾画的场景与意境,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或者一个故事情节,来加深印象,体会诗人想表达的意思。如《梅花》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句子,就很容易想象:夜里,泛着微黄色的晕光的月亮将水池旁的一株梅花树的枝条的影子投射在池水上,错落有致。梅花幽幽的清香与清澈池水的平静,构成了一幅宁静、浪漫的月下花影图。
《千家诗》像是一座与古人交流的桥梁。“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提升人的气质,丰富人的情感,使人的思想变得更为深邃。让我们多读古诗,在诗中寻找自己喜爱的美好的心境吧。
我与《千家诗》
初一(2)班 易涵琪
《千家诗》,上个暑假才接触的一本诗集,却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喜欢词,它总会给我一种委婉的感觉。接触了《千家诗》,诗的工整,韵律和谐深深吸引了我。每首诗,都是一幅画面,一个故事。翻动书页,像是翻阅一页页的历史,烦扰的尘世不在,悠悠的诗情激荡。
琅琅上口的诗句,每首诗都是全新的体验。每次专注的读它时,都仿佛可以走进诗的世界。晚自修后,带上《千家诗》,回到寝室,翻开。睡前,把它再读几遍,放在枕头下,仿佛能吸收诗的知识。早上醒来,能碰到的,是《千家诗》的书页。几个课间,有时间,读读《千家诗》,读着读着,想到了诗的画面,想到了诗人挥笔时的情愫,自然就能记在心里。
真正把诗印在心里了,不需要刻意地死记硬背。元旦时,我还有十二首七言律诗没有背完。这无疑是个巨大的考验,我也没有什么压力,能记多少就记多少。于是,不管走到哪里,我都带着这本小小的诗集,见缝插针地读读背背。它就像是我饭后的“小点心”。有的诗,几遍便印在脑海里了。短小的篇章却勾勒了一幅幅入迷的画。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溪水潺潺,紧紧围绕江村,景物之幽:燕子自来自去,鸥鸟相亲相近,江村景色的幽静跃然纸上。如此美的情景,尽在短短几句诗中,碧水流淌过字里行间,给人悠然自得的心情,多么有生活情趣。而《梅花》这一篇,也让我着迷:“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借用动物们的表现,“以物观物”衬托出了梅花的娇艳,诗人如此喜欢梅花,也可见一斑了。怪不得他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千家诗,短小的诗篇,却有大文章。
品味文字,沉浸书香
初一(3)班 俞依奇
当我看到,我的名字高列在《千家诗》竞赛获奖名单一等奖一栏时,我的心中,徜徉的,是我与诗词点点滴滴的故事……
对于《千家诗》以及课外诗词的背诵,我实在算不上勤奋刻苦。我既没有努力到整天拿着一本书反复吟诵,也没有痴迷到王羲之食墨的程度。对于背诗,我偶尔还有些“临时抱佛脚”的味道。而就算是“临时抱佛脚”,也不是件简单的事。
这次《千家诗》的背诵量,可以说非常大,令人望而生畏。一些耳熟能详抑或简单而朗朗上口的诗,自然不在话下,而对于一些有着众多生难字,十分拗口的诗,处理起来就会有一定的麻烦。这时,我通常会用到“联想记忆法”。例如“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时,就可以在脑海中展开充分想象:已是黄昏日暮,牧童慵懒地倚在牛背上,就唇吹起短笛,笛音与景色相映成趣。甚至我们还可以想象牧童的笛音是怎么样的,是柔美的还是轻快的……这种记忆方法能使我们快速记忆诗句,且不容易忘却。同时也让我们融入了到了诗中优美的景色中。
对于不同的诗可以选择不同的记忆方法,有些诗中包含着较有特色的事物,如“紫薇花对紫薇郎”,可以着重记忆“紫薇”这个词,从而记住诗句;有些诗句则是对偶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记住前半句,后半句也就自然而然地顺口而出了。
说是“背诗”,不如说是“品诗”。死记硬背将会失了诗原有的韵味。就如同煮茶,煮的时间久了,就会失了茶叶的清鲜之味。我从小酷爱汉书之风骨,唐诗之洒脱,宋词之雅致。我也极爱历史,于是,读到一首诗,我通常会去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与他的创作背景。词人中我十分欣赏李清照,于是,我便去了解了她的生平。她人生的起起落落与她诗中流露出的情感相互呼应。年少的她“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中年的她“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不变的是物,变的是人,经历的是国破家亡、背井离乡。将情感融于诗词,将真心寄于明月。当我深受她的身世浮沉触动时,她的诗词,我也烂熟于心了。
品诗不能一味地借鉴赏析,更多的是来自自己心底的感受。不知当你看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是否生出了一种悠然、从容之感;你看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时,是否生出了一种豪放洒脱之情。
对于诗句,我向来是“品”。当你想象出了这首诗的图景,品出了这首诗的意境。整首诗,就在不知不觉中,融会贯通了。品味古典文字,沉浸书香魅力。珍惜每一首流传千古的诗词与每一次鉴赏的机会。
致风中的一缕诗魂
初一(4)班 郎朗天
距千家诗竞赛已经好几天了,仿佛曾经苦背的诗歌也因竞赛的结束暂时离开了我们的脑海,也许它们都成为过眼云烟。但我不这么想,我总觉得不该忘记些什么。
《千家诗》是我国著名的传统蒙学教材中的一种,也算是经过历史淘洗下的经典。诗是从暑假一直背到现在,背了那么多诗,自认有死记硬背的成分。然而我也想,要求的背诵实际上是给了大家一个接近传统文化的契机。有一些好的诗词,就像缘分巧合似的,在这时候不遇见可能就永远错过了。虽然我背过的诗也多,但从未尝试过在短时间内新理解并记住那么多诗,朗读时唇齿留香的感觉至今难忘。
在准备竞赛的紧张之余,重翻旧书,方能体会到其中诗意。如何呢,上林苑如锦的花儿,织出一片不忍其逝的春天;是哪夏天的雨秋天的风呀,将游子心头的乡愁萦绕在了眉间;更无论那雪梅的清景了,中国文人眼中的冬天不是寒冷肃杀的,可细想来,若不是有诗书和酒相伴,他们的冬天又怎会如此温暖呢?
其实,如果不是为了竞赛,我怎么会发现这些呢?虽然这个方式可能为一些人所不喜,可也如我前面说的,它更多是为你的积累打开了一扇大门。在这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对诗词的热爱,同时我也认识到,诗不是靠死记硬背的,背诗其实是一个与诗人交流心声的过程。我们把几百年前人们的生活照进我们的生活,让他们的感叹在我们的感叹中找到位置。
在传统文化流失愈加严重的今天,我真心希望人们不要忘记那些令诗书留香的岁月,留一缕诗魂在空中,越飘越远……
附:初一年级《千家诗》竞赛获奖名单
一等奖
徐任平、易涵琪、俞依奇、郎朗天
二等奖
陈诺、邓晨钰、陈响、俞佳菲、杨艺、陈融、周逸飞、叶雨晨、吴舒颖、刘欣怡
三等奖
杨博文、王资、季禹璇、刘锐骐、叶淑妍、吕霜宁、沈家亮、蒋恬恩、阮祺媛、方昕雨、
陈玥瑶、高欣怡、何童杰、李琛琦、陈艺铭
恭喜以上获奖同学!愿同学们在学习《千家诗》的道路上互相砥砺!互相切磋!学有所悟!
(初一语文备课组 供稿)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1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