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属于你的书店——记西溪水文学社2023读书探店活动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1291 发布时间:2023-05-17 15:52:58
四月过半,紫藤喧闹,蔷薇欢笑,空气中混杂着香樟苦橙的气息,期中考后,西溪水文学社的读书会如期在尤利西斯书店举行。
把读书会放到书店举行,既是读书,也是探店。西溪水文学社开展这样的读书探店活动已有五个年头。从2019年的纯真年代书吧,到2020年的单向空间,再到2022年的茑屋,2023年的尤利西斯。我们希望了解我们所身处的城市的书店地图与阅读生态,希望与附近的阅读者联结,同时鞭策自己:阅读是一件打破职业年龄的事情,是一个随身携带的习惯。
一家在理想与热爱中诞生的独立书店,确凿是知遇有趣灵魂的最好场所。
在书店聊阅读的便利是你可以马上从书架上抽出这本书,手掌托住书的刹那,你就有了“读书”的冲动。于是海子的诗,佐西马长老的遗言,段祺瑞和吴佩孚就巴黎和会往来的电报,甚至某位同学最近写就的篇章……都成为我们朗读的素材,读书会成为了真正的“读书会”。
在书店聊阅读的福利是你会遇到在此潜伏了多年的书店伙计。我们邀请尤利西斯书店的火土先生和我们一起聊阅读。他长臂一展就能找到你提到的那本书,他熟悉每个出版社的特长,他熟悉很多书——他们就是老朋友。
我们用一个上午的时间来畅叙自己半年来阅读的书籍,在交流中交出那些自己有生以来挚爱的文字,收获理解与共鸣,争辩与怀疑。
作家和评论家进入作品的路径有何不同?诗歌的发展史上有哪些重要事件?小说为什么费解?好的文字是怎样的?好的情节处理又是怎样的?
我们进行了长久的讨论,心脏为属于文学的聚集感到庆幸与激动,见到了许多真正热爱文学的灵魂,不虚此行。我们仿佛要一直谈论到终世纪起始为止。
读书会终有结束的时刻。在我们放下书之后,阅读还剩下什么?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书店的猫从书架上飞越而过,打翻了装着花的玻璃酒瓶,那是一枝枯萎的迎春花,枝丫黯淡而毫不成型,所有的颜色都睡回了土壤,像是已经唱透了所有的歌谣。但我们还是一眼就看出了她曾是迎春花。
所以一些遥远的字符终会住进你的骨头里,一些同行的人终会给予你无穷的勇气。阅读是一种建构,那是遥远的日子里记住海子高举的火把,咀嚼每个文字里寄寓的深意,携手与你并肩的阅读者同行。阅读的背后是人与人的关系,而书店为建构这种关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空间。造访一家书店,你会发现很多同行者,会收获很多不一样的故事。你也会意外地发现一些宝藏书店,它可能就在你身边,藏在你家附近的某个小巷里。所以,去寻找自己的书店吧。
社员感言:
团建活动在尤利西斯书店举行,得知此我便相当期待,结果果然非常受用。
在我看来,此次活动对我有诸多益处,其一是由衷庆幸有机会分享内心较喜爱的作家与作品,意识到热爱文学者绝不在少数;
其二,这次活动为我之后的阅读计划构建了一个大致的框架,如在欣赏完荷兰和中国一些现代诗歌后,会考虑拜读《荷马史诗》,因为早已对西方的文化以及特洛伊木马的传奇很感兴趣;也会考虑拜读伽达默尔分析策兰《呼吸结晶》的作品《谁是我,谁是你》,因为我一直对诗歌的解读方法存疑,渴望以新的角度感受大师的作品,渴望从单纯对氛围和跳跃思维的欣赏的层面深入到对意向和字句排布的进一步琢磨与了解;将来还会考虑拜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感受文学巨匠的精神。
同时,讨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普及性与定义,还有诗歌在语言表达上晦涩程度的变化。另外,这次活动使我真切地意识到了世界上作品的无穷尽,人总是要作出折衷的选择,因而对较耗时的事情,如阅读与写作,一定要遵从自己的本心。
这次活动使我印象深刻,除了在文学方面收益颇丰,也第一次接触了家猫,并极羡慕其生活态度:还借机获得了一顿“免费的午餐”,在此感谢老师的慷慨。
(剑高二A 陈彦铭)
我是个初三学生,一周上五天学,一天上八节课,生活稳定。对于文学来说似乎贫瘠了些,缺少远方,缺少星辰与边境线,缺少沉淀的情感,缺少迷失。在阅读中得以弥补。青春张狂迷惘、落寞如约而至,生命中曾有过的,阅读赐其升华,抑或结晶;异国神秘热烈、荒原稗草连天,生命未曾领略的,阅读赐其造访,抑或得见光明。我享受并感激阅读,“以此暂离生之迷局”,以此漫游精神之城。
我阅读书籍,进而阅读生活。如今日我阅读这家书店,书籍环绕,氛围优雅而随性,使我读出某种崇高,象征着某种皈依。他日我阅读校园的晚霞,浪漫的绯红色令我悸动。阅读即是朝圣,是拓展生命体验与情感经验的旅程,令我在生活之外,探索生活。
(初三1班 陈熊泽)
“现在人唯一的沉思时间,恐怕是晚间上床以后,入梦以前‘辗转反侧’的那十分廿分钟。这时候,人恢复了满足这种基本需要的能力……这关系他未来一生的穷通失败,这是他塑造命运的时间……这段时间是属于我们心灵的最后一片净土,不可任其荒芜,也不宜盲目栽种。”
王鼎钧的散文境界颇为博大,这是他在呼吁现代人多多进行阅读。我以为读书便是对于心灵花园的栽培,我选择书如同精心挑选花木,书中情思则如清露甘泉滋养灵魂的土壤。小时候读书认字,如同集邮、收集贝壳一样把一个个文字收集。读《诗经》时,念到“兼葭”二字,眼前口中便仿佛有一片白霜秋声摇落。中华文字本身便已兼具声形之美,而个中意味,更有声有色,悲喜交加,美丑并存地开展着。时而如一条小溪,如鸣环佩,上有“曲水流觞”;
时而如一弯春江,明月滟滟,“鱼龙潜跃水成文”。
“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辛波斯卡如是说。我时常荣幸地感到一种读书、写诗、写作的责任。回到花园的意象,如《金蔷薇》中的夏弥收集每一粒金粉来锻造一朵金蔷薇一样,从日常生活的尘埃中摄取自然和人类文明的每一丝闪光也是每一个读书人美好的生命。
心灵的世界“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是难以寄求的。那我们至少也应该“时时勤拂拭”,愿我花园里的那一缕微弱的香,能够借书清香,散入千万人家。
(初三2班 叶子卿)
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获得了一个朋友;而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如同和老朋友重逢。在重读完一遍加缪的《沉沦》后,我又有了新的体会。
《沉论》是加缪创作的第一人称自述小说,其中讲述了一个小人物克拉芒斯的个人经历。其中一个颇为有趣的片段是在克拉芒斯看到别人跳河时的心理描写。他一方面在心里审判这个落水者,一方面又说“那么跳下去的人回家之后没准会感到怪异的酸痛。”这是他第一天与交谈者交谈时理下的伏笔。而在文章的末尾,他跳下莱茵河,顺着河岸爬了回来,在河岸上站了一会后,他又说出了这句话。引人深思的是,克拉芒斯一直以来都在审判别人,站在“法官——忏悔者”的角度观察所有人,然而到了最后被审判的却变成了他自己。这是一种从输出到输人的转变,从内向外拓展逐新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的转变。加缪本人一直被认为是文中主人公的原型,甚至被认为在文中忏悔,然而重读了一遍这篇文章之后,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加缪对于內心的不断探索。在创作这篇文章时加缪正在和巴黎以萨特为首的存在主义者们斗争,为了存在的意义争执不休。在过劳之后他决定去瑞士休假,于是创作了这本书。在书中他提出了“双重面孔”“法官·忏悔者”“廉政的法官”等众多意象来试图描绘出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图景,以来证明存在的荒诞。在他越走越深的过程中,我们随着他不断深陷入巴黎的街巷。
加缪最终想通过这本书表达什么,是很多人读完的疑问。乍看之下,此《沉论》不过是一个小人物滔滔不绝的自述,然后会想到加缪的自我批判。再然后,对萨特的讽刺,还有什么?加缪作为荒诞哲学的典籍人,认清了现实与生活中的很多矛盾和荒谬之处。他本人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死亡的方式都是“不知为何而死”,完美地体现了他心中的无神论。所以在我看来这是一本不亚于西绪弗斯的哲学短篇,听他讲述自己的观点,听他回忆自己的人生,所他叹息,听他悔过。
这正如与一个朋友交谈,每每于字句间行舟,这感受便愈发深刻。
(初三2班 毛静妍)
从柏油路到红砖石,顺着浅灰色的楼道和停泊在阶梯之下的自行车,大城市的建筑冷漠地注视着人,在被大城市的街道欺骗之后人们落回梦想乡,然后撞见白纸黑字的“这里没有一本书是有用的”,以及白纸黑字的“尤利西斯”,此时阳光从窗外降到人上。
书店的名字源于乔伊斯和莎士比亚书店互相成就的故事,在喧闹和孤独中这个故事令人倍感温暖。人沉到时代底部,人浮起成为最远最远的孤岛,人的精神拯救通过阅读与写作得以完成。在深渊般的现代,羁旅、压力和焦虑的深渊在孤寂的泥潭之中,我暂不论月亮是否和六便士同质的问题,我想尤利西斯的存在便是一种证明,证明这样的时代中看月亮的人是存在的。我想这些远道而来在时空尽头和我相遇的文字也不会是什么教义圣旨,所以我不尝试解释尤利西斯,神话中的人要回归故乡,而现代人的精神故乡至今还在争论不休,书店会是精神启蒙的后花园,阅读会是一种仪式,一种逃离,一种醒来,一种为了光阴那头的知音相遇缴付出一切,一种不断出发的在路上,一种在漩涡中想:“该如何前行”。于是人在此处被找到同行者的狂喜贯穿胸膛。
“这里没有一本书是有用的”。这里没有一本书是无用的。事件发生在生活之上。
离开时午后是灰蓝色的,音乐在我们身后遥遥回荡。花香中回响着海子的诗:“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以及:“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遥远的路程经过这里——文学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高一3班 王晨昕)

西溪水文学社在尤利西斯书店

西溪水文学社在茑屋书店(2022年)

西溪水文学社在单向空间·骐骥书舍(2020年)
西溪水文学社在纯真年代书吧(2019年)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1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