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话“译”:我与翻译的故事——记卢巧丹老师翻译专题讲座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2404 发布时间:2023-05-09 08:27:09
法国作家雅克·马利坦曾说过:“诗是所有艺术的神秘生命。”在本学期海弗拉斯诗歌系列活动之诗歌翻译比赛前夕,知更鸟英美文学社和和山诗社联合举办了讲座活动。4月12日晚,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卢巧丹老师莅临我校,围绕“翻译”这一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带我们走进翻译世界,领略文字再生的魅力,为大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讲座。
嘉宾介绍:
卢巧丹,高级讲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与翻译系副主任,中华译学馆秘书长,浙江省翻译协会秘书长,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和比较文学。
卢老师讲座现场
主持人:大预班张泽熙
讲座现场:
卢老师首先引用阿弗雷德·波拉德(Alfred W. Pollard, 1859-1944)的一段诗行,“翻译如同打开窗户,让阳光照射进来;翻译如同砸碎硬壳,让我们享用果仁”,带领我们进入翻译的殿堂,领略翻译的独特魅力。
具体来说,翻译具有社会、文化、语言、创造和历史这五大价值。翻译的社会价值由翻译的社会性决定,体现在它对社会交流和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翻译的文化价值在于其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翻译的创造价值体现在语言、文化和社会层面。在语言层面,翻译时进行大胆创造,引入新事物和新观点;在文化层面,通过导入“异质性”,带来激活目的语文化的创新因子;在社会层面,翻译促进思想解放,激发社会创造力。季羡林曾说过,历史的每一次重大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翻译;每一次伟大的文化复兴,都伴随着翻译的高潮,这也正是翻译的历史价值。
第二部分“我与翻译”中,卢老师分享了她自己的译路历程。作为一名译者,她已翻译出版多部译作,总字数达到200万左右。早期主要翻译文学作品,如科幻小说《严厉的月亮》和《包法利夫人》床头灯英语读物等。近几年主要带领学生参与“改革开放与浙江经验”、“大国大转型系列”“中国历代丝绸艺术”等丛书的翻译,致力于将中国经验与文化推向世界。
接着,卢老师分享了她对诗歌翻译的理解。诗歌翻译被誉为最具挑战性的工作。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曾说过“诗是在翻译中丢失的东西 (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1896-1982)曾提出著名的“诗不可译论”,因此如何传递诗歌的“音美、形美和意美”,做到形神兼具,是对每一位译者的巨大考验。
为了更好地传情达意,卢老师提出了在诗歌翻译中需要考虑的五要素——形式、节奏、美感、意象和风格,并结合生动形象的实例一一阐述。以柳宗元《江雪》的英译例,卢老师通过比较许渊冲和Bynner的译文,分别为我们呈现了格律对仗和意象塑造的作用。卢老师还以美国现代主义诗人玛丽安·摩尔(Marianne Moore,1887-1972)的诗歌《变色龙》(Chameleon)和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1883-1963)的《红色手推车》(The Red Wheelbarrow)的翻译为例,指出诗歌翻译中要尽量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在《变色龙》中,摩尔别出心裁地模仿变色龙蜿蜒爬动的姿态,十行诗渐渐缩进,又渐渐收回。《红色手推车》精炼简约,意象生动,翻译时卢老师都尽量忠于原诗,保留了原诗的形式,传递出原诗的特色与暗藏于形式中的深意。
最后卢老师强调了深厚积累的重要性,野鬼的诗歌《残局》的题目被翻译为The Final Phase,这一译名就来源于译者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因此平日里广泛的阅读与有意识的积累对于翻译出好作品,展现语言的魅力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就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写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她鼓励同学们多读、多练、多积累,碰到困难时,要坚持不懈,一定会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
在第四部分,卢老师提到了最近非常热门的人工智能ChatGPT对翻译的影响与冲击。随着ChatGPT的兴起,人工翻译是否会被机器翻译取代再次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对此,卢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ChatGPT是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对翻译行业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它能大大提高翻译的效率和准确性,降低成本,让更多的人受益于翻译服务。通过比较ChatGPT译文与优秀人工译文,ChatGPT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无法准确把握原文语气、无法很好结合语境和文本背景、有时也无法很好把握原文脉络等,译文欠灵活变通等。卢老师又以文学作品《包法利夫人》中选段的翻译为例,对比了ChatGPT译文、DeepL译文和她自己的译文。ChatGPT和DeepL提供的译文把原文大体的意思翻译出来了,但个别地方还存在误译,对原文的平行结构等的再现有所欠缺,离文采斐然还有一定的差距。
借浙大许钧教授的话说,机器翻译的准确率虽然很高,但是和人工翻译的差异就像黑猩猩和人类的基因差异一样。黑猩猩和人类基因组系列的差异虽然只有2%,但足以使人猿相别。机器翻译今后无论发展到什么地步,都不可能取代高水平译者。北京语言大学刘和平教授也在访谈中提出要学会与机器共处,借助其促成新的发展与创造。卢老师以十二字“修炼内功 拥抱技术 人机共舞”结束了这部分的分享。
最后一部分为“翻译精神”。翻译是“戴着镣铐跳舞”,是一种知其不可仍为之的勇气,然而总有一代又一代的翻译家们不畏艰难,不为名利,毅然前行。他们创造了一个个经典,如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傅雷翻译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葛浩文翻译莫言作品将其引向世界,他们创造的是永恒的精神价值。借用余光中先生的话说,“译者未必有学者的权威,或是作者的声誉,但其影响未必较小,甚或更大,译者日日与伟大的心灵为伍,见贤思齐,当有意会笔到,每能超凡入圣,成为神之巫师,天才之代言人。”
这种精神正是我们青年学子求学之路上的指路明灯,激励我们追寻新的理解,汲取新的动量,采撷朵朵曼丽的他山之花。
最后,卢老师借用中华译学馆的立馆宗旨结束了这一部分的分享:“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以中华为根,译与学并重,弘扬优秀文化,促进中外交流,拓展精神疆域,驱动思想创新。”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更要弘扬翻译精神,促进中外文明的互学互鉴。
认真听讲的同学们
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提问。卢老师就同学们提出的关于翻译的创造性、翻译标准、语言文化差异的动态平衡以及翻译与创作的关系等问题一一耐心解答。讲座结束后,有许多同学留下来与卢老师进行更深入的交流。此次讲座内容丰富,互动精彩。相信同学们会怀着对翻译的热爱,在未来“译”往无前,“译”展宏图。讲座至此圆满成功。
现场提问的同学们
讲座结束后,卢老师与同学们热烈交流
同学们的感受与启发:
本次讲座围绕“翻译”这一主题展开,阐述了翻译的形式,基本准则以及种种要义。同样,在感到收获颇丰的同时,这也让我回想起自己做翻译练习的经历。第一次接触翻译是在高二暑假,仅仅是备考的开始,它就狠狠挫败了我——缺乏足够词汇储备,对句法结构感到生疏。不过在一段时间练习后,我从起初的迷茫,到了一定程度的熟练,也领略了翻译过程中所谓的语言变换和交际功能。翻译并不是逐字逐句地进行语言转换,而是带有文化性的交流,将一种语言体系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文字的翻译,尽最大可能转换到另一种文化背景下。作为一种多方构筑而又有些许混杂的文化桥梁,翻译过程中会损失一些文本作者的个人意愿以及其文化背景的独特表达方式,就像讲座中所提到的,同样一首《江雪》的翻译,重于意象的版本更受外国读者欢迎,而着重韵脚则恰好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特有风格。此次讲座使我了解了翻译的各个方面,同样也加深了对其的兴趣,受益匪浅。
——高三大预班 钟东熠
本次卢老师关于翻译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首先,她拓宽了我们对翻译的理解。翻译这一概念不仅存在于语言之间,也存在于语言之内,甚至存在于符号之间。把十字路口上的红灯翻译为“停止”,也可以理解为翻译的一种。她详细阐述了译者与作者的关系。译者不仅仅是作者的传声筒。一个优秀的翻译绝不是简单地把作品简单地逐词翻译。文本的文化背景,作者的表达意图,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译者的翻译策略,甚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都会对作品的翻译结果有所影响。卢老师还介绍了翻译诗歌的难处。作为把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的一种文体,诗歌的翻译势必会涉及对内容的舍弃或是对结构的破坏。同一句古诗,追求意境美的翻译方法与追求音律美的翻译方法截然不同。接着,她谈了谈ChatGPT对翻译的影响。虽然它很强大,但ChatGPT的翻译也无法保证完全准确。与其考虑与它竞争,不如与之共舞,化为己用。
本场讲座中,同学们的提问也很精彩,而卢老师耐心而博学的回答更是干货满满。本次讲座不仅让我对翻译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是也让我了解了翻译中蕴含的包容精神与开放精神。
——高三大预班 杨岚清
翻译家,是文化的传递者,思想的提升者。
大互联网时代下,ChatGPT迅速上市。诚然,它的翻译客观、严谨,但它理解不了人类的纯朴感情,社会根深蒂固的思想文化。所以我们仍需要人情化的翻译,如卢巧丹教授一样。
听完了讲座,不知怎的,我油然而生一种爱国之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一位真正的翻译者需要做的。强硬的翻译技术固然重要,但翻译精神是更值得弘扬的。
现在,我仍对翻译这个行业不甚了解。但我知道,他们是驱动思想创新的先驱者,是传递人类文明的启动人。
——初一7班 陈沁澜
通过卢老师的讲座,我更深刻且全面地认识了翻译和作为一个译者的或翻译体会。首先,翻译并不只是我们所想的中英以及其他双语互译,还可以是同种语言的语际内翻译,如古今汉语的互译,又或者朋友圈中,我们体会哭脸的emoji所传达的信息:心情不好,这也是一种翻译。卢老师随后也讲了关于诗歌翻译的内容,诗歌翻译难度最大,又要做到三美——“音美,形美,意美”,且“form; musicality; beauty; images; style”一个不少,并且让译作尽量贴近原作的神韵与意境。翻译的难处并不限于诗歌,就像卢老师在一开始就提到的,中文与英,法,德不属于同一种语言体系,但通过翻译者的不懈努力,不仅促进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更将中国的优秀作品推向世界,例如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翻译如此重要,译者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卢老师也谈到,自己组织翻译的作品入围了奖项,功劳很大的译者的名字却没有出现,希望译者的名字能和原作者享有同样的尊重。最后谈到了人工智能——以ChatGPT为代表的机器,是否将取代译者?答案自然是否定的,ChatGPT翻译的偏差仍然存在,因此译者不可被替代,“人和黑猩猩的基因序列只有2%的区别,但足以使人猩分明。”这次讲座给予我的收获良多,受益匪浅,最重要的是,每次读一本译作,我一定会更加仔细关注它的译者是谁。
初一5班 程陈锐
很感谢浙大卢巧丹老师能走进杭外,为我们带来讲座“诗情画‘译’”。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卢老师作为多年的从业者从她自己求学到后来带学生、现在主理浙大中华译学馆的经历入手,让我们加深了对翻译事业的了解。
翻译真是一门要求极高又极其重要的事业。正如卢老师所讲,如果没有译者的努力,莫言的作品可能就不会在欧美广为人知进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了。为了肩负起促进文化交流使命,译者不断磨练自己的文字功底,增进对两方文化的了解,力求做到“信达雅”,为读者打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今后读外国文学作品,欣赏作者文字的同时真要好好感谢背后默默付出的译者,给予他们应得的承认与肯定。
向所有像卢老师这样长期坚持在翻译工作一线的译者们致敬!
——高一6班 许薇
张堰婷 钟东熠 张泽熙撰稿 尤宁摄影
指导老师:王敏 洪琳 卢巧丹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1300号